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中共德宏州委黨校科研科,云南 德宏州 678400
?
對德宏州普法工作的思考
張靜
中共德宏州委黨校科研科,云南德宏州678400
本文對德宏州從“一五”普法到“六五”普法的主要做法及經驗進行了梳理。三十年來德宏州普法的成效顯著,普法和法治宣傳教育所營造的法治德宏已經對全州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產生了越來越明顯的促進作用。然而,普法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需要在“七五”普法中加以克服和改進。
德宏;普法;經驗;建議措施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是全國30個、云南8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之一。三十年來,德宏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經濟實力由弱到強,基礎條件明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社會民生全面改善,社會穩定民族團結。而這些成就的取得離不開三十年來大力開展的普法和法治宣傳教育工作。
從“一五”普法開展“九法”、“一條例”、“一法理”法律常識的普及宣傳教育,50余萬普法對象參加了學習和法律知識考試。到“六五”普法通過變“法律六進”為結合實際的“法律6+2”(2即法律進農場、法律進宗教場所),扎實開展“法制走邊關”活動;全面落實“雙普法”工作,德宏州普法的成效顯著,各級政府機關與群眾的法治意識明顯增強,社會和諧穩定民族團結進步,“學法、用法和信仰法治”的氛圍在全社會逐漸形成,普法和法治宣傳教育所營造的法治德宏已經對全州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產生了越來越明顯的促進作用。
(一)領導重視是搞好工作的前提
多年來,德宏各級政府及各部門領導高度重視并注意加強對普法工作的領導,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一是定期或不定期召開領導小組會議,研究部署、聽取情況匯報,解決普法依法治理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二是州級財政每年將普法經費列入預算,按時足額到位,并逐年有所增加;各縣市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也基本保證了工作的開展;各部門和單位投入了大量的普法經費,為全民普法提供了物質保證。三是各級領導帶頭學法用法,從依靠行政手段逐漸向依靠法律手段轉變,依法執政和依法行政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體制機制健全是搞好工作的保障
一是完善機構設置。各縣市、各部門、中央、省駐德宏單位也根據要求成立了以主要領導為首的領導機構。之后,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和人員變動情況,及時調整充實機構和人員。二是不斷完善工作責任制、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聯絡員制度、普法考試制度、干部學法制度及普法宣傳教育工作考核評估和獎懲激勵機制,將普法宣傳教育工作納入綜治維穩、平安建設工作統一部署,統一檢查考評,統一表彰獎勵,用制度保證普法效果。
(三)普法網絡全覆蓋是搞好工作的基礎
普法宣傳教育工作是一項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調動和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資源才可能做得好。
(四)結合實際是搞好工作的關鍵
一是緊緊圍繞各個時期州委中心工作開展法制宣傳教育。二是緊扣少數民族地區的特點,將少數民族作為普法的重要群體。三是結合邊境地區的實際,重點開展《出境入境管理法》、《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艾滋病防治條例》及禁毒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和依法治理。
(五)加強監督檢查是搞好工作的重要環節
一是各級依法治理和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認真指導和督促各地、各單位健全完善普治工作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檢查普治工作責任制和經費落實情況。二是各級人大和政協加大了對普法和依法治理監督檢查的力度。
(一)認識不到位
普法工作已連續開展三十年,但目前仍然有少數部門和少數領導干部對普法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艱巨性、長期性認識不足,把普法工作看作軟任務,不同程度存在著“普法工作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錯誤傾向,不少領導干部認為普法工作與政績考核和提拔晉級無關,抓好抓壞對年終考核影響不大,從而導致領導不力,工作抓得不實。
(二)考核評價機制不夠健全
目前的普法工作評比檢查大多采取聽取匯報、實地走訪、查閱資料、座談了解等方式進行,沒有建立定期檢查制度,沒有制定具有指導意義和規范作用的量化標準,隨意性較大,也沒有考慮到不同部門的不同特點,在考核的內容上千篇一律,從而導致很多考核結果不能真實反映普法工作的開展情況。
(三)“雙普法”責任制需強化
“雙普法”(誰主管誰普法、誰執法誰普法)的提出就是為了解決司法行政機關唱“獨角戲”,而執法機關和主管部門履行普法工作職責時作用不明顯的問題。但在具體操作中,仍有不少部門(單位)缺乏普法的自覺性,僅是被動參與普法,普法工作欠缺系統性和規范性;有的牽頭部門僅是“政治應付”,缺乏工作主動性、積極性,更談不上工作上的創新和突破。
(四)工作不平衡
調研發現,偏遠鄉村和社區的普法教育仍有死角;城鎮下崗職工、流動人口、外出務工人員等群體仍然是普法教育的薄弱點;各縣市、鄉鎮、村、社區以及各部門之間開展的普法工作存在一定差異。
(五)方式創新不夠
近年來,德宏州在宣傳形式上積極探索創新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總體來看,不少地方和單位僅滿足于完成規定動作,缺乏創新的意識,大多采取搭臺子、發傳單、搞咨詢、擺攤設點等傳統宣傳方式,對普法對象的教育往往以法律條文的宣講為主,針對性不強、特色不鮮明、吸引力不大、沒有形成雙向互動,特別是缺乏精品和典型,從而導致普法宣傳工作缺乏深度和氛圍,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
(六)普法工作和機構設置不匹配
長期以來,普法辦掛設在司法行政部門,主任、副主任由司法局領導兼任,工作人員由司法行政機關人員兼任,普法辦實際上是有機構、無編制,無領導職數,無職級,再加上地方財政困難,經費保障有限,致使各級普法辦履行職責困難重重。
根據普法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在“七五”普法工作中,應進一步提高認識,加大對做好普法宣傳教育工作重要性的宣傳力度;健全考核評價機制,進一步明確普法工作考核的內容;明確“雙普法”的責任落實,進一步健全完善普法工作機制,固化工作制度;不斷創新方式方法,對不同人群分類進行普法教育,突出地域特色、群體特點;針對重點對象,即領導干部和青少年進行普法;合理配置人、財、物,解決好普法工作中的實際困難。
[1]李林,田禾.中國地方法治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3.
[2]吳慶寶.努力構建普法工作新格局[J].中國司法,2015(1).
[3]唐密.新形勢下“六五”普法工作的思考與建議[J].法制與社會,2010(10).
D920.0
A
2095-4379-(2016)25-0154-02
張靜(1975-),女,漢族,云南保山人,碩士學位,中共德宏州委黨校科研科,法學副教授,研究方向:行政法、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