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男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遼寧 沈陽 110854
?
訊問中犯罪嫌疑人的僥幸心理的表現及特征分析
張偉男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遼寧 沈陽 110854
犯罪嫌疑人在進行犯罪活動的過程中,都會有僥幸心理作祟,在被抓獲訊問的過程中,其僥幸心理往往是犯罪行為實施前僥幸心理的延續,僥幸心理的表現也更為突出。
僥幸心理是人一種心理狀態,是人的意志活動的一種體現。對于犯罪人來說,在明知道自身所做的是違法行為,如果事情敗露就會遭受到法律的嚴厲懲罰,在這種客觀事實與主觀意識相矛盾的情況下,犯罪人卻抱著試試的心理,認為有不被發現的可能去實施違法行為,這就是僥幸心理作祟。
在對犯罪嫌疑人進行訊問的過程中,犯罪嫌疑人的僥幸心理主要是指其在主觀意識上對案件的審理存在盲目的自信,認為有把握能夠為自己開脫罪責,隱瞞事實真相,歪曲案情事實,以為最終能夠達到逃避法律制裁的目的。本著這樣的目的,犯罪嫌疑人的僥幸心理往往有各種表現,特征明顯。
(一)犯罪嫌疑人認為自己已經做好各方面的謀劃,安排周密,作案手段隱蔽,證據消除徹底,不會留下任何線索。他們堅信公安機關不能找到任何的有力證據,雖然對自己訊問,也只是懷疑而已,甚至只是例行公事,只要自己保持冷靜,不緊張、不慌張,不自亂陣腳,最終警方只能因為缺乏足夠的證據而釋放自己。
(二)犯罪嫌疑人自以為自己無論在智力上還是辦事能力上都遠高于公安機關的辦案人員,他們在事先通過各種關系多種途徑來了解辦案審訊人員的能力和底細,對審訊人員極為了解,同時在訊問過程中對審訊人員密切注意,察言觀色,對自己的實力與審訊人員進行對比。
(一)了解僥幸心理產生的根本原因
公安機關辦案人員首先要熟悉案情,對案卷材料全面了解,對犯罪嫌疑人的親人、朋友等進行必要的走訪,以對犯罪嫌疑人的基本信息進行全方位的了解,以期找到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動機和思想根源。再根據訊問過程中犯罪嫌疑人的具體表現對其拒不交待的抗拒心理進行分析。
(二)根據訊問進展,在恰當時間出示證據
對于犯罪嫌疑人來說,僥幸心理既是一種心理上對罪責逃避的幻想,也是一種供述心理障礙。只有徹底消除僥幸心理,才能使犯罪嫌疑人消除幻想,自認無路可走,只能老實交代。在恰當的時機,向犯罪嫌疑人出示公安機關已經掌握的證據,使犯罪嫌疑人認識到負隅頑抗已經沒有意義,公安機關已經掌握了自己的犯罪事實,拒不交待只能使自己陷入更加艱難的境地,從而消除僥幸心理,坦白交待自己的罪行。需要注意的是證據的出示一定要適時、要有力、要擊中要害,使證據的出示能夠產生其所應具有的效力。
(三)采取恰當的訊問策略
訊問人員在審訊犯罪嫌疑人的過程中,情景變化以及自身的語言、語調、面部表情、身體動作等各方面因素都會影響被審訊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狀態。訊問人員要注意在訊問時態度要嚴肅堅定,問話措辭恰當準確,思維邏輯嚴密,特別在對犯罪嫌疑人試探的時候要避實就虛,表現出一切已了然于胸,洞察一切,讓犯罪嫌疑人心生畏懼,慌亂不堪,僥幸心理防線崩潰。相反,如果訊問人員問話措辭漏洞百出,態度不堅,缺乏威嚴性,容易為犯罪嫌疑人所輕視,不僅達不到消除僥幸心理的效果,反而會助長其氣焰,不利于審訊的順利進行。因此,在犯罪嫌疑人對自己的罪行供述時,無論其言語是否真實,供述的內容是否對我方有利,是否具有突破案件的作用,都要做到面部改色,冷靜自如。
(四)做好初步審訊
初步審訊即對犯罪嫌疑人在抓捕后24小時內的第一次訊問,一般來說,在初審階段,犯罪嫌疑的心理還處于驚慌的狀態,對訊問還沒有想好對策。即使是多次經歷審訊的慣犯,突然的拘捕也讓其措手不及,還沒來得及好好回想問題出在哪里,還不知訊問人員的底細,在這么短的時間內也很難建立起嚴密的反審訊防線。因此,初審對公安機關的案件偵破是極為有利的。
(五)不斷提高審訊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心理素質
審訊人員要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和較高的業務水平,這對于犯罪嫌疑人在整個訊問過程中的心理狀態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公安機關的審訊人員要不斷學習,豐富自身專業知識,提升業務能力。在審訊實踐中汲取經驗和教訓,提高自身應變能力。同時審訊人員還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在審訊活動中掌握主動權,面對形形色色的犯罪嫌疑人,能夠時刻做到沉穩冷靜,明察秋毫,抓住突破口,推進審訊工作的進行。
[1]許昆.預審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1,11.
[2]高士藝,許昆.預審心理與對策[M].哈爾濱:警官教育出版社,2012.6.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