胡耀忠
江蘇省射陽縣人民法院,江蘇 鹽城 224300
?
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法治化措施
胡耀忠
江蘇省射陽縣人民法院,江蘇 鹽城 224300
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需要通過法治化的措施得以實現,其基本要義是通過勞動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用人單位、勞動者和執法者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制定法律、法規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科學性、民主性原則,使各方主體的利益要求都能得以充分的反映。同時,還需要通過嚴格的執法措施保障所制定的法律、法規能夠得到充分的實施。最終形成亞里士多德所謂的良法之治,即“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
所謂勞動基準,是指“國家法律所規定的勞動條件最低標準,一般包括工資、工時、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女工與未成年工的保護等方面的內容。”勞動基準是勞動者憲法權利的具體化,體現對勞動者基本權利的保障。當前我國并沒有專門的勞動基準法,有關內容散見于《勞動法》、《勞動合同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規中。勞動基準是勞動執法的基礎,其重要性可見一斑。當前我國勞動者的生命權和健康權難以保障、勞動者的休息休假權遭受肆意侵害、勞動者的生存權不容樂觀、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障權難以落實,因此建議制定單獨的《勞動基準法》,如臺灣地區就通過單獨的《勞動基準法》一方面加強對勞動者權利的保護,另一方面作為勞動行政執法的依據。
就業歧視現象還是在較大范圍內存在。例如,小吳應聘教師崗位,但是小吳是艾滋病病毒攜帶者,因而被拒絕錄用。教育局的理由是:他們都是孩子,能不能接受“艾滋病檢測呈陽性”的人做自己的老師?但是小吳和他的律師認為,錄用教師不能依照錄用公務的標準來衡量應聘者。這個案例所反映的是艾滋病病毒攜帶者的勞動權保障問題。從公法層面看,公法層面的立法主要是《憲法》、《就業促進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這些立法對于就業歧視應該有所規定,具體來說,《憲法》應該規定勞動者的平等就業權,《就業促進法》中應該進一步加入有關就業歧視的法律規定。除了需要將損害公平就業的行為列入法律規定外,還需要通過明確法律責任的方式,將就業歧視的法律責任明確化。唯有如此,才可以有效地增加就業歧視的違法成本,制止就業歧視行為。從私法層面看,就業歧視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人們的私權利,所以也可以從私法的角度來規制就業歧視行為。那么,如何在私法層面維護人們的權利呢?由于在就業歧視行為發生的當時,用人單位和求職者之間還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因此不存在勞動關系,彼此之間由于就業歧視而發生的爭議也不能算作勞動爭議。但是應聘過程在本質上是一個磋商的過程,所以求職者可以要求用人單位承擔締約過失責任。理由是,求職者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經歷和金錢參加應聘,但是由于對方的歧視行為而不能被錄用,損害了求職者的信賴利益。
集體勞動關系法治化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中心和重點,當前須以“勞工三權”為主導,發揮工會作用、推進集體談判、規范集體爭議,尤其強調勞資之間的對話與協商。“集體勞動關系又稱團體勞動關系,通常是指勞動者集體或團體一方(通常以工會為代表)與雇主或雇主組織,就勞動條件、勞動標準以及有關勞資事務進行協商交涉而形成的社會關系。現實中的集體談判關系、集體爭議關系、職工參與管理關系等即屬于此類關系。”在集體勞動關系管理中,勞資雙方可以充分協商、充分博弈,只要不違反國家的強制性法律法規,雙方可以就其權利義務事項任意安排。在這樣的協商機制中,勞動者的意見可以得到充分表達,用人單位的一些要求也可以得到勞動者的諒解與理解,從而有助于和諧、融洽勞動關系的形成。
此外,推進集體勞動關系法治化,能夠有效地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促進勞資關系的平衡化。集體勞動關系是以工人團結意識的出現并成立自己的工會為前提形成的。工人只有通過工會這樣的組織形式,才能夠成為一支完整的社會力量。工會的出現改變了雇主對于工人的絕對優勢,使勞動關系達到相對的平衡。工人成立工會主要是通過集體協商談判來提高自己的勞動待遇,而工人的集體行動則是保障集體協商談判的威懾手段。因此,勞動三權——即團結權、集體談判權和集體行動權——作為勞動基本權,便成為集體勞動關系的核心權利,承認和保障勞動者的集體勞權,便成為集體勞動關系形成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條件。集體勞動關系的法律規范因此成為勞動關系法治化的核心內容。
[1]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李培志.我國勞動基準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河北法學,2007(3).
[3]常凱.構建和諧勞動關系與勞動關系法治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9).
F249.2;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