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起商品房買賣糾紛仲裁執行案切入"/>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劉小楊 張 威
江蘇省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江蘇 淮安 223001
?
執行依據的不明確性導致執行不能問題的思考
——由一起商品房買賣糾紛仲裁執行案切入
劉小楊 張 威
江蘇省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江蘇 淮安 223001
劉姓(化名)等十戶業主與某置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置業公司)因商品房買賣合同發生糾紛,經仲裁委員會裁決,置業公司應按樓房施工規范圖紙修復劉姓等十戶業主所購某小區一單元樓道入口路面及自行車庫地面,修復房屋墻體裂縫,達到有鑒定資質單位建議的標準,并按正常標準修復該房屋內缺少的電路。執行中,法院通過原建筑設計單位、調取了設計圖紙和竣工圖紙。某日,在原施工單位出具維修方案后,進行了維修試驗。劉姓等人不認可該維修方案,亦不滿意維修試驗,導致不能進場維修。在提取了置業公司應承擔的評估費、鑒定費、維修等費用計20萬元后,法院又向劉姓等人發出通知并張貼了公告,限自通知之日起五日內,自行騰清所需維修房屋內的物品,由置業公司進行維修。但劉姓等人向法院提出由置業公司提供過渡房、租房費15000元、搬家費1500元、自行維修補償費79500元、賠償10-20萬元的要求。因要求過高脫離實際,遭置業公司拒絕,此次亦未能進場維修。同時,法院委托鑒定機構對維修方案及造價進行鑒定,又因劉姓等人阻撓而未能進場勘驗,導致鑒定工作無法進行。后,法院又要求原建筑設計單位出具維修方案并再次向劉姓等人發出通知并公告,決定于某日開始進場維修,同時要求劉姓等人予以配合,便于維修,并明確告知,如未能配合而致維修無法進行的,則按撤回執行申請處理。但劉姓等人拒不理睬上述通知,仍然拒絕置業公司進場維修。執行期間,法院為達到妥善化解矛盾,做到案結事了,提出由劉姓等人自行組織維修,由置業公司給予相當的貨幣補償方案,并多次做協調和解工作,均因劉姓等人要求賠償費用過高,遠遠超出實際需要,導致自行維修方案也難以達成。
執行程序的啟動,必須符合法定的條件。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18條第4項對執行案件的受理條件作了規定:“申請執行的法律文書有給付內容,且執行標的和被執行人明確。”實踐中,執行機關對生效法律文書給付內容存有疑義的情形時有發生,此種情形下如何處理,沒有定論。司法實踐中存在法律文書所確定的給付內容不明確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法律文書的制作機關未依據有關法律規定寫明給付內容;二是由于實體法律規定不明確導致據此作出的法律文書缺乏具體給付內容。[1]第二種更為常見,典型的是合同繼續履行類法律文書,通常表述為合同有效,繼續履行。這樣的規定源于合同法第107條的規定。本文所要討論的問題即是仲裁裁決作為執行依據的一種如果不符合明確性要求而進入法院應當如何處理。
(一)人類主觀認識與客觀事實無法統一的困境
即使是作為社會糾紛解決與化解的法官、仲裁員、公證員等,其作為裁判的主體,其主觀認識能力及思維的局限性和對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把握,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下,也永遠不能保證自身的正確性。此外,漢語文字的多義性、判決、裁決等所代表的內在效果意思與外在表現意思的矛盾隨處可見。[2]因而,正確的生效法律文書很有可能在其作出時導致其無法執行。人的認識能力的有限,即使法官等盡到足夠的注意義務,客觀事物的多樣復雜,而使得生效法律文書缺乏明確性而執行不能。因而,有人認為執行依據的可執行性缺陷幾乎不可避免。
(二)作出執行依據的部門與執行部門的銜接不暢
在法院作出的生效法律文書中,法院審判人員與執行人員的溝通欠缺。在審判過程中,法官緊盯認定事實和法律適用,對于判決后其作出的執行依據能否得到執行以及如何執行思考較少。而作為仲裁機構及公證機構等,與法院沒有隸屬關系,其與法院的執行部門的溝通交流銜接更加缺少。即使其作出的執行依據進入執行程序,如果遇到不明確的情形,執行人員也無法像調閱民事訴訟案件案卷或詢問民事法官一樣方便及時地了解案件審理過程,掌握當時作出依據的情況和線索,更好地理解執行依據而便于執行。[3]因此,無論是審判機構、仲裁機構或者公證機構等其在對自己作出執行依據的時候,在案多人少的現狀下,往往不能充分考慮執行依據的可執行性,從而發生作出的執行依據不明確的情形。從法院自身部門來看,法院立、審、執協調機制仍不夠健全,或不具有長效性。現實中,可以從立案時就明確要求當事人提出具體明確的訴訟請求,以期在審理過程中予以明確具體訴訟請求,同時就可執行性予以關注,最終得以執行。例如上述案例,在仲裁裁決作出時即要求雙方協商確定維修標準,由哪一家鑒定資質單位認定等具體問題。
(三)法律自身的原則性導致執行依據易缺乏可執行性
我們是傳統的大陸法系國家,國家的公證、仲裁、審判等都有明確的法律依據作為其作出執行依據的前提,但是,很多情形下的法律本身規定就欠缺具體可操作性。例如我國的合同法第58條的規定,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后,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作出判決或裁決的機構往往依據該條確定一方返還另一方財產,而很少會細化到履行返還義務的主體、地點、方式及費用負擔等,因此這就給執行工作帶來很多的不便。[4]同樣,如上文提到的合同法第107條,繼續履行合同的執行,新的《民訴法解釋》第463條第2款規定,法律文書確定繼續履行合同的,應當明確繼續履行的具體內容。這就針對法律缺乏具體操作性而做出解釋提示審判機構做出具有可執行性的具體內容。本文所討論的案例中,涉及到的房屋修復達到的標準,此外在大量房地產案件中還有驗收合格標準、交樓標準等,對這些標準在法律沒有強制性規定的情形下,由于仲裁及審判機構疏于明確而導致執行依據不具有可執行性的情況時有發生。
(一)裁定不予受理或駁回申請
《執行規定》第18條和民訴法解釋第463條均將生效法律文書給付內容明確作為當事人申請執行的條件。因此,有觀點認為,對執行依據不明,應當裁定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不予執行。同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案件立案、結案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二十條規定“執行實施案件立案后,經審查發現不符合《執行規定》18條規定的受理條件裁定駁回申請的,以‘駁回申請’方式結案”。《執行立案結案意見》雖不屬于司法解釋,是一種指導意見,但在實踐中,因其體現了最高院的意志,對下級法院有指導性。因此,似乎可以看出對于執行依據不明的可以不予受理或者受理后裁定駁回。但是,在立案登記制實施的今天,這種做法并不妥當。無論是哪類執行依據,都是有權機關依法定程序作出的判斷,具有權威性,權利人本可以依據該執行依據實現權益,如果被告知因為該執行依據不明確而得不到實現,那么具有權威性的執行依據也就成了一紙空文,這顯然與法院等機構作為化解社會糾紛,促進公平正義的目標背道而馳,最終損害司法權威和公信力。
(二)當事人雙方協商解決
在民事權利的范疇內,雙方當事人協商解決對于化解糾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案中法院無數次盡一切可能組織當事人雙方就仲裁裁決不明確的問題進行協商,與當事人充分溝通協調,爭取以和解的方式解決。但申請執行人劉姓等人不依法維權,提出許多不切實際的訴求,多次越級信訪、控告,給社會帶來了不穩定因素。此時法院則應當立即停止促進雙方達成和解,而通過其他方式予以解決。
(三)建立各機構溝通協調配合機制
正如上文提到造成執行依據不明確的原因有機構之間溝通銜接機制不暢一樣,對于作出執行依據的機構和執行機構應當加強溝通協調配合。本案中,法院應當與作出執行依據的機構加強溝通聯系,通過仲裁委員會仲裁員和法院執行人員的溝通,盡量結合案件審理裁決期間查明的情況,使執行依據在執行階段能夠明確下來,同時不偏離法律文書的原意。[5]最高法院在(2015)執申字第52號執行案例中認為:執行程序中無法確定給付內容的,則應當提請生效法律文書的作出機構結合案件審理期間查明的情況,對不明確的執行內容予以補正或者進行解釋說明。同時,在執行依據作出前,如果各部門多從執行的角度考慮其作出的執行依據,并與執行部門加強溝通交流,充分考慮執行依據的明確性,也可以避免執行依據不明確而導致執行不能。因此,建立這種各部門溝通協調配合機制對于減少因作出的執行依據不明確而導致執行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四)執行機構作出執行解釋
對于進入執行程序后的不明確的執行依據,執行機構不應當消極應對,更應主動處理,除上述與作出執行依據的機構和部門溝通并確認,讓雙方當事人協商解決外,執行機構還可以依據自身職權作出解釋。當然這種執行解釋應當定位為執行裁決權,其對某些爭議事項或不明確的事項予以判斷應屬于司法權范疇。
有學者認為執行裁決權包括執行事項審查權、確定執行依據權、執行糾紛解決權等[6],并無執行解釋權,筆者認為其應屬于執行事項審查權與確定執行依據權兩者并有之列,具體執行事項不明或執行依據不明都可以依據執行裁決權處理。這種執行機構解釋是否違背了審執分離的要求,筆者以為,這種執行解釋僅僅對不具有訴的性質的執行爭議進行解釋,而不能任意擴大,以執行權代替審判權。[7]對于涉及訴的性質的爭議應中止執行,告知當事人通過訴訟或其他方式解決。此外,近年來的司法改革已經進一步確定執行裁決權與實施權相分離的改革目標,進而在此種情形下將執行解釋權定位為執行裁決權并不違反審執分離的目標。當然這種解釋應當更加保守的使用文義解釋,最高法院在相關案例中也有所涉及。
(五)更正判決制度
我國民訴法中并沒有補充判決和更正判決制度,對于人民法院的判決出現不明確的情形,域外主要有以下一些做法:在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采用的是判決更正。更正判決并不改變判決的實質,而只是訂正或補充判決在表述上的錯誤或不當之處,從而使得其完善。判決的更正可以由法院依職權也可以根據當事人申請,而且可以在任何時候進行更正。更正以裁定作出附于判決原本及正本上。[8]在德國,也有判決的更正。在判決中有誤寫等錯誤,法院應當依職權進行更正。[9]在法國判決的救濟只有判決的補正。當法院在具體事實方面有錯誤或遺漏,即使已經產生既判力,也可以由作出判決法院補正。補正可以由當事人提出申請或法院依職權,法院在聽取當事人意見后,作出決定。該決定在判決原本上記明,并且在判決副本載述。在總結域外的經驗做法后,筆者認為對于判決的不明確性不宜認定為判決的錯誤而采用再審程序處理,同時無論采取上述的由原作出執行依據的機構解釋亦或是由執行機構解釋都不能保證原判決的既判力。因此,筆者認為在條件成熟之際,立法上增加更正判決制度,更正判決和原判決的都是作為一種判決而存在,從而使得判決的既判力得到較好的保證,同時維護了司法權威,節約司法資源。
綜上對于各機構作出的執行依據出現不明確的情形時,在目前現狀來看,主要可采取組織當事人協商達成和解、與作出執行依據的機構進行溝通協調以探知作出執行依據的原意、執行裁決機構依法對執行依據不明確部分進行解釋等幾種途徑。同時對法院判決在條件成熟的未來,借鑒域外經驗在民事訴訟法部分增加更正判決制度,來解決其不明確導致執行不能的情形。
[1]趙晉山,葛洪濤.<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執行程序若干問題解讀[J].法律與適用,2015(4).
[2]王杏飛.執行依據不明的應對[N].人民法院報,2016-2-24.
[3]沈強.上海仲裁裁決執行案件分析[J].法治論叢,2006(4).
[4]尹衍春.執行依據不確定性的影響與應對[J].山東審判,2011(5).
[5]沈德詠主編.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下)[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1238.
[6]童兆洪.民事執行權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8:137-142.
[7]肖建國.審執關系的基本原理研究[J].現代法學,2004(10).
[8]楊春華.論判決執行依據瑕疵的處理[J].法學雜志,2008(2).
[9]謝懷栻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民事訴訟法[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79-80.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