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喆+王舒
摘要:文章首先概括臺灣和大陸生命教育課程的研究背景,其次介紹臺灣、大陸高校生命教育課程的發展,然后從生命教育課程的內容和實施等方面,對臺灣和大陸高校生命教育課程進行比較。最后提出相關建議,希望得到各部門的支持推動高校生命教育課程發展。
關鍵詞:高校;生命教育;課程;比較
中圖分類號:G642.0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6-0221-02
一、研究背景
1.現實背景。近年來大學生犯罪頻頻發生,“馬加爵案件”、“周一超刺殺公務員”、“清華大學舍友投毒案”、“藥家鑫撞人事件”、“復旦大學投毒案”、“南航金城學院學生捅死室友”等事件駭人聽聞。另外,大學生面臨學習、就業壓力,飲食不規律,缺乏鍛煉,經常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身心健康堪憂。
2.政策背景。2010年國家教育部門正式公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明確提出要“重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國防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將生命教育作為四個“重視”教育之一。這不僅標志著生命教育在國家意志層面取得了明確的地位,更是在規模和深度上推動生命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
3.文化背景。珍視每個鮮活的生命,尊重個人正當的權利,這種西方個人主義思潮不斷地滲透、沖擊,呼喚各大高校開設生命教育的課程,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當代大學生面臨許多的困惑和選擇,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對于個人的發展、社會的安定有著積極的意義。在此大環境下,國家政策的及時出臺,學校相關的人員培訓、課程設置很有必要。
二、臺灣大陸高校生命教育研究概況
1.臺灣地區。從2004年開始,臺灣有大學就開設生命教育的公共課程。臺灣東海大學就已經開設了有關生命教育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各大專院校也開始重視生命教育,例如各校通識教育中生命教育的必修課和選修課;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更肯定通識教育應以“生命的覺醒”為核心,而若干大學也紛紛設立了相關研究所和研究中心。例如,2000年佛光大學成立生命學研究所,2003年高雄師范大學教育研究所設立生命教育碩士班,2004年臺北教育大學成立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另外,2007年初秋,大仁科技大學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為技專院校首例。臺灣大學更于2008年9月成立了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期望推動生命教育的學術研發、創新育成、教育推廣、媒體傳播與社會實踐。
2.大陸。在大學階段,1994年大陸南昌大學首次實驗生命教育相關課程《生死哲學課》,由鄭曉江教授主講,經歷十二年教學經驗的累積,2006年起,江西師范大學道德與人生研究所鄭曉江教授與四位教授合作在江西師范大學開設了《生命教育與生死哲學》全校公選課,分為“學會生死”、“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休閑”、“學會養生”五大板塊,并且在各大高校進行生命教育大型專題講座。這在社會和學校形成一定影響,擴大了生命教育在高校的影響力。
2005年,復旦大學開設了《生命教育研究》選修課,該課程通過分享年輕人的成長故事以及各種思想的碰撞、交流,幫助學生尊重生命,實踐并活出天地人我共融共在的和諧關系。
2005年哈爾濱醫科大學設計并實施了以“生命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課程內容包括生命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心理危機的識別、有效自助與他助及求助等,課堂情景溫暖生動,貼近學生實際給予啟發,學生反映熱烈。
2007年,武漢大學、中南民族大學工商學院等高校相繼將生命教育從思想道德教育中獨立出來,開設專門通選課。2008年浙江傳媒學院成立了國內高校第一家專門的“生命學與生命教育硏究所”把生命教育的理論研究、資源開發與教學實踐作為發展的主要目標,何仁富、汪麗華等教授首先以教師團隊方式開設了《生命學與生命教育》、《身心靈全人生命輔導》等課程,同時開授五個班級教學并編寫教材,生動活潑的課程受到學生肯定,目前學校已將課程列為大一學生必修課。
2008年韓山師范學院以原校級精品課程《倫理學》教學團隊為依托,組建專任的生命教育教師團隊,開始率全國師范院校之先,面向全校各專業大學生開設大學生生命教育課程。在2008年編撰的《生命教育概論》教材的基礎上,2013年學校又在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大學生生命教育概論》,聯系社會實際,充實了許多內容,以滿足教學形勢發展變化的需求。
2009年春季,汕頭大學文學院基督教研究中心開設多元的生命教育課程,主要涉及個人成長、生死學、人生意義及倫理學等課題,踐行全人教育教學理念,部分課程大受歡迎,全部課程達到修讀人數。配合課程開展豐富的活動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及技能之余,開拓文化視野,啟發學生觀察社會、思考人性。
2010年北京師范大學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成立,是我國首家以“生命教育”為主題的學術研究機構。2011年10月15日,首屆“大學生生命教育高峰論壇”在北京師范大學順利舉行。
三、生命教育開課概況
1.臺灣高校生命教育課程概況。(1)臺灣地區生命教育的發展:臺灣高校生命教育課程。臺灣目前已經有超過三分之二的高校提供生命教育課程,采取單一課程、融入課程或者講座方式讓學生參與,形式多樣,而且涉及的領域很廣泛,包含生命哲學、家庭倫理、宗教信仰、心理健康等等。在現階段東海大學還設立了生命教育學程,這學程包括了六個必須主修的學分和十六個選修的學分,在這些課程中,必修的有《生命教育概論》、《生命發展與關懷》和《自然科學與信仰》這幾門,選修所包含的范圍就比較廣泛,比如有宗教方面的內容、倫理道德方面的內容、生存與死亡方面的內容、自身的成長方面的內容、人際交流方面的內容和服務業在實際生活方面的內容等,參與這個課程學習的學生必須在這些選修課中各個方面的內容選擇至少一門并且修滿學分,共計十六個學分。(2)臺灣高校生命教育的推動。①直接地建立高校中生命教育學程。東海大學就設立了生命教育相關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另外,從2004年到2006年,臺灣大學和輔仁大學也研究了生命教育的師資力量以及學校開設的課程問題,提供給各高校一些開設生命教育課程的思路和途徑。②設立生命教育碩士班。比如高雄師范大學教育研究所的“生命教育碩士班”和臺北教育大學的“生命教育健康促進所”。2004年,正式建成了“臺灣生命教育學會”,促進臺灣地區生命教育的學術探討和專職教師的交流、學習。
2.大陸高校生命教育課程的實施。通過筆者查找資料,高校方面,除開醫學方面,學校多以選修課形式開設,并且課程多以“生命教育”直接命名。
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天津師范大學從2009年秋季起在全校開設生命教存課程,系校級公共選修課,至今已連續開課至今。課程內容緊貼時下熱點,符合當代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覆蓋感恩教育、幸福教育、生命意義與價值觀教育等內容。教師學生之間可以隨時交流、討論,這樣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對于校園形成良好的生命教育學習的風氣有一定裨益。
值得一提的是在課程層面開設和實踐方面較為活躍的汕頭大學文學院基督教研究中心。自2010年秋季學期開設《宗教、生命教育與整全生命發展》、《心理輔導、心靈輔導與個人成長》等通識課程以來,課程主題越來越具有針對性,填補汕大通識課程在生命教育領域的空白;課程形式多元,外聘專家與中心教師聯合授課,配合課程開展豐富的學生活動,拓寬學生視野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中心總共開設了生命教育相關的20余門不同種類的課程,深受學生歡迎,在校內有力地推廣了全人生命教育。
四、對大陸的生命教育課程的建議
1.課程設計的多元化。除了高校開設獨立的正規的生命教育課程,生命教育在高校的成功開展離不開全校性非正式課程的配合。如開展生命教育的專門的講座、社會實踐服務活動、結合特殊節日(如清明節、重陽節、母親節等)開展生命教育的主題活動等。通過參加這些團體活動,深化學生對于生命的理解和體悟。在這其中,尤以“臺灣生命教育之母”紀潔芳教授設計的生命教育教學體驗活動(附光碟)和為生命教育學習網錄制的四十多本錄音繪本貢獻突出,影響廣泛。
2.長期的培養專職教師。專職教師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第一,由于生命教育的教學實踐是一個充滿了挑戰的新興的教學活動,所以最好在經驗豐富、博學廣思的一線教師中進行選拔。第二,對于教師的培訓要制度化,利用視頻、互聯網課程進行對于外國、臺灣地區成熟的培訓模式的學習,使得生命教育專職老師的素質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充滿生命教育的情懷和活力。
3.積極推動高校生命教育課程的開發。大陸地區整合政府、學校、課程開發的專家、一線生命教育種子教師的力量,借鑒外國、臺灣地區優秀高校的有益經驗,多開發一些形式新穎、內容豐富,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生命教育的課程,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培養學生強旺的生命力。
4.生命教育配套資源的整合。現階段,例如:《校本課程實驗教材:生命教育讀本(高中)》等有一些專門的教材,但是在各個生命教育階段生命教育教材的延續性和切合性還需要統整。另外,由于高校學生的特質,他們對于電子圖書、主題講座、特選歌曲、互聯網視頻(微電影)等周邊學習材料的特殊需求也值得課程開發組織、圖書出版社、教育網站、學校等的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為高校生命教育課程的發展做貢獻。
參考文獻:
[1]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2]肖杏煙.大學生生命教育課程的構建與實施[J].高教探索,2009,(5),78-80.
[3]陸揚.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通識教育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