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杰(湘南學院音樂學院,湖南 郴州 423000)
論視唱練耳教學中民族音樂元素的滲透
徐 杰
(湘南學院音樂學院,湖南 郴州 423000)
《視唱練耳》課程一直以來是高校音樂專業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是每一個音樂學子通過高考,進入高校大門時必考的科目。它旨在訓練音樂考生對音樂作品中音高、音準、節拍、時值的準確視唱能力和聽辨能力。
視唱練耳;民族音樂;唱譜
目前,高等音樂院校《視唱練耳》課程中“視唱”環節所通用的是五線譜。世界上任何一種記譜法,都有各自的民族文化根源,五線譜同樣也不例外。由于它在記譜領域中的嚴謹、精確,很好地保留了歐洲音樂史上處于發展巔峰時期的古典、浪漫主義時期的眾多作曲家作品,使后世音樂學子們時至今日,依然能根據流傳下來的五線譜總譜再現當年大師們的音樂輝煌。
中華民族有著上下五千年悠久的文明歷史,在其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古往今來的不同時期產生了多個不同種類的樂譜。如南朝古琴文字譜、唐代古琴減字譜、唐代敦煌琵琶譜、宋代俗字譜以及明清工尺譜等。對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的音樂遺產我們應當倍加珍惜,而不應讓它們消逝在歲月的長河中。在這些譜類中,明清工尺譜通常用于昆曲的記譜和演唱,相對于其他器樂類記譜,它有著便于視唱、易于上口的優勢。且從距今年代來看,它是眾多譜類中離我們最近的,在識譜的精準度上已得到國內學者們一致認可的譜種。因此,在當代高校《視唱練耳》課程的教學中,應打破過去那種歐洲五線譜“一統天下”的格局,適當增加視唱民族傳統譜種的知識能力單元。并根據視唱教學內容的需要,在教材的編著上,增加一些明清戲曲唱段,尤其是昆曲的譜例,讓學生在視唱能力提高的同時,從旋律中直觀感受傳統音樂曲調的“風格美”和“韻味兒美”。
自從二十世紀上半葉伊始,蕭友梅先生引入了西方專業音樂教育體制以來,按照慣例,在高校的視唱練耳課程教學中普遍沿用的是固定調視譜法。但從歷經了一個世紀的“固定調唱名法”教學效果來看,此種《視唱練耳》課程視譜教學方法,并不完全適用于“中國傳統音樂語境”下的視唱練耳教學。
相對于西洋傳統樂器固定調讀譜思維,中國的漢民族樂器則在律制方面大多建立于“五度相生律”的基礎之上。從其定弦發音方式來看大多是屬于首調定弦的思維。如在胡琴族樂器當中,兩根空弦音可以是“1”、“5”來演奏,也可以是“2”、“6”來奏音,因此在京劇唱腔的演唱或是京胡的定弦演奏當中,二黃以“5·”、“2”定弦;西皮則以“6·”、“3”定弦。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又如在竹笛的演奏當中,常見的指法有兩種,分別是筒音作“5”和筒音作“2”。以上實例可以看出在中國漢族常見的傳統樂器中,對于樂器奏音位置上相同的音高,卻可以按照不同的“讀譜音高”來演奏,究其本質,它是一種典型的首調音高思維方式。
因此,在當下高校專業音樂教育的《視唱練耳》課程中,在對待中西兩種不同的視譜體系時,要打破過去那種固定調唱名法“一統天下”的陳舊觀點,盡量做到兼容并收。
20世紀上半葉,《視唱練耳》課程最初是在西方專業音樂教育體制下建立的課程。因此,該課程在國內成立初期,教材所使用視唱譜例全盤沿用國外視唱練耳教材的譜例。目前,此課程經過大半個世紀的建設,隨著本土學者對專業音樂教育“民族化”的逐漸重視,目前國內一些被眾多高校廣泛使用的視唱練耳教材,在譜例來源的安排上,也逐漸地加入了很多中國民族音樂作品的元素。
目前,據筆者觀察,在當下《視唱練耳》教材中民族音樂作品的譜例大多集中在傳統民歌和近現代、當代的一些新創作的聲樂作品主題這兩個方面。很顯然,以上兩個方面,只占到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寶庫當中很小的一部分。
眾所周知,古往今來,有著5000年悠久文明歷史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寶庫,門類齊全,眾彩紛呈。因此在視唱練耳教材中,除了可以加入一些傳統民歌譜例之外,還可適當加入一些,說唱、戲曲和民族器樂作品的譜例。長期以往,可以在該門課程上,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熱愛。
從節奏方面來說,歐洲除了二拍子和四拍子之外,最常見的是各種類型的三拍子節奏,包括3/4拍、3/8拍和6/8拍。前文提到,由于中國的早期專業音樂教育脫胎于歐洲的教育模式,因此,在現今的《視唱練耳》課程所使用的譜例,節奏類型是三拍子的視唱練習曲目,在不同的升降號單元中是經常出現的。
在中國傳統的戲曲音樂形態中,有一種被通稱為“流水板”的1/4拍節奏型,經常運用于戲曲中快節奏的敘事段落;或是劇中主人公情緒激動時的抒發;抑或場上人物之間激烈的戲劇矛盾沖突之時。這種節奏型的典型特征是有板無眼,在音樂上一氣呵成,只現重拍,沒有輕拍。但是令筆者感到遺憾的是,在如今通行的《視唱練耳》教材中,幾乎找不到一條是關于1/4拍的譜例。這不得不說是《視唱練耳》課程在當下的教學策略中,在民族化因素方面一個很嚴重的缺陷。
當代流行音樂和傳統音樂以及西方古典音樂相比,雖然在篇幅結構上由于要適應當代都市生活的快節奏而顯得短小精悍,但在音樂型態的節奏型方面,呈現出了很多傳統音樂以前不曾出現的節奏型,如各種切分節奏;跨小節連線節奏和跨拍連線節奏。正是這些節奏的出現,才使當今通俗歌曲有了一種“動感”風格,這種風格很好地適應了當今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但是令筆者同樣感到遺憾的是,高校的視唱練耳教材中顯有對當代流行歌曲譜例的吸納。這使一些在視唱課上被認為是成績優異的學生,唱起通俗歌曲的節奏來,往往會感覺到很吃力。
在當下,我們在“視唱練耳課程”的教學中應注意民族音樂元素的滲透。應使當代高等專業音樂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在“視唱練耳”能力方面,能適應中國音樂市場對音樂人才的需求;能在視唱練耳的教學中讓我們的民族音樂文化得到生生不息的繁衍和傳承。
[1]陸建業,黃鐘.論視唱練耳教學中的審美原則[J].2008(04).
[2]王方明,黃鐘.論視唱練耳教學中的“絕對固定”與“相對固定”[J]. 2008(03).
[3]范建明.“六字”與“三規”——若干視唱練耳教學策略問題的探討[J].中國音樂, 2014(01).
徐杰(1975—),男,現為湘南學院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民族民間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