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敏
天津市河東區人民檢察院,天津 300000
?
以“審判為中心”背景下的新型訴審關系
郭曉敏
天津市河東區人民檢察院,天津 300000
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為完善刑事訴訟程序、維護司法公正所作的重要部署,為我國刑事訴訟改革指明了方向。檢察機關承擔著訴訟職能和訴訟監督職能,應當抓住司法改革和檢察改革的有利契機,積極應對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所帶來的挑戰。
(一)重配合、輕制約
檢察機關不僅是國家公訴人,還是國家專門的法律監督機關,具有優勢的訴訟地位。法院與檢察院之間重配合、輕制約的辦案思維破壞了法官在審判案件過程中應有的中立地位,干擾了法官對案件的自由心證和獨立判斷。盲目遷就對方的做法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訴審關系失衡,審判機關與檢察機關配合有余、制約不足,不利于案件客觀事實的查明,難以真正守護住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線。
(二)重案卷、輕質證
目前,法官在審理刑事案件時,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賴公訴人提交的有關案件事實、證據調查的案卷筆錄。多數情況下,公訴人會在庭前把證據收集固定,把證人證言、鑒定人意見等言詞證據作為書面意見放在卷宗里,開庭時向法官簡單示證即可。這種重案卷、輕質證,重書面審查、輕直接言詞的辦案思維會導致“案卷中心主義”的泛濫,使庭審趨于形式化,不僅不利于法官查明案件事實,還嚴重剝奪了當事人應有的訴訟權利,甚至會導致庭審活動喪失其應有的價值。
(三)重庭外、輕庭審
在過去的刑事審判活動中,很多情況下庭審只是走過場。法官通過庭下閱讀案卷筆錄,形成先入為主的裁判意見。由于庭審時控辯雙方很難形成激烈對抗,法官對案件的預判變得尤為重要。對于一些疑難復雜的案件,合議庭需要向審判委員會進行匯報,由審判委員會討論并做出最終決定。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有時還可能會通過庭外溝通的方式,協商裁判意見。這種重庭外、輕庭審的辦案模式不當地干預了庭審法官對案件裁判的獨立性和中立性,妨礙了程序公正和司法公正,審判權很難真正得到獨立行使。
(一)強化了審判機關對檢察機關的監督
以審判為中心實質是以庭審為中心,庭審將成為審判過程的決定性環節①。以庭審為中心,要求進一步促進庭審實質化,把庭審作為刑事訴訟活動的關鍵環節,具體表現在實體和程序兩個層面:在實體上,事實證據的調查、定罪量刑的控辯、裁判結果的確定均發生于法庭,檢察機關指控的犯罪事實能否成立、證據能否被采信主要由審判機關在庭審環節評價和決定;在程序上,審判機關有權對刑事訴訟活動中涉及的程序性事項進行審查和監督,保護當事人法定的程序性權益。程序正義是對實體正義的保障。
(二)督促檢察機關構建更加嚴密的證據體系
推行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審判質量,促進司法公正,維護司法公信力,最大限度地減少冤假錯案。這在一定程度上督促檢察機關更加重視庭前的證據審查工作,更加重視定罪量刑證據的真實性、合法性和證據鏈條的完整性,更加重視不法證據的排除和存疑證據的調查核實,更加重視庭審過程中的質證和辯論工作,更好地履行犯罪追訴職能和人權保護職能。
(三)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職能沒有弱化
一方面,檢察機關與審判機關都是國家司法機關,分別履行憲法賦予的刑事指控職能和審判職能,以審判為中心的制度改革不會弱化檢察機關依法提起公訴的職能;另一方面,《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完善檢察機關行使監督權的法律制度,加強對刑事訴訟、民事訴訟、行政訴訟的法律監督,以審判為中心強調的是審判對于案件定性的決定作用,但審判階段的刑事訴訟活動仍然受到檢察機關的監督。
(一)重視庭前準備,發揮審前作用
一方面,檢察機關應當以審判機關采信證據的標準審查證據,既要重視言詞證據,又要重視實物證據,既要重視定罪證據,又要重視量刑證據,既要從微觀上保證各證據的合法性、客觀性和關聯性,又要從宏觀上保證各證據形成完整的證據體系,保證證據指向的犯罪事實是唯一的,且排除合理懷疑。
另一方面,庭前會議制度為庭審活動提供了一個公正的實體審查空間,可以有效提高司法審判效率。檢察機關應當切實發揮審前的主導作用,了解辯護人收集的證據情況,就與案件相關的問題提出和交換意見,提前排除非法證據,為正式的庭審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重視舉證質證,提升公訴能力
一是全面而不偏頗。一方面,在法庭上,公訴人要全面出示證據,既要出示證明被告人有罪的證據,也要出示證明被告人罪輕或無罪的證據,以體現指控的客觀公正性;另一方面,對于被告人及其辯護人針對證據提出的質疑應當全面、及時、準確地進行答辯和回應,對于辯方提出的合法、合理意見,要積極進行采納,對于辯方的無端挑釁,要依據案件事實和證據進行辯駁,便于法庭查明案件事實。
二是對抗而不對立。控辯雙方的對抗主要體現在舉證質證上。新修改的《刑事訴訟法》在一定程度上強調直接言詞原則,控辯雙方在法庭審理過程中就案件事實、法律適用和證據認定等問題發表意見,對抗辯論,形成激烈沖突。但是,需要強調的是,控辯雙方雖然角色分明,互相對抗,但不是對立的,二者的目的是趨途同歸的,均是為了促使法庭查明犯罪事實,維護司法公正。控辯雙方只能就定罪量刑進行釋法說理,文明理性地對抗,而不能居高臨下,甚至伺機報復,得理不饒人。
三是沉著而不慌亂。庭審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面對變化,尤其是遇到證據突襲、被告翻供等突發狀況時,公訴人應當保持冷靜不慌亂,時刻注意庭審變化,準確把握主體的真實意圖,從事實上、法律上、和邏輯上尋求漏洞,從容化解危機。
(三)重視溝通協調,平衡訴審關系
一方面,檢察機關在履行指控犯罪職能時要重視與審判機關的溝通協調,維護社會正義。公訴人代表國家出庭履行指控犯罪的職能,依法訴請審判機關追究被告的刑事責任,追求公平正義是其根本目標。公訴人在法庭上宣讀起訴書,進行法庭訊問詢問、舉證質證和法庭辯論等均是圍繞揭露犯罪、指控犯罪、證實犯罪而設置的。追訴犯罪是公訴的第一要義②。在刑事訴訟活動中,檢察機關要加強與審判機關的溝通協調。這既是對刑事訴訟基本原則的有力貫徹,也有利于公訴人及時掌握辯方向審判機關提交的證據情況,為下一步的庭審工作做好準備。
另一方面,檢察機關在履行法律監督職能時要重視與審判機關的溝通協調,促進公正司法。作為法律監督機關,檢察機關要嚴格依照法定程序行使法律監督權,并有權向審判機關提出糾正意見。在法律監督權行使過程中,檢察機關要重視與審判機關的溝通協調,講究方式方法,平衡好訴審關系,切實增強刑事訴訟活動監督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 注 釋 ]
①吳喆.規范司法行為 提升公訴工作品質[N].檢察日報,2015-11-13.
②張仲芳.公訴制度與人權保障[J].人民檢察,2006(21).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