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作曲理論教學對本土傳統音樂元素的具體運用
李 娟
(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云南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身份,在各民族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交流中,本土音樂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本土音樂或是傾訴男女相思之情,或是歌唱勞動生產之美,亦或是抒發豐收的喜悅。本土傳統音樂是民族文化的象征符號,通過高校音樂專業的作曲理論教學,使學生能夠加深對本土傳統音樂的理解,感受其中所蘊含的魅力,進而主動的繼承和弘揚本土傳統音樂。文章首先指出了云南傳統音樂的類別和文化背景,隨后就作曲理論教學在具體作品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
作曲理論教學;本土音樂;文化背景;運用
從演奏形式上來看,云南本土傳統音樂可以大體概括為山歌、小調、勞動歌曲和舞蹈歌曲四種。其中:山歌的演唱環境大多在田間、山野,因此歌詞比較自由隨意,既有個人獨唱,也有雙人對唱。對唱類歌曲,由于雙方之間間隔一定的距離,為了吸引對方注意,在開唱之前會有一個高調、漫長的引腔,隨后才是歌曲的主要內容。山歌是云南本土傳統音樂的代表,其中像《彌渡山歌》、《趕馬調》等膾炙人口的歌曲,都屬于云南山歌;小調也被稱作生活小曲,此類本土傳統音樂的題材來源十分廣泛,既有明清小曲,也有部分漢族民歌,雖然在影響和作品數量上不及山歌,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地方色彩;勞動歌曲是在人們的日常勞作中形成的,山歌中的部分內容也屬于勞動歌曲。除了山歌之外,還有節奏鮮明、朗朗上口的勞動號子;舞蹈歌曲通常具有鮮明的舞蹈節奏,在國內廣為流傳的《十大姐》就是具有云南本土舞蹈歌曲的典型性代表。
受文化全球化的影響,各國文化彼此交流、相互滲透,使得音樂創造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地區、各民族的本土傳統音樂也會受到影響,作為本土文化的代表,如何將本土音樂與現代創作技巧相結合,使本土傳統音樂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成為高校音樂教學的任務之一。就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本土傳統音樂給作曲理論教學產生了以下幾方面的影響:
一是為音樂理論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目前高校音樂專業教學所使用的教材,雖然在教材內容上進行了優化,但是內容設置上偏向于國外音樂。由于中外音樂文化的差異化影響,學生在作曲理論知識學習上變得相對困難,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教師將本土音樂元素應用到理論教學中,一方面能夠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另一方面,由于本土傳統音樂廣為流傳,因此以此為基礎開展理論教學,也能夠起到降低教學難度的效果。
二是加深了學生對作曲理論的了解。以往的高校音樂專業教學中,教師往往讓學生死記硬背作曲理論知識,雖然也能夠起到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學生不能理解和吸收這些理論知識,與高校音樂專業的教學目的相違背。教師可以舉辦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將本土傳統音樂引入到課堂中來。例如,可以開展民歌演唱比賽、傳統戲曲欣賞等,一來能夠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二來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加深對作曲理論的理解。
云南省多民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點,決定了本土傳統音樂資料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近年來,云南地區的本土傳統音樂被越來越多的引入到教材中,教師在進行作曲理論教學時,也注重結合本土傳統音樂、歷史文化、民間文學、民俗活動等內容,來吸引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提高作曲理論教學的質量。在具體的運用過程中,當地高校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廟會、民俗博物館;其他地區的教師可以借助于多媒體,通過播放視頻、觀看圖片等形式,對云南本土傳統音樂進行大體上的了解。
例如,《麗江三部曲》這部作品,作曲理論教學可以以云南麗江古鎮這一本土文化遺產為依托,以納西族的歷史、民間傳說、舞蹈等為元素,表現納西人熱愛生命、熱愛歌舞、喜歡喝酒交友的三個特征。在《圖畫里的歌》、《司崗里的歌》等歌曲的創作中,教師們充分運用佤族人原汁原味的獨唱及富有民族特色的樂器口弦、得、木鼓、獨弦琴等本土元素為基石,勾畫出佤族人民粗獷、純樸、的生活畫面。《云南過橋米線》這首作品中作曲家巧妙地將云南花燈元素與云南飲食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用歌曲演唱的方式進行詮釋、表達。
教師在進行作曲理論教學時,應當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有針對性的挑選本土音樂素材,使學生能夠在感受本土傳統音樂魅力的前提下,實現情感上的升華,進而對作曲理論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這些素材一方面得益于作曲家自身音樂技巧的嫻熟以及音樂創作的執著與藝術態度,另一方面更得益于對當地自然環境的熟悉。《身背背簍上山來》(集體詞,張漢舉曲)、《富饒美麗的怒江壩》(張學文詞曲)等歌曲的創作,無不體現著云南特有的環境及地域風情在作曲創作中的深刻影響。
將本土傳統音樂元素應用到作曲理論教學中,不僅能夠極大的豐富高校音樂專業的素材,為幫助學生提升音樂創造水平提供支持,而且能夠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民族意識,主動繼承和弘揚本土傳統音樂。從教師教學角度來說,應當在充分了解本土傳統音樂的基礎上,根據作曲理論教學需要,科學合理的挑選本土優秀音樂,實現本土傳統音樂在作曲理論教學中的價值最大化。■
[1] 徐喜寶,張玉榮.高師作曲理論教學進行“滲透性綜合改良”的思考[J].樂府之聲,2013,07:164-165.
[2] 謝功成,李德龍.深化音樂創造類課程改革,培養創新型教師教育人才——對教師教育作曲技術理論課程教學的思考[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2014,05: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