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南(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評古琴曲《欸乃》中的文人情懷
李 南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古琴曲《欸乃》的問世引起了眾多學者們的爭議,關于其曲義的見解更是層出不窮。本文試從文學的角度來探討古琴曲《欸乃》的曲義,并從中探尋出當時文人琴士們通過古琴曲《欸乃》所表達的超然境界,表現出了文人琴士通過撫琴寄情山水之間,自娛自樂、逍遙自在。
欸乃;古琴曲;文人
古琴曲《欸乃》,最早見于明代汪芝輯《西麓堂琴統》(1549年),亦有人稱其為《漁歌》或《北漁歌》。古琴曲《欸乃》 其曲義解釋大多數都是依據唐人柳宗元的七言古詩《漁翁》,因此,也曾有人認為這首曲子是柳宗元所創作的。“欸乃”指的是搖櫓之聲亦或是船漁勞作之時的號子聲,樂曲音調悠揚,清新雋永,以山水為意象抒發感情,乃是托跡漁樵,寄情山水煙霞,頤養至靜的一首名曲。
詩寫“漁翁”,他放舟中流,一聲“欸乃”,其悠閑自得的神態躍然紙上,而放眼一看,山水青綠,悅目怡神,心物交感,融合無間,達到了《使得西山宴游記》所說的“與萬華冥合”的境界[1]。因為年代的久遠,在眾多的文章中敘述的關于欸乃的音義有著眾多的區別。唐代大詩人柳宗元生活在那個是個相對重要的時代,押韻的七字句詩詞成為了文人們創作的主要題材。這部《漁翁》七字古詩講述的是唐代大詩人柳宗元被貶去永州司馬時的作品。在這部七字古詩中蘊藏文人們所要表達的一種心中的寄托,正是這種意境的存在,喚起了琴人們的樂思,有的將全詩創作成一部琴歌《漁歌調》,也有部分的琴人根據“欸乃一聲山水綠”創作了今天的傳世佳作《欸乃》。
上面敘述了古琴曲《欸乃》是以柳宗元《漁翁》中“欸乃一生山水綠”這句詩來創作的。從王震亞先生的《古琴曲分析》一書中根據管平湖先生的打譜出的《欸乃》以及王震亞先生對其進行的分析,充分表現出古琴曲《欸乃》中所講述的是漁船勞作中的呼號之聲的描寫,而并非是搖櫓之聲。
在本文開始出已將“欸乃”一詞的曲義做了詳細的敘述,在下面將引用部分歷代文人雅士的文學作品中對“欸乃”一詞的引用。唐·元結《欸乃曲》:“誰能聽欸乃,欸乃感人情。不恨湘波深,不怨向誰情。所嗟豈敢道,空羨江月明。昔聞扣斷舟,引釣歌此聲。始歌悲風起,歌竟愁云生。遺曲今何在,逸為漁父行。”唐·柳宗元《漁翁》詩:“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宋朝著名的儒學集大成者朱熹曾在他的長詩《九曲棹歌》中寫道:“五曲山高云氣深,長時煙雨暗平林。林間有客無人識,欸乃聲中萬古心。”
元朝著名的雜劇作家鄭光祖在其創作的經典傳世佳作《倩女離魂》第二折中寫道:“聽長笛一聲何處發,歌欸乃,櫓咿啞。”現代著名的文學家茅盾曾經在描寫烏鎮的枕河人家時寫有:“午夜夢回,可以聽得櫓聲欸乃,飄然而過。”從以上歷代文人逸士乃至現代的文學者都將聽船漁勞作的號子聲以及搖櫓之聲作為一種生活的調味品,欸乃聲已然成為文人生活之情趣。
(一)儒家:移情中的物我合一
“移情”是古琴音樂審美觀里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這個觀念來源于“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在《琴操》中講到:“伯牙學琴于成連先生,三年不成,至于精神寂寞,情之專一,尚未能也。……伯牙近望無人,但聞海水洞滑崩澌之聲,山林窅寞,群鳥悲號。愴然嘆曰:“先生將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之。曲終,成連刺船而還,伯牙遂為天下妙手[2]。”伯牙琴藝的精進與其感受大自然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正是其在凝神觀賞大自然時,心中沒有半分的雜念,全神陶醉于眼前動人心魄的美景而激起伯牙慷慨淋漓的情感,繼而將心中所存之氣移入物中,在不知不覺中同化,進入“物我合一、物我兩忘”的境地。
另外舉“莊周夢蝶”的典故來進一步說明物化境界的移情。在“周莊夢蝶”的寓言中,講述了夢覺三關。在夢之前,人與物各持一方,界限明確。故,莊周是莊周,蝴蝶是蝴蝶;在夢境內,人與萬物游乎天地之間,物我部分,故,不知周也;在夢醒之后,人與物再次界限分明開來,故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這種現象并非是人之心志跟隨物的變化而變化,而是運用了道心來觀物。這則寓言則是點示出了“物化”境界所在。
(二)古琴曲《欸乃》中的物我合一、自然返真
古琴曲《欸乃》中的音樂畫面便是琴人通過手下撫琴營造出行船于綠水青山之間,閑時撫琴讀書;樂時游船垂釣;悶時打魚搖櫓;郁時高歌呼號。從樂曲中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出文人借用古琴音樂托跡漁樵之情的情感寄托之所在,在層層漸進的音樂畫面中想象著漁人的勞作情景,結合著周圍的山水畫面描述的同時融入,達到物化的境界。在勞作中,勞動者通過號子聲來為自己提供精神力量的同時使得身心更加愉悅,減輕疲勞。在此文人在操琴之時,將心胸內激蕩的情感與周圍的自然情景融為一體,情到深處情不自禁,物我兩忘,不自禁間呼喊出漁夫打魚勞作之時的號子聲,此時的心境無法用語言形容,已然是一種 “物我兩忘、物我合一”的境界。
古琴曲《欸乃》曲調流暢自然,琴韻悠長,意境深遠,讓人聽后有種空靈的感覺。在樂曲中“欸乃”聲以不同形式先后出現,巧妙地表達了一種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意境,歌頌了大自然秀麗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賞,寄情山水、高歌欸乃的心緒。“欸乃”一詞本是一個擬人象聲詞,抒發感嘆之意,欸乃呼號本是漁人勞作精神力量支撐的呼號之聲,沒有具體含義,在此曲中文人琴士撫琴之時,達到“道”之境界之時,物我合一之時無言語可形容此時的慷慨淋漓之情。
時至今日,古琴不再是士儒階層的專屬樂器。隨著朝代的更替,社會性質屬性的改變。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古琴的發展傳承開始走入平凡大眾的生活之中,成為社會大眾修身養性的必備樂器之一。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古琴所代表的中國上下千年的優良傳統文化都不容忽視與改變,它在承載著我國的優良傳統文化的同時,在傳統的文化基礎上加入新時代的人文色彩繼續發展與傳承下去。
[1]章華英.古琴.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3).
[2]李美燕.琴道與美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1).
[3]王震亞.古琴曲分析.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11).
李南(1989—),女,漢,山東人,碩士在讀,廣西藝術學院音樂教育學院,研究方向:音樂鑒賞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