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迪 張泗柯
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檢察院,北京 102200
?
檢察機關司法警察制度探析
吳 迪 張泗柯
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檢察院,北京 102200
在我國,司法警察一般被分為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和人民檢察院司法警察兩類,他們都隸屬于司法機關,但是又區別于法官和檢察官,司法警察在管理上實行警銜制,并依照特定的法律規定承擔著維護司法場所安全和司法秩序的責任。①我國人民檢察院的司法警察設立于1979年,是檢察人員和人民警察的一種合稱,是監督檢察機關實施法律的一種強制性力量。人民檢察院司法警察依法保護由人民檢察院直接立案偵查案件的犯罪現場,執行傳喚和拘傳,協助人民檢察院搜查證據,追捕逃犯,執行一些強制措施等責任。實踐中司法警察在檢察機關內一般都是從事一些輔助性工作,但是他們卻是監督檢察工作環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他們的存在,才體現出了檢察工作的國家強制性,保證了國家法律的統一實施。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檢察機關司法警察制度在長期的摸索過程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有關內部法律法規的支持下,初步建立了全國統一的人民檢察院司法警察管理體系,對自身性質、地位、職責等有了較為明確的了解。
實踐中司法警察還存在不少問題,具體而言就是(1)司法警察制度細化程度不足,相關法律雖然對司法警察的職責作出了總結性的規定,但是并沒有對司法警察的職權進行明確規定,導致司法警察履職過程中容易因職權模糊不清而無法保障職責全面履行。在司法實踐中,有的檢察機關則將司法警察當作該機關的“后勤服務員”,讓他們除了負責本職工作以外,還做一些簡單的服務性工作,甚至還將他們當作應急替補隊伍,哪里有需要就將他們調到哪里去應急。②(2)司法警察權責不明,有權必定有責,權力在約束下才能更好地行駛,無需承擔責任的權力行使易滋生瀆職與腐敗的溫床,權力模糊不清必然導致責任認定不明。實踐中,每當事故發生之時,當事人通常會以職權模糊不清為借口推卸責任,在此工作環境之下,公職人員缺乏擔當并在履職時不會產生擔當意識,從而不能很好的完成本職工作,缺乏擔當意識和履職不積極容易產生一種惡性循環,不利于公職人員公信力的建立。(3)制度帶有人治色彩,《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在對是否設立人民檢察院司法警察并沒有給出清晰明確的規定,只是指出,各級人民檢察院可按照自身的工作需要自行設立檢察院司法警察。由此可以看出,是否設立人民檢察院司法警察,決定權主要掌握在各地人民檢察院手中,有需要就可以設立,沒有需要就不會有檢察院司法警察隊伍的存在。
針對我國檢察機關的司法警察制度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筆者通過理論聯系實踐對檢察機關司法警察制度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一)法律層面
現行的法律在對檢察機關司法警察的性質和相應的法律地位的解釋存在模糊不清,《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中對司法警察最初的解釋只有一句話,就是“各級人民檢察院根據需要可以設司法警察”。③意味著檢察機關設立司法警察可以存在隨意性。最高人民檢察院頒布的《人民檢察院司法警察暫行條例》對司法警察職權的規定也過于抽象,導致在實踐中司法警察工作無法明確職責。筆者為認為了充分體現司法警察在檢察機關中存在的價值,需在法律層面上對檢察院司法警察的性質、地位和職權有明確的規定。在立法上,法律應對司法警察的性質和職能法律化,在法律中對司法警察的性質和職能作出明確規定。在司法解釋上,將人民檢察院司法警察的職權明確化。只有明確職權才能體現依法治國理念所要求的權責分明,才能使公權力的行使正當化、合法化。
(二)管理層面
“無規矩不成方圓”,規范司法警察隊伍的管理,不僅可以提升司法警察在從事各種檢察工作時合理調配的機動性,而且也可以為司法警察應付各種突發事件奠定一定的基礎。筆者建議在司法警察隊伍的人事框架構建上可根據隊伍成員的年齡大小、能力高低、工作效率及個人文化素質品德修養等個人實際情況,在對其裝各的配置和警力的調整上,盡量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能”。此外,在對司法警察成員的錄用上,最好是能夠選擇由高等院校法律專業或者警校畢業的優秀畢業生,提升整個司法警察隊伍的職業素養,并設置激勵措施,對滿足一定要求的優秀干警提供業務部門學習機會,增加交流學機會,這樣能夠更好的提升司法警察隊伍的專業性和工作積極性。
[ 注 釋 ]
①馬曉龍,黃婷婷.域外法警制度的基本形式及對我國檢察機關司法警察制度建設的啟示[J].法制與社會,2012:34/
②鄭維維.人民檢察院司法警察職業化建設初探[J].法制與社會,2011,13:203-204.
③孫寶民.死刑檢察制度研究出[D].武漢大學,2011.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