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娟王 威
(1.包頭師范學院音樂學院;2.內蒙古科技大學經管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00)
教育信息化語境下高師聲樂教學改革探索
孫麗娟1王 威2
(1.包頭師范學院音樂學院;2.內蒙古科技大學經管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00)
教育信息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經之路。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不僅使人們的生活日新月異,同時也影響著其他各個領域的發展,包括一直以來以“口傳心授為主”的聲樂教學。在這樣的時代語境之下,高師聲樂教學如何更廣泛、深入地結合信息技術來推動教學改革,使之適應教育信息化對聲樂教學發展的新要求,進而提升教學水平,將是本文著重探討的問題。
教育信息化;聲樂教學;改革實踐
信息化(informationization)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現代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指出,推進社會信息化必須“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教育規劃綱要》要求“強化信息技術應用,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水平,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水平。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增強運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教育信息化是我國信息化發展的戰略重點之一,是在教育領域全面深入地運用以網絡通信技術和多媒體計算機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改革和教育現代化,使之適應信息化對教育發展的新要求。其技術特點是智能化、網絡化、數字化、多媒體化,基本特征是開放、共享、交互和協作。
首先,在信息化教育理念或意識方面,教師們普遍的積極性不是很高。在高度信息化和教育國際化的今天,聲樂教學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教學雖然有很多值得繼續發揚的優點,但已然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亟待改革。改革的方向是以教師的教授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的學習探究為中心;以專業教育為中心轉向以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相結合;以課堂教學為中心轉向課內外相結合或者線上線下相結合;以結果性評價轉向過程與結果相結合進行學習評價。推進研究型教學,提高實踐能力。首先是學生的學更加強調自主性,根據學生自身的興趣、知識結構、學習習慣等的不同,獲取知識的方式或途徑也不同。學生的學習呈現出自主化、個性化、碎片化等特征,學生通過互聯網就可以了解很多知識信息,教師的講授不再是唯一獲取知識的途徑。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求學生杜絕網絡,一心專注于教師的課堂,這顯然是行不通的。傳統課堂講授雖然體系化、結構性較強,但在日新月異的今天,知識的更新步伐不斷加快,甚至于結構知識的體系也更加頻繁地被解構和重構。所以,故步自封只能像過時的知識信息一樣遭到淘汰。因此,我們必須在理念上跟上時代的要求,積極主動地學習了解信息多媒體技術,在教學實踐中加強應用,不斷提升教學水平。
其次,雖然聲樂教學實踐與改革的步伐從未停止,但總體來說適應新型信息環境的現狀不容樂觀。先不論教育教學理念的問題,就是單從聲樂教學模式與方法來看,長久以來幾乎沒有太大變化,仍是以口傳心授為主比較單一。聲樂教學“一對一”的模式是必要,不可缺少的,但不是唯一的。聲樂學科從內涵到外延,是一個比較寬廣、龐雜的體系,僅僅靠“一對一”課堂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信息多媒體技術為聲樂教學打開非常便利而豐富的信息資源。因此,信息化手段的運用不僅不會對傳統的聲樂教學模式產生威脅,反而會利用其優勢使教學效果更加形象直觀,大大節約教師精力,使其更多地用于技術難以解決的問題上,如對氣息、吐字、聲腔、情感的整體歌唱狀態的把握;對如何引導學生更加恰如其分地表達作品的內涵和情感等等。
(一)建立聲樂資源信息庫
從海量的互聯網信息資源里篩選、編輯和聲樂學習有關內容,進行分門別類的儲存,憑借計算機有著巨大的信息儲存處理功能、查閱資料方便的特點,可為聲樂教學提供前所未有的信息量。就像一個虛擬聲樂信息圖書館,如作品庫里包含古今中外聲樂作品的樂譜及作品背景分析、不同歌唱家的音頻和視頻版本;教學庫里有中外聲樂教學公開課視頻;劇目庫包含中外歌劇、音樂劇及音樂會等音像資料等。聲樂信息庫是一個不斷更新不斷充實的動態資源庫,不僅要盡可能的全面深入,還要緊跟學科發展前沿和最新動態及時整理入庫。面向所有聲樂師生開放、共享。
資源的豐富與集中,帶給師生的不僅僅獲取資料的便利,更能調動學生對聲樂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藝術修養和審美情趣。學生在觀摩音像資料的同時,結合背景信息或腳本資料,能夠更加形象、深入地理解聲樂作品,進而增強音樂處理和表現能的力。通過對不同演唱版本的揣摩和比對,歸納總結音樂處理和舞臺表演的共性和個性特征,從而增強表演欲望,提高舞臺表演水平。
(二)提升教學中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首先,運用信息技術進行信息獲取和編輯的能力。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聲樂教學如果還像以前那樣,僅憑教師一張嘴、一架鋼琴所進行教學必然會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聲樂教師需要掌握一些信息獲取和編輯的能力。通過互聯網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源,然后綜合應用圖片、文本、音頻、視頻、動畫以及虛擬現實等多種媒體技術,對信息資源進行簡單的加工處理,運用簡單的課件制作工具或網頁制作工具整合教學資源。所以這種教學必然要打破傳統的傳授式的教學模式,而構建出適應信息社會的新型教學模式來。教師和多媒體、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組合成了一個合理、協調、有創造性和發展性的學習整體,從而使學生的學習不再枯燥無趣。如課堂教學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借助信息技術進行個別化和協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最后,師生一起進行分析、討論,完成學習評價與總結。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得到較大的體現,有利于學生探究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同時,教師通過現代教育媒體,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拓展了教師的業務技能,也促進了教師教學和科研的創新能力。
其次,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專業技能分析的能力。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改變教師以往上課的方式,聲樂教學實際中一些抽象的、難理解的內容,如氣息的對抗,高音的關閉等等,以前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教師要不斷地通過打比方,做示范等手段來引導和講解,而且還要根據學生每次上課的不同狀態進行不斷調整,學生的理解和領悟能力稍差的話,教學效果就不明顯。而運用精心制作的多媒體課件就能讓學生比較容易的理解。多媒體具有形象、直觀化、高度信息化、網絡互動化等特點。它對人們從生理上、機理上了解和掌握歌唱中聲帶及有關肌肉運動時的狀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聲樂教學從傳統模式轉變為可視、可聽、可延續的聲樂教學模式。如運用聲譜分析技術、慢速閃頻觀察儀、肌電測驗儀、MIDI技術、錄音和錄像功能等多媒體技術,從音色、音質、頻率、振幅、泛音甚至具體發聲部位入手,借鑒醫學、頻譜學、空氣動力學、聲學等理論將歌唱發聲過程中的呼吸肌能運動狀態等教學要點制作成形象直觀的三維動態影像,用計算機技術模擬圖形將重點部位放大、定格、亮顯,變抽象為具體,變想象為形象。采用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多媒體模擬演示,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統合,增強其對事物與過程的理解與感受,使學生對歌唱發聲的認知有一個比較直觀具像化的科學共性標準。
(三)開發慕課、微課等新型教學模式
慕課、微課等新型教學模式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其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注重學科知識的邏輯性與趣味性,深受師生的喜愛。聲樂界率先推出在線慕課的是歌唱家戴玉強,他的聲樂慕課“戴你唱歌”為聲樂學習者打造“沒有圍墻的音樂課堂”,由一系列精心制作的網絡視頻課程組成。每節課長約25分鐘左右,聚焦1首經典聲樂作品,由戴玉強全程獨家主持,并邀請1位青年歌唱家現場范唱。隨后歌唱家張美林推出“美聲之林”的在線慕課,都深受聲樂愛好者的歡迎。微課使學生在5-8分鐘的視頻播放中,對課件中的某個環節,進行放慢、放大地直觀感受,充分理解具體內容,從而順利完成學習。微課是對傳統教學的有益補充,它有助于解決學生學習效率兩極化的問題。微課方便教師在課前傳遞知識,有助于引導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課堂時間高效化。這些新型的聲樂教學模式對聲樂教學中重點、難點的突破,以及建立正確的聲音概念、確立客觀的聲音評價,增強音準和節奏感,培養良好的歌唱狀態和舞臺表演能力,正確地確定歌唱聲部和對各種風格流派的把握,提高處理聲樂作品表現能力等方面,有著傳統聲樂教學不可替代的作用。
這些微視頻的出現,使課堂教學跨越了時空的限制,促進了學習有效性的提高。學生可以便捷地利用各種智能終端觀看教師上傳到微信平臺的微視頻,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拓寬了課堂知識的實踐性,增強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對于聲樂教師來說,除了具備良好的師德、精湛的專業技術、嫻熟的教學能力之外,還要掌握較好的信息化教學手段。聲樂教師只有保持教學的熱情、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才能在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學改革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多媒體技術更加全面深入地應用于高師聲樂課堂,是當今聲樂教學模式適應時代教育需求的最新體現。不僅為聲樂教學提供了極大便利,提高了教學效率,促進了教師教學和科研的創新,也拓展了教師的業務技能,使其更加積極應用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廣泛利用信息資源,培養適應信息社會要求的聲樂創新人才,從而推進聲樂教學改革的進一步發展。
[1]吳靜,張憑欄.中國民族唱法音色的聲學闡釋[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
[2]郭儷稚,趙少華.多媒體技術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探索[J].中國音樂,2005,(2).
孫麗娟(1975—),女,內蒙包頭人,包頭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聲樂教學與研究;王威(1973—),男,河北武安人內蒙古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研究方向:信息分析、智慧教育。
本文為2016年度包頭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課題名稱:《智慧教育環境下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16-yy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