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曉偉
摘要:建立健全以全人教育為核心的外語人才培養模式,關鍵在于探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英語教學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積極探索如何用當代中國文化的“魂”引領高校英語教學新思潮、英語教師如何將馬克思主義引入課堂,用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形式講解馬克思主義教育當代英語專業大學生、如何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英語課堂進英語教材進大學生頭腦以及如何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外傳播,這是高校英語專業培養以全人教育為核心的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內容,只有這樣高等學校才能培養出來致力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外傳播的高素質英語人才。
關鍵詞:全人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外語;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6-0227-02
一、“全人教育”理念的國內外研究發展概述
20世紀80年代,全人教育的期刊與著作西方學術界不斷涌現。提出現代意義上“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的第一人應屬美國的隆·米勒(Ron Miller),他創辦了“全人教育出版社”并發行了《全人教育評論》。安達略教育研究院(OISE)在全人教育課程方面也成就斐然,John Miller(約翰·米勒),加拿大人,研究學院的領導人,著作了《全人教育課程》,此書被譽為第一本系統描述全人教育的書籍,標志著批判理論取向的全人教育登上歷史的舞臺。全人教育不是一種固有的教育模式,而是可能改變教育本質而引起的世界觀和思維模式。臺灣中原大學一直是全人教育的代表,其辦學理念中就有“秉全人教育”的辦學理念。香港浸會大學,提出學生全面發展口號,其聯合國際學院以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結合建構性后現代主義的態度,推崇全人教育,全面解讀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嘗試實踐探索全人教育理念,模擬體驗全人教育學習課程是其另一大亮點。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全人教育逐漸成為我國教育研究中的熱點問題。蔡元培(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學前校長)指出:“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份子的責任。”博雅教育和全人教育都是國際上先進的教育理念,北京師范大學的聯合國學院嘗試將兩種先進理念引入學校,目的在于培養具有寬厚的知識背景、獨立解決問題,熱衷于思考,動手操作能力強、對社會,家人責任感強,同時兼顧價值觀念和道德操守完整、健康的人。
二、“全人教育”的核心理念及外語課程轉型研究
“全人教育”整合了以往“以社會為本”與“以人為本”的兩種教育觀點,形成了既重視社會價值,又重視人的價值的教育新理念。全人教育不是一種固有的教育模式,而是可能改變教育本質而引起的世界觀和思維模式。綜觀東西方全人教育家的主要觀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1)全人教育旨在強調學生的人文素養的提升。(2)全人教育提倡學科兼跨,整合學科知識。(3)全人教育尋求人類之間的理解與生命的真正意義。(4)全人教育培養的是具有整合思維的地球公民。
我省乃至我國現行外語課程中存在的根本問題就是“人”的教育的缺失,使外語學習成為一種工具性的模仿與記憶。增開英美文學、跨文化交際、英美詩歌、莎士比亞等文學課程并不就是進行了全人教育,提升了英語專業的人文性,這是一種誤區、偽裝。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弘揚人的價值,突顯對人的尊重。王守仁提出:英語作為一門文科類課程,其人文性應體現在教學內容可以潛移默化地傳輸正能量,促進人的健康、全面發展。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文旭教授(2013)在《以“思”為基礎的外語教育思想》中指出,外語教育中人們長期以來只注重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學生患上“思辨缺席癥”。文教授指出現有的“雙基”教學模式應該進行轉變,提倡“全人教育”為中心的教育模式,提出“教單科(外語)、育全人”的教育理念。國家教育部在2012年也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英語課程有利于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陳琳教授在2012年也提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是指導教育的重要文件,其提倡發展素質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認為應該工具性和人文性達到統一。南京理工大學外語學院院長張權(2013)教授認為教育的目標不是為了“改變行為”,而是為了“改變經歷的意義”,在新的形勢下,英語專業人才培養要擔負起向“全人教育”轉變的重任。董秀麗,張凌坤(2009)也指出:全人教育以促進學生個人全面發展為目標,專業課程教學是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因此在英語專業教學過程中,要以“全人教育”為指導,通過有效的課程教學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以培養高素質的英語專業人才。
綜上所述,外語教育的過程并不是目標,技能以及語言知識的灌輸,是探討語言文化意義層面上內容,增強學生愛國情懷,發揚本國文化,做好良性傳播。現在中國外語教育呈現同質化,單一化,模式化和工具化,外語課程亟須轉型以及重構,外語教育應具有人文情懷,是承載思想的又一陣地,外語學習應從“為了語言而思想”變成“為了思想而言語”。
三、以全人教育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外語教學研究
黨的十八大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它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要積極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其基本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思想保證和行動指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強調的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基本內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構建和諧文化的根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凝聚人心。也就是只有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做,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
四、高校英語專業培養以全人教育為核心的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內容
1.用當代中國文化的“魂”引領高校外語教學新思潮。加強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入外語教學。
2.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來武裝外語教師。堅持不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外語教師、教育當代大學生。外語教師應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教書育人的使命感,增強立德樹人的榮譽感,增強為人師表的責任感。
3.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外語課堂進外語教材進大學生頭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于外語教學的全過程,可以有效抵御各種腐朽思想文化的滲透,幫助大學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陶冶崇高的道德情操,保持昂揚的精神狀態,自覺擔負起時代賦予的神圣使命。
4.用外國話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外傳播,在高等學校重視培養致力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外傳播的高素質外語人才。
5.探索在外語教學政策制定、大綱編寫、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教學評估等方面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施途徑和策略,編纂包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內容的外語教材和選讀教材,課堂上增加相關內容的英漢翻譯練習。
6.積極開展“中國夢”、“美麗中國”、“八榮八恥”等外語演講、外語寫作、外語辯論、外語征文大賽、英漢翻譯比賽等課外實踐活動和學科競賽,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大學生頭腦。
7.培養具有準確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知識儲備和能力的高素質外語人才。用外語開設中國文化閱讀課程,拓展中國文化外語傳播途徑,建立起學習和傳播中國文化的長效機制。用準確合適的外語語言闡釋、翻譯、講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結語:
建立健全以全人教育為核心的外語人才培養模式,關鍵在于探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英語教學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引入“全人教育”哲學理念,以發展“人”的理念為專業辦學核心,以人為本,弘揚人的價值,突顯對人的尊重,而非過分強調“工具性”,忽略“人文性”。
參考文獻:
[1]黨的十八大文件匯編[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宣傳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9.
[3]劉寶存.全人教育思潮的興起與教育目標的轉變[J].比較教育研究,2004,(09):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