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晨(曲阜師范大學,山東 日照 276826)
?
鋼琴音樂風格之演進
陳 晨
(曲阜師范大學,山東 日照 276826)
摘 要:音樂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產物,歐洲人創造了世界上最經典偉大的鋼琴音樂,為了適應這一需求,中國的音樂文明也隨后應運而生,鋼琴音樂就是其中之一。
關鍵詞:鋼琴;音樂風格;演進
鋼琴是由古鋼琴和羽管鍵琴發展演變而來的。由于鋼琴是由鍵盤的敲擊與和弦相互作用而產生音樂的,鑒于這一原理,“弦”與“鍵”成為了鋼琴最主要的兩個組成部分。
(一)鋼琴的產生
12-14世紀的歐洲,人類學會借用長形木箱,對其進行琴鍵安裝,在將琴鍵固定好在其末端后,利用平頭針對金屬琴弦的敲擊作用,使弦與鍵盤相互撞擊,最后產生聲音。羽管類鋼琴與古鋼琴的彈奏原理極為一致,但也有差異之處,對于前者來說,其琴鍵的后端裝置了鋼黃片與鳥類的羽毛,聲音的發出主要是來自于對這兩種琴弦裝置的撥動;在敲擊的過程中,由于力度上較小的限制,使得這兩種鋼琴所發出的聲音都較輕,音量的大小也無法隨人們的需要而任意改變。這一使用上的局限性使得鋼琴的表現力度大大缺乏,人們對彈奏靈活性的強烈要求也難以滿足。
(二)鋼琴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十八世紀的初期,一位來自意大利的樂器制造者對羽管琴鍵進行了系列的改造與提升,其利用皮革,對木槌進行精心包裹,通過不斷的嘗試與實驗,最終,鍵盤機械被這位名叫克里斯托弗利所發明。對于西方國家來講,由于文化及地域上顯著的限制性,使得鋼琴制造家與作曲家在聽眾的認知范圍上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中國聽眾在某種程度上被忽視。隨著西方國家與中國對外聯系的日益密切與加強,文化共享也成為了各個國家友好交流的標志之一。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本性原因主要有三個。其一,音樂是精神文化,且作為“樂器之王”,鋼琴的文化與藝術內涵強大無比,因此不僅在誕生地西方國家歷久不衰,還能廣為流傳與發展,滿足中國人對音樂的需求;其二,經典的藝術由人類所創造,是全人類所共同擁有的財富,無論是在歐洲人對藝術狂熱追求卻被壓迫限制的時期,還是在文化運動掀起的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的審美觀點在一定程度上都超越了他們創作音樂所處時期的時代背景,也由此鋼琴音樂符合全人類的聽覺審美;其三,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立足本國音樂文化的傳統上,對其他國家的音樂精髓不斷地借鑒與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終形成了具備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優秀音樂。綜上所述,這三個主要條件在中國鋼琴的產生與發展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人們普遍認為鋼琴的產生與發展有大約300年的歷史,但在現代鋼琴出現以前,它就已經存在了近300年,古鋼琴便是在這一階段發展的,在1709年,鋼琴制造者對古鋼琴進行一系列的改良與創新,為現代鋼琴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保障。
(一)第一時期:巴洛克時期
在17世紀時期,作為西方音樂歷史上的代表時代,巴洛克成為了一種藝術形式,音樂家在巴洛克時期所創作出來的音樂都被統稱為巴洛克音樂。最早在意大利的16世紀后期,巴洛克時期就已經表現出來了;但是在德國以及南美的殖民地,晚到18世紀在某些方面才達到了及其盛行的程度。例如巴洛克時期的鋼琴代表家巴赫,創作《十二平均律》,以及六首著名的《勃蘭登堡協奏曲》[1]。后來巴赫舉家遷往萊比錫,又創作了《約翰受難樂》和《馬太受難樂》。巴赫在創作上,他開始跟對“古代風格”,即文藝復習時期的復調音樂感興趣,研究,抄寫,并且將巴洛克時期的復調音樂與自己所創作的音樂進行對比分析,通過反思與總結,得出了一些結論。
1.音符辭藻過于華麗,裝飾性成分過度多。
2.在管弦樂團的編制上沒有形成標準化的格局。
3.J.S.巴赫時代將復調的和聲性發揮到最大化。
4.節奏短促但強烈、旋律優美而精致。
5.教會調試被大小調替代,主調音樂在不斷發展。
6.占據主導地位的依舊是復調音樂。
7.巴洛克的重要部分主要是即興創作與低音數字。
(二)第二時期:音樂的浪漫主義時期
作為浪漫時期的音樂代表,肖邦、舒曼和舒伯特等一些樂曲作家在創作時對待音樂的看法不同,因此側重點也各不相同,相同之處體現在他們作品的浪漫主義風格及其表現手法上。他們生活和創作盛期正值19世紀30-50年代,即歐洲政治舞臺又一次形成革命高潮的時期這一時期,從推翻法國復辟王朝的1830年7月革命、1831年波蘭反對沙皇俄國的起義一直到1848年歐洲范圍的革命[2],都對法國德國以及其他國家的藝術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德國的音樂家舒曼和門德爾松的音樂作品都對現實中的無聊空虛、鄙俗慵懶的生活狀態表達了不滿,他們將自己積極、充滿活力的藝術風格融入到音樂之中,通過不斷地社會活動以及聽眾對音樂的評價,推動了德國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的發展。而肖邦作為波蘭人,為西方文明和人類文化增添了特殊的光彩,鋼琴音樂在肖奈的創作時期進一步發展追求美的真諦,演奏技巧與改進的作曲技術之間相互補充與結合,為鋼琴音樂在藝術上的發展與升華奠定了重要基礎。
(三)第三時期:中國風格
經過不斷地積累與沉淀,鋼琴傳入我國已有百余年的歷史,這期間我國的鋼琴音樂創作經歷了萌芽、起步一直到繁榮發展的過程,我國鋼琴作曲家在鋼琴的旋律與曲式結構上形成了一套獨立的風格。他們的作品逐漸走向世界,為世界鋼琴藝術增添了許多瑰寶。1915年我國第一首鋼琴曲是由趙元任先生作出的,名為《和平進行曲》[3],標志著中國鋼琴音樂的誕生,此時的音樂風向開始從日本轉向歐洲,構思簡單、結構短小是最初期的音樂特征。對于鋼琴在中國的發展來看,旋律是音樂要素的重要成分,20世紀的音樂旋律主要是以節奏為主,這一時期的音樂節奏比過去任何時期的變化都要多,且更復雜和更有活力。有些作曲家試著采用“多節奏”,鋼琴音樂風格在中國的演變過程中,通過作曲家的不斷創作與創新,已經成為人們精神文化生活密切相關的一部分。
人類對科技的不斷追求與創新以及來源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使得鋼琴成為樂器中的集大成者。在鋼琴樂曲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不僅僅能看到人類物質生活的演變過程,還能體會到除開物質追求的文化涵養。作為一種物質上的文化媒介,鋼琴的產生給了音樂家展示激情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音樂家對鋼琴彈奏功能上的多樣化使得樂器制造者不斷對其進行深化創新與調節,這一行為間接促進了鋼琴結構上的優化以及組成功用上的成熟。由此,音樂人若想全面了解鋼琴的文化,就必須要熟知鋼琴的發展過程、理解鋼琴的存在意義。■
[參考文獻]
[1] 楊楠.對20世紀中國鋼琴音樂風格之演進探究[J].北方音樂,2014,17.
[2] 吳燁.中國鋼琴作品的風格演進初探[J].大眾文藝,2014,18.
[3] 田亮.鋼琴演奏技術探析[J].文教資料,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