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潔(浙江省臨海市杜橋第二小學,浙江 臺州 317000)
小學音樂課堂多聲部教學實施策略
張 潔
(浙江省臨海市杜橋第二小學,浙江 臺州 317000)
在多聲部教學中尋求有效的教學方法,獲得有效的教學效果,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有效的教學應該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教師與學生之間應該保持有效的互動,教師在教學中應始終充當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教學應該讓學生感到學習的快樂,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知識、技能和美的熏陶。
小學音樂課堂;多聲部;有效教學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歌唱教學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學活動中最容易接受,最容易普及,最容易見效,參與人數最多的藝術表現形式。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新教材的運用與推廣,多聲部歌曲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重,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這些寶貴的教學資源卻沒能得到很好的利用。由于教師對合唱教學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有的在教學時只教一個聲部,合唱成了齊唱,有的干脆就跳過去不教。長此以往,必將形成惡性循環,使教學者和學習者對教學內容產生畏難情緒,最終導致放棄。合唱教學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是一個不能回避的難點,能否開展多聲部合唱教學已經成為衡量一個音樂教師專業水平高低的試金石。音樂教師對于多聲部合唱教學的認識、態度、觀念、能力、水平,是決定一所學校合唱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也是影響學生能否很好地學習多聲部合唱的關鍵因素。
(一)多聲部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多聲部合唱教學講究的是聲音的和諧、音色的統一、節奏的整齊、和聲的層次、聲部之間的配合,它與齊唱、獨唱、重唱等演唱形式相比,具有更加寬廣的音域,更加豐富的層次,更加鮮明的對比,更加深刻的藝術表現力。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和生源,通過多聲部教學和合唱訓練,能提高學生的歌唱水平,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發展學生的音樂興趣,并通過歌唱實踐培養學生的藝術實踐創新能力,把識譜、視唱、聽辨、鑒賞、表演和創造音樂融合于歌唱實踐過程中,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力、記憶力、理解力、想象力、表現力和創新能力,最終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文化素質和團隊協作能力。
(二)多聲部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合唱教學是音樂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對于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表現力和審美力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多聲部音樂教育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出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及青少年學生的精神素質和精神面貌。隨著藝術教育的發展,國內外合唱團風起云涌,合唱水平不斷提高,世界合唱交流的機會也不斷增多,多聲部合唱教學被越來越多的學校、領導和老師所重視。經過合唱訓練的人,會以一種審美的態度和方式去接納自然、社會和人生,這樣,生活就會更加富有詩意,人生就會更加充實,心靈就會更加美好。
(三)多聲部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
多聲部合唱是以集體的方式進行的,它需要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配合。每個合唱參與者有了團隊合作精神,才會去追求完美的整體效果,從而達到合作與創新的辯證統一。這種集體的學習和創造過程使參與者在領略音樂藝術魅力的同時,學會了怎樣與人相處,培養了人與人之間“同呼吸、共命運”的團隊精神。雖然在音樂教學中要發展個人的潛能,培養人的個性,然而大量音樂活動,如合唱、合奏以集體的形式展開,這種相互配合的群體音樂活動,更加強調共性,更加注重配合,同時也是一種以音樂為紐帶進行的人際交流,它有助于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有助于發展人的社會交往能力,這種社會交往能力是人生的基本素養。
改革開放以來,世界著名的音樂教學法體系相繼傳入我國并得到推廣和普及,如德國的奧爾夫教學法,匈牙利的柯達伊教學法,瑞士的達爾克羅茲教學法,俄羅斯的卡巴列夫斯基教學法,日本的鈴木教學法,以及美國的綜合音樂教學法等。這些教學法的廣泛傳播,為我們的音樂課堂教學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和借鑒依據。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小學音樂教材中“多聲部節奏音樂和合唱歌曲”的編排特點:在低段進行多聲部節奏與肢體律動的有效教學;在中高段進行以班級為單位的合唱教學,探討合唱教學的有效方法與手段、合唱的藝術處理;有效把握音準與節奏、讀譜與識譜。針對以上特點,探索學生學習能力差異以及學習過程方法層遞性,從情趣性、層次性、發展性三個層面就多聲部音樂學習內容的階段性編排,探討總結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和方法,形成以多聲部表現為載體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體驗模仿,設計有情趣的多聲部學習活動
新教材的編寫是從學習者的需要出發,以人為主線,其編寫內容貼近學生的學習經驗、生活經驗,為學生所熟悉所了解。對于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對音樂的興趣首先表現在節奏上,因而將生活中的語言與節奏巧妙結合起來,是低段學生進入多聲部的最佳途徑,也是他們最喜歡的學習方式。它可以從一個詞組開始,慢慢地發展到一個句子,一首兒歌,隨著語言節奏、教學手段的不斷變化,節奏的多聲效果不斷豐富,學生的多聲聽覺和協調能力也將逐步建立起來。
從小學低段的多聲部節奏到小學高段的二部合唱,多聲部音樂無不通過多層次的節奏、旋律、和聲再現自然音響,再現生活情景,從而表達人的情感。因此,教師要善于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在多聲部節奏中充分感受體驗與實踐,使學生在情景再現中得到情感的發展,建立聲部間合作的意識。節奏是旋律的骨架,課堂上經常用節奏聲勢練習,可以更直接地鍛煉學生的多聲思維和多聲聽覺,從而讓他們走進多聲的世界。根據生活經驗,學生知道聲音有長有短,有輕有重,此起彼伏,縱橫交錯,把它們重疊在一起,就有了多聲部音樂。訓練的時候開始可以分小組進行多聲部節奏訓練,輔以語言節奏、生活節奏、音樂節奏組合訓練,培養學生相互配合的能力,等掌握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將難度提升,讓學生一邊歌唱,一邊拍擊,做到眼視譜,耳聽音,口唱詞、手拍節奏,多種感官同時進行,培養多聲協調能力。
“在動中學,在玩中學,在樂中學”是小學音樂教學的宗旨。它強調的是教學方式的靈活性、多樣性和趣味性,以及學生在音樂學習中是否體驗到了快樂,能力是否得以提高。因此,應盡量避免“專業化”、“成人化”、“機械化”的技能訓練。教師應將知識技能的學習和訓練融入到豐富有趣的活動中,讓多聲部訓練活動具有情境性和趣味性,將枯燥的聲部練習融入到豐富的生活情境和人體律動中,將旋律、節奏、速度、力度、音色等元素融入到技能訓練和音樂游戲中,充分體驗音樂的美,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合唱綜合能力。
(二)合作表現,開展有層次的多聲部學習活動
音樂課堂應把促進人的素質發展放在首位。教材從多聲部語言節奏到多聲部打擊樂伴奏,每一組多聲部音樂各聲部間存在著難易差異,不同素質層次的學生可以選擇擔任力所能及的聲部,然后與他人進行合作,創造出豐滿的音響效果,讓每個層次的孩子都能在合作中找到成功與自信。在合唱曲目的編排上,新教材也體現了循序漸進的層次性。
眾所周知,多聲部歌曲教學的難點還在于不同聲部的音準把握,以及聲部之間的均衡、協調、統一,解決這一難點可以運用柯爾文手勢提示各聲部的音高,讓聲部之間既獨立又相互配合,歌曲旋律中所涉及的音程,特別是一些難點音程,要以手勢協調進行分組合作找到自己的聲部。
在教唱二聲部合唱時,由于學生不能很準確地掌握音準和音程,我們還可以借用樂器輔助演唱,在教唱多聲部歌曲時可以先讓學生運用簡易的樂器(如豎笛、口琴等)分聲部演奏旋律,互相聆聽,輪流演奏,然后要求他們把演奏時的音準和音程感覺轉移到合唱中去。在合唱過程中,每個聲部指定幾個同學樂器伴奏,讓樂器帶著學生唱,一些不容易唱準的旋律,合唱前做一下簡單的口琴合奏練習,在奏、聽的基礎上再唱合唱歌曲,那樣就會和諧統一。通過這樣有步驟的過渡,合唱的音準問題,可以比較有效地得到解決,各個聲部合作起來就容易多了。
(三)探究創造,創設有發展性的學習情境
現代教育觀要求我們不能“照搬教材”,而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構建課程資源。在多聲部音樂教學中,這種理念同樣適用。教師要以發展的眼光使用教材,對教材中的歌曲進行簡單的加工和改編,如將學生喜歡唱的單聲部兒童歌曲改編成簡易的合唱,或將難度較大的多聲部合唱改編成簡單的二部合唱。教師要學會改編教材,根據各班學習能力的差異,合理增刪聲部音符,使之接近學生的接受能力,以達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效果。如《時間像小馬車》旋律活潑、節奏感強;歌曲《草原上》句式工整、旋律舒展、瑯瑯上口,在學生能熟練演唱之后,通過二聲部輪唱形式,會造成小馬車前赴后繼的追逐感和草原綿延起伏無比寬闊的感覺。適當改編教材的“二度創造”使歌曲變得那么的新穎。教材中很多歌曲都能進行這樣簡單而巧妙的加工,只要符合和聲配置原則,符合作品音樂形象。通過這樣的改編,你會驚喜地發現學生歌唱的興趣更濃了,歌唱的表現力更強了。
合唱訓練從卡農式輪唱過渡到柱式和聲和復調性的合唱,合唱技巧跨躍了一個臺階。到了高段童聲合唱就進入了一個較為完整系統的學習訓練階段。不同情緒、不同風格、不同技法的合唱曲依次呈現,為不同程度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內容,讓不同基礎的學生選擇力所能及的曲目。在這循序漸進的多聲部音樂學習中,所有學生的音樂素質將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在多聲部教學中尋求有效的教學方法,獲得有效的教學效果,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有效的教學應該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教師與學生之間應該保持有效的互動,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始終充當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教學應該讓學生感到學習的快樂,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知識、技能和美的熏陶。愿多聲部音樂的豐滿美好感染每個孩子,讓挑戰與征服多聲部音樂的快樂浸潤每個孩子。
[1]國家教育部制訂《新音樂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2]于蘇賢.復調音樂教程.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5).
[3]金亞文.小學音樂新課程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4]曹理.音樂學科教育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2).
[5]義務教育課程小學音樂教科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