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益欣(陜西理工學院,陜西 漢中 723000)
陜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音樂教學中傳承可行性
郭益欣
(陜西理工學院,陜西 漢中 723000)
陜南地處陜西南部,歷史文化悠久、自然環境優越、人文資源富裕,許多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樣的環境下形成。陜南目前有32項音樂方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但是由于外來新鮮事物與文化沖擊、傳承后繼無人,傳承方式比較單一等一系列原因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入了瀕危的狀況,而高校無論在人力、環境、科研等方面都有著不可小覷的優勢,因此在高校的音樂教學中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是可行的。
陜南;音樂教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陜南——被人們稱之為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它北靠秦嶺、南倚巴山,漢江從西向東穿流而過。陜南地區包括漢中、安康、商洛三個地市。它的歷史悠久,幾千年來,為我們留下了很多優秀的文化并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陜南地區地理位置獨特,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底蘊,這樣的文化給我們留下了特色鮮明、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也因此陜南成為其中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代表地區。但是由于外來新鮮事物與文化沖擊、傳承后繼無人,傳承方式比較單一等等一系列原因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入了瀕危的狀況,而高校無論在人力、環境、科研等方面都有著不可小覷的優勢優勢,因此在高校的音樂教學中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是可行的
音樂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它產生并發展于人們生產勞動之中。音樂在民族生活習俗、古代的宗教祭祀等活動中都有體現。陜南音樂方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陜南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以及智慧的結晶,許多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著娛樂以及服務勞動的特征。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數據庫中,篩選了陜南地區“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項目,主要分為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共計32 項。
(一)民間音樂
漢中地區有鎮巴民歌、洋縣佛教音樂、漢中孝歌、鎮巴嗩吶;安康地區有旬陽民歌、漢陰短管、漢江號子;商洛地區有商洛民歌。
(二)民間舞蹈
漢中地區有西鄉打鑼镲、勉縣五節龍、貫溪地圍子、略陽羌族羊皮鼓舞;安康地區有石泉火獅子、安康彩蓮船、小場子、蜀河雙彩車。
(三)傳統戲劇
漢中地區有陜南端公戲、洋縣皮影戲、洋縣杖頭木偶戲;安康地區有八岔戲、道情戲、弦子腔、漢陰皮影戲演技、旬陽道情皮影戲;商洛地區有鎮安花鼓、商洛道情戲、商州皮影戲。
(四)曲藝
漢中地區有漢中曲子、南鄭縣春倌說春;安康地區有安康曲子;商洛地區有洛南靜板書、柞水漁鼓鎮安漁鼓。
(一)理論教學
開設陜南本土民族民間音樂史的課程。組織專家團隊,對陜南地區具有歷史性,同時在民間經過長時間傳承和發展當中流傳并保護相對完整的民間音樂類藝術,用照片、音像以及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教師在教學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耳濡目染,加深對本土民間非物質音樂文化的概念并逐步了解。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請當地的民間藝人來到課堂參與教學,使學生對非物質音樂文化得到更直觀的了解,同時感受到本民族博大精深的音樂文化生命力。
(二)專業教學
高校的音樂專業教學包括聲樂演唱、器樂演奏、視唱練耳、音樂欣賞以及各種表演類課程等,在這些課程中都可以滲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
民歌是民間音樂文化的靈魂,作為一種古老的曲種,也是高校音樂課堂上的一門基礎課之一。很多作曲家都是通過搜集民間音樂的素材來進行音樂創作的。例如:創作于1954年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呂遠創作的《克拉瑪依之歌》、施光南創作的《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等。這些都是作曲家通過對民歌的素材而改編并流傳的廣泛的例子,這樣豐富民歌的表現形式,增加民歌內涵,豐富創作內容。陜南高校音樂教學應該進一步擴大對非物質音樂文化傳播的力度,把非物質音樂文化運用到課堂上,這樣不僅節省教師資源,更加有利于民歌廣泛的流傳。
陜南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在民族民間音樂方面有著挖掘不斷地潛力,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在器樂方面也豐富了音樂財富,例如漢陰短管、鎮巴漁鼓,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因此,在陜南高校音樂教學體系中,應該開設選修課程,把這些優秀的民間器樂更好地發揮它的使命。
視唱練耳是陜南高校音樂教學中一門重要的課程。在這門教學的課堂上,教師可以增加陜南民間音樂,讓學生多點這方面能力的訓練,不僅鍛煉學生的聽力,同時加深了對非物質音樂文化的傳承,是傳承與發展的其中一個方法。例如:教師讓學生聽記一段原生態的旋律,學生首先會感受到民間音樂具有生命力的旋律,就會想方設法記錄下來,這樣記下來的東西記憶比較牢固。教師在視唱中編輯原生態的民間音樂,讓學生記憶或者配上二聲部進行演唱,這樣可以調動起學生對非物質音樂文化學習的積極性。
陜南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通過欣賞教學進入課堂也是很好的形
式,音樂欣賞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學生音樂的涵蓋量,增加對非物質音樂文化的認知程度。通過多媒體教學欣賞和比較,增加學生對民間傳統音樂的熱愛。使學生在賞心悅目的同時,體會本土音樂文化的魅力,進而激發其對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與發揚的歷史使命感,使陜南傳統音樂文化得到系統的傳承。
(三)實踐教學
高校音樂教學離不開實踐的環節,藝術本身離不開實踐,實踐也是檢驗教學質量好壞的重要途徑。高校音樂專業教育中的藝術實踐教學是指藝術類專業學生通過多種藝術活動形式,將課堂上教師所講授的知識和技能與實際相結合并加以靈活運用,從而實現知識深化的一種教學活動。陜南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通過實踐教學的環節進行傳承和發揚。
(一)高校文化知識的先進性為陜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高校音樂教學提供人力資源保證
大量的人才聚集是高校的一大特點,它具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學術氛圍最為濃厚,無論在思想方面還是在文化方面,都有著前瞻性和引領潮流的發展方向,這為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為高校是年輕人最集中地地方,他們有著年輕的活力,有著最活躍的思想意識,所以,他們對一切新鮮元素都有著敏銳的感受力。保護地方音樂文化其中最好的一個方法就是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引入高校音樂教學。學生只有學習了解了地方的傳統音樂文化,才可以喜歡傳統音樂,繼而了解傳統音樂文化內涵,這樣才能把本民族本土音樂繼承發揚下去。
(二)高校對文化的研究傳播為陜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高校音樂教學有力條件
轉播文化是高校的一項最基本的責任,在文化的轉播中,指導、引領是高校的重要職能。然而,陜南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今的社會急需要進行轉播和發揚,這就需要一個很大的平臺,高校正好具備這樣的平臺條件。因此,陜南高校對于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有利條件。在音樂文化的轉播中,最重要的載體就是教師。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專業課程教師,一定要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技能,還應該對地方的歷史文化、民俗民風、風土人情等熟知,同時還應具有教師的基本素質。
(三)高校的科研能力成為陜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高校音樂教學的智力保障
高校除了培養人才,另一個重要的的職能就是科學研究。高校集中著各個學科的專家、學者,其中就包括民族理論、民俗學家等各種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者,這樣就可以對陜南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挖掘、整理與研究。高校具備人才集中、學術力量雄厚的優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揚可以用科學的態度指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可以用科學原理對進行挖掘整理和提煉,使其更加大眾化、通俗化,并推動其向著一個更為科學的方向發展。
陜南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有著特有文化底蘊,在這種特殊的文化之下產生了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我們要保護它,讓它得到很好地繼承與發展。高校是一個很好地平臺,它為陜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有力的人才資源、科研資源、傳承優勢,高校有著不可推卸的傳承責任。因此,陜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音樂教學中傳承是可行的。
[1]翁敏華.論大學應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2).
[2]孫燕.區域性大學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傳承中的作用[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7(23).
[3]羅浩.高校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對策研究[J].今日南國,2009(33).
[4]徐金龍.大學生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現狀及對策.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9(1).
課題類別: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課題,課題名稱:陜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教學中的傳承研究(項目編號:SGH140726)。
郭益欣(1980—),女,陜西漢中人,藝術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