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曉明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
淺析“家庭暴力入罪”問題研究
尹曉明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反家庭暴力法》規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這是家庭暴力的法律定義。
根據家暴實施程度不同,需承擔三種法律責任:
在民事責任方面,我國婚姻法規定,實施家庭暴力,經調解無效的,是法定的準予離婚的事由,同時也是無過錯方有權請求離婚損害賠償的法定事由。
在行政責任方面,主要是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虐待家庭成員,在受虐待人要求處理時,處十五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另外,《反家庭暴力法》規定依法不給予治安處罰的,由公安機關對加害人給予批評教育或出具告誡書;被申請人違反人身安全保護令,尚不構成犯罪的,法院應給予訓誡,可根據情節輕重處一千元以下罰款、十五日以下拘留。”
在刑事責任方面,對情節惡劣的家庭暴力主要是適用虐待罪的處罰規定,虐待罪是指“以打罵、凍餓、強迫過度勞動、有病不予治療、限制自由、凌辱人格等手段,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從肉體上和精神上進行摧殘、折磨,情節惡劣的行為。”[1]
將家暴行為單獨規定為刑法中的家庭暴力罪,反對者認為,完全可根據虐待罪科處刑罰,但本文強調的是尚未構成虐待罪的情形而言,將家暴行為放在突出位置來減少或預防,如同交通肇事罪與危險駕駛罪關系一樣,正是因當時醉駕事故頻發,法律層面缺失,使得危險駕駛罪設立,實施中得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反觀虐待罪的刑事責任,構成虐待罪需達到“情節惡劣”程度,《關于依法辦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見》指出“根據司法實踐,具有虐待持續時間較長、次數較多;虐待手段殘忍;虐待造成被害人輕微傷或患較嚴重疾病;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孕婦、哺乳期婦女、重病患者實施較為嚴重的虐待行為等情形,屬‘情節惡劣’,應依法以虐待罪定罪處罰。”[2]持續性、經常性的家庭暴力,構成虐待。然,構成虐待后還需達到情節惡劣,才以虐待罪處罰,不利于控制家暴行為,亦對施暴者不會產生震懾作用。
還有觀點認為,對實施家暴者可適用新施行的《反家庭暴力法》,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進行處理,但是我們細觀保護令的手段,對施暴者并無實質性影響,在出現受害人面臨家庭暴力現實危險的情形時,《反家庭暴力法》可以很好的適用,當發生家庭暴力,達到情節惡劣的,適用虐待罪,但是,如果行為人實施了家暴行為,但又未達到情節惡劣時如何處理呢?法律并未規定。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可行性建議:
設立家庭暴力罪,作為刑法第二百六十條(虐待罪)之一,規定實施家庭暴力的,處拘役,如同前述危險駕駛罪一樣,只要實施家暴行為,就構成本罪,區別虐待罪中情節惡劣,拘役期為一至六個月,這個期間也視為“冷靜期、反思期”,可使施暴者認識錯誤,這樣規定,就是加大對家暴行為懲處的現實需要,將家暴上升到科處刑罰的程度,真正對施暴者產生震懾力,更深層次地杜絕更為嚴重后果的出現,較好地保護了受害者的人身權利,也完善了家庭暴力處罰方面的法律銜接,使得法律條文的設定更加合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同時要加強具體條款的司法解釋,使得罪行相當,罰當其罪。
總之,“處罰”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作為預防家庭暴力高發的工具,彰顯出對處于家庭弱勢地位一方強有力的保護,更是法律對家庭暴力零容忍的強硬態度。體現了我國法治社會的長足進步,使得良好的家庭關系為和諧社會的創建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1]張明楷.刑法學(第五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913
[2]黨日紅,李明舜.一部促進家庭和諧的良法[J].中國婦運,2016.01.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