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葉
摘要:文章介紹了中國和挪威兩國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說明了兩國的質量保障體系的評估組織,比較分析了兩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特點,最后探討了挪威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對我國的啟示。
關鍵詞:中國;挪威;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0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6-0219-02
中國和挪威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均是從20世紀80代開始提出,直到20世紀90年代后才正式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中國和挪威的高等教育就有很大的差異性,所以對于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也有著明顯的不同。
一、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含義
“質量保障”一詞源于英文(Quality Assurance),“高等教育質量保障”(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于20世紀80年代初由西方高等教育學者提出,并隨之被廣泛地應用。1995年,我國陳玉琨教授首次提出了“建立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加快我國教育改革步伐”的建議,并且陳教授在隨后出版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概論》一書中,深入分析和仔細研究了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故在高等教育評價體系中,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是指與高等教育機構通過使用質量監督管理、審計和評估和其他手段,以保障其人才培養的質量、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活動等這一系列的活動實現預定目標,以便用戶能滿意這個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
二、中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活動有可依據的法律法規,主管教育行政部門可依據法律的規定對各高校審定各級學位授予單位及其學科、專業是否具備授予單位條件,規定專業的設置和調整,并且對新增專業進行檢查、評估等。1999年高校擴招后,教育部發布了大量關于高校辦學的基本條件、本科教學基本狀態、數據收集和統計工作的有關文件,以及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博士、碩士學位授予評價工作。2007年國家實施了“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包括設置院系專業和調整專業結構、建設課程和教材、改革創新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高水平教師隊伍的建設和教學質量評估制度制定等。
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主要是由政府部門來保障,教育行政部門在質量保障中起到了主導性作用。教育行政部門的主要職責有:(1)負責設置院系、審議院系的專業設置和檢測辦學條件等;(2)負責本科教學評估和培訓工作;(3)負責評估研究生和博士教育;(4)高職高專職業教育評估,評估特殊專業和制定專業認證;(5)制定和實施質量工程建設、評估國家教學成果和收集教學狀態數據等。
三、挪威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20世紀90年代前,挪威并沒有正規體系的高等教育質量評估組織,直到1998年“網絡挪威理事會”的成立,標志著挪威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初步建立。網絡挪威委員會在3年內已經完成了關于4所大學評價的總體評價、評價教師培訓項目、國家的戰略重點領域學科評估、評估碩士學位項目、私立學校和國家大學項目批準的評估。但是網絡挪威理事會只是一個承擔多項任務的教育部咨詢機構,對于系統地組織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工作并不是最佳的機構。2002年,挪威議會批準成立“挪威教育質量保障局(NOKUT)”。
挪威教育質量保障局是一個獨立的政府部門,其獨立性受《大學與學院法》的保護,其運作、評價和決定均不受挪威教育與研究部或其他任何部門干涉,其成立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對質量保障體系、院校、課程進行評估認證來監督及提高挪威高等教育質量。挪威教育質量保障局的主要職責有:(1)評價高等教育機構的質量保證體系;(2)認證私立高等教育機構;(3)監督和評估認證機構;(4)認證超出了學術評審的范圍的項目;(5)國外高等教育的學歷認證。
四、兩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特點的差異性分析
1.兩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評價機構及職能不同。我國的高等教育評估機構是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門領導,各社會中介機構、專家委員會和高校在政府的支持和資助下協同參與保障高等教育質量。我國政府教育部門直接參與高等教育質量評估,例如相關法律的制定、質量評估機制的章程等等。挪威的高等教育評估機構是由教育質量保障處來進行,教育質量保障處是由一個國王任命的委員會領導,委托獨立的中間機構對高等教育質量實施評估,政府不能直接參與質量評估活動,故是由教育質量保障處可以獨立自由地進行教育質量保障活動。由此看出,兩國政府在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
2.兩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評估程序不同。兩國的高等教育質量評估程序是固定的。我國的高等教育質量評估的基本流程是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門主導高校的日常監控,首先是高校的自我評估,其次是專家委員會的評估,然后是對評估結果進行審議,最后是評審結論的公布。
挪威的高等教育質量評估也是由教育質量保障局發起,政府的教育和研究部不能干涉教育質量保障局的運作。挪威首先通過建立國家高等教育數據庫,目的是為政府和高校提供準確的數據和情報,主要用于高校的日常監控工作,其次是由教育質量保障局的專家委員會進行評估的工作,評估過程中的所有信息都是公開的,再次是審議評估結果,最后是評審結果的公布。
3.兩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對于質量評估結果的處理不同。我國的高等教育質量評估活動是在政府的領導下展開的,具有很強的行政性和權威性,以此各高等學校非常重視行政的評價、政府和官員的意見,而不認可非政府的高等教育評價。政府是質量管理的唯一主體,對于評估結果具有最高的決定權。
挪威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局有很強的獨立性,不受教育與研究部和院校影響,能夠就評價及認證工作做出自主的判斷。對于評估結果,教育與研究部成立申訴委員會,如果高校和個人對于評估或者認證結果不滿意可以提起申訴。但是高校在進行申訴時,不能對質量評估或者認證方面的專家提起訴訟,只能針對質量評估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提起申訴,比如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局在處理申請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錯誤。針對個人而言,對于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局有關其在國外所受教育的承認不贊同而進行申訴時需提供充分的理由。
五、挪威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對我國的啟示
第一,發展多元質量保障主體,完善高校內部質量保障系統。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工作主要是由政府主導,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門、各高校對于質量保障工作非常積極地參與,對于政府的質量評估結果非常重視,而忽略對于非政府的質量評估。政府并不是唯一的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的主體,高校和社會也是利益主體,但是我國高等教育質量評估是完全沒有調動學校和社會的熱情,而完全是由政府教育部門制定有關的政策和法律,質量評估體系的建設框架也是由政府規定,學校和社會更多地是作為參與者,而不是制定者。
明確高校作為質量保障的直接負責人,高校應重視自我質量保障,逐漸形成學校、教師、學生和用人單位共同參與,重視自我檢查和自我評估;高校在以國家的基本教育質量標準為參照,設置不同分類的質量標準體系,使用不同政策指導不同類別的高等院校,重視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
第二,加強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日常數據監控和管理,重視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信息化建設。我國有成百上千所不同類型的高等院校,質量保證活動是一個非常巨大的項目,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其中,因此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信息化建設是非常有必要的,構建政府、高校和社會相聯系的信息網絡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節約成本。建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日常數據監控,定期采集高校狀態信息,并統計和分析數據,及時發布監測結果,利用監測結果發現問題,并提供意見,建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長效機制。
第三,完善高等教育質量評估機制。一方面評估機構的工作需要確保獨立性。評估的結果不能受到教育主管部門、高校或者社會中介機構的干涉,也就是評估工作必須是公正和客觀的。另一方面需確保評估機構專家組成的廣泛性。評估專家不能有來自被評估高校的教授參與,且評估專家可邀請相關行業的專家參加,對于國家級重點學科和實驗室也可聘請國外知名專家參與評估。增加評估工作的公開性,讓公眾能夠了解到高校的實際辦學情況。最后應該建立評估申訴制度,即評估結果不能一刀切,如果高校或者個人對于評估結果不認可,應該被允許提起申訴,特別是高校或者個人認為認證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故需提供申辯的機會。
第四,加強對外交流和合作,促進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機制革新,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活動的不斷展開,政府、社會和高校等各主體都積極地參與其中,這對于構建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僅僅是國內多元主體領導下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是不夠的,需要各主體之間更多的經常性的交流、合作,加強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和維護、高等教育主體之間的工作交流和信息數據共享,健康穩定地發展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系。
國際高校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是國際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國際高校間相互認證學歷、承認彼此的高等教育正在成為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的重點,這就需要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達到國際化的標準。由國際大學協會(IAU)、加拿大大學和學院協會(AUCC)、美國教育理事會(ACE)、高等教育審批/鑒定理事會(CHEA)共同起草的《共享質量的跨國界高等教育》,目的為了促進和保障跨國高等教育質量,因此,我國應借鑒國外經驗,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建立國際標準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參考文獻:
[1]陳玉琨,代蕊華,楊曉江,等.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譚敏,王志豐.波倫亞進程下的挪威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制改革[J].復旦教育論壇,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