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益霖
貴州民族大學法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
法治視角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群體性事件的解決機制研究
吉益霖
貴州民族大學法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我國經濟大步發展之后,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也不斷加快,但是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這都需要政府部門提起高度重視并盡快解決。如政府進行強制征地、拆遷造成了民眾不滿情緒累積,采取了一些不利于社會穩定的形式進行解決。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導致農民與政府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成為我國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的一道“屏障”。
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群體性事件是指,由于城鎮化建設而引起的征地、拆遷、環境污染等問題,農民和政府機關產生利益沖突,而且政府機關并沒有處理好矛盾,從而引起的農民采用封堵政府大門、影響交通、聚眾鬧事、集體上訪等方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影響政府的管理方式及管理制度、擾亂穩定的社會秩序,使人們生活、工作陷入不穩定狀態的事件。如果處置不當就會引起更多的社會問題和更加嚴重的后果。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群體性事件的特點很突出也很明顯。具有參與主體的群體性,參與主體的多元性,涉及領域的廣泛性,參與原因的復雜性,參與行為趨向組織性的特點。
目前而言,群體性事件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農民土地的征用糾紛引起的群體性事件;房屋拆遷引起的群體性事件;環境污染引發的群體性事件;違法規劃導致的群體性事件。
究其群體性事件的根本,還是會落到政策不完善、制度不健全、農民利益受損、生活缺少保障這些最貼近農民生活切身利益的方面上。首先我國的征地法規制度不夠完善,會出現一系列農民不能接受的政府機關濫用職權的問題。其次是征地程序不規范、不合理。現在的征地程序完全不按照正常公告、聽取意見并進行溝通,才進行的征地拆遷活動。由此可見,拆遷征地而發生農村群體性事件主要是由于政策的不完善導致的,所以要加強政策的完善、制度的健全。
農民在利益受損時沒有維權渠道、并且缺乏表達機制,都是引起群體性事件不可忽視的原因。國家賦予了公民遇事難以解決事信訪的權利,卻又讓此權力變得尤為空洞。我國《信訪條例》中的有些規定卻讓信訪的存在意義發生了變化,也讓信訪變得越來越難。
農民利益在受損時,沒有一個合理的并讓農民容易接受的救濟體制,這就從根本上促成群體性事件。相應的,對于規避農村群體性事件,司法也沒有起到其應有的作用,沒有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群體性事件的預防機制,也沒有事件發生后的解決方法,更沒有解決問題之后的鞏固方式。
農民群體的知識水平不太高,加之法律意識淡薄,并慣以簡單粗暴的解決方式行事也直接促成了群體性事件的多發。當今,農民的維權意識雖然有所增強,但由于考慮問題不全面,文化程度有限,不懂法不會用法等原因在行動中還是會有一定的局限。
完善政策法規、規范征地程序、健全保障體系,重視程序的力量,合理合法地解決問題。對于當前城鎮化進程中所出現的問題,政府的處理方式并不恰當,其處理問題的程序不規范,處理問題的方法不合理,給農民的補償沒有一定的標準,所以要盡快制定相關的法律政策,使得政府處理問題時程序規范、方法合理,使補償標準更加透明更加符合當前經濟標準,進一步保護農民的權利。
完善民意訴求機制、暢通民意訴求渠道,要了解農民群眾的思想動態,切身從農民群眾的基本利益出發。修改《信訪條例》,完善信訪制度。《信訪條例》有很多規定是關于責任追究制度的,這會使政府機關在處理農村群體性事件中的信訪問題時一味追求成績而忽視農民的利益訴求,它會導致矛盾的發生,造成信訪制度異化。
完善司法救濟機制,不能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將法律規定規范束之高閣,完全發揮主觀能動性,讓法律變得空洞。要在事情解決的過程中,讓農民更加信服,并且切實的維護了農民的利益,做到司法審判獨立和公正。并且擴大法院在農民權益保障方面的受案范圍。法院也必須秉持著公平公正的態度解決問題。
提高農民法治意識,是預防解決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群體性事件的根本。要讓農民群眾有法律意識,通過法律的渠道解決問題,并逐漸建立法律思維,不要一味蠻橫的態度對待問題,這將對解決此類事件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1]金延卓.我國群體性事件研究評述[J].法治與社會,2010(18).
[2]楊海坤,章志遠.中國特色政府法治論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