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玥(南京師范大學,江蘇 南京 210097)
?
小學音樂教師創新能力的研究
王明玥
(南京師范大學,江蘇 南京 210097)
摘 要:小學作為基礎教育教學重要的發展方向,教師的創新能力對課堂教學藝術創新的實施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對小學音樂教師的音樂創編能力和課堂教學中的創新能力具體闡述了筆者的觀點,希望通過本文研究能夠讓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去創新,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師;音樂創編;創新能力;課堂教學
在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前景下,音樂的創新與科技創新同樣成為整個民族進步的動力。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尤其是在音樂教育中起到什么樣的功效,也將是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的問題。教師作為基礎教育的實施者,更應該具備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并且具備創新的意識和能力。音樂教師的創新能力是教師應當具備教學能力之一,培養音樂教師的創新能力已成為推進教育改革,實現教師自身專業化發展的迫切需求。如何樹立音樂教師新的教學理念,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運用新的教學方法,設計新的教學活動顯得尤為重要。
教師的音樂創編能力成為開展創新教學的一個重要體現,同時音樂創編能力也是教師教學能力的一個重要的分支。換言之,音樂教師除了具備一定的教學能力之外,還需要具備與創新教學特點相適應的音樂創編能力。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教師必須掌握相應的音樂創編基本理論知識,以及創編的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是在音樂教學活動中,能夠引導學生參與到創編活動。教師的音樂創編主要體現在:對單旋律歌曲改編、二部合唱改編、課堂打擊樂器的編配上。
(一)單旋律歌曲的創編
從小學音樂教材中不難發現,低年級大部分歌曲都是單聲部旋律線條,音樂思維都反映在橫向的旋律上,音樂效果單一。此時,音樂教師需要思考,如何從歌曲中的節奏、節拍、旋律等音樂要素入手,加上歌曲歌詞特點的把握,來對單旋律歌曲進行創編,突出音樂創編的創新性。例如,教師對節奏音型的選擇可從×到××到××××之間進行改編轉換;對于緊張或舒緩的音樂效果,可適當的增加×. ×或×××相對比較有特點的節奏音型來體現歌曲中的歡樂活潑、緊張不安等不同的音樂情緒。教師可以進行二拍與三拍之間改編和轉換,律動特點相近的二拍與四拍或三拍與六拍的改編,將節拍進行重組,來體現新的歌曲旋律表現出的不同情緒與情境。教師盡可能的選擇保留原有節奏、節拍及旋律風格特點,對于平行的旋律進行同音反復改編,也可以改編旋律的上、下行跳進進行,對歌曲中出現的變化音可進行適當的改編。
(二)二部合唱的改編
從小學音樂教材中可以看出中、高年級開始接觸并逐年增加合唱歌曲的比例,需要音樂教師重視低年級學生在單旋律歌曲的演唱中對音準、音高的把握,為二部合唱的學習打基礎。由于二部合唱在編排和創新上具有較大難度,教師可以考慮從和聲、復調等音樂的形式要素和不同的合唱方式入手,做簡易的改編。
二部合唱的改編包括:卡農式、填充式和固定音型式、音程疊加式。教師可以從自由模仿式(類似輪唱)和嚴格模仿(輪唱)式中進行改編,相互模仿的聲部在不同的時間或音區相繼進入,或者以兩個聲部完全一樣,在時間上有著先后之分,從而造成一種此起彼伏、連綿不斷、相互呼應的音樂效果。

這首二聲部歌曲《布谷》譜例由高芳艷編配,就是以一拍為時間間隔,運用模仿的手法完成了第一句,之后的二聲部在主旋律的基礎上以變化模仿的方式加以展開,音樂教師可以以此作為課堂教學的擴展內容。
(三)課堂打擊樂器的編配
將打擊樂器為節奏朗誦、單旋律歌曲、聲勢配伴奏或者進行帶有節奏型的合奏訓練,或帶領學生自制打擊樂器來探索自然界或生活中的音聲等,都是很好的創新點。體現在演奏方式的創新和自制打擊樂器的創新上,教師讓學生聯想、尋找生活中的聲音,教師可以從講、寫、念、奏、創作方面培養學生節奏感受能力。如:聽鼓聲走活動,在觀察學生心跳節奏的基礎上,教師輕輕地擊鼓,讓學生聽鼓聲走,要求學生走自己的,不要碰別人也不要跟著其他人,尋找自己的活動空間。鼓聲停止,身體也停下來,鼓聲再響起,就繼續開始走。教師改變鼓聲的大小,敲擊的速度,讓學生加重腳步聲,由走到跑的變化。在教學中教師發掘學生的想象力,引導他們利用身邊的物品動手制作簡易的打擊樂器。例如:選取教材中《其多列》單旋律歌曲配成多聲部的打擊樂合奏。第一聲部唱主旋律,第二聲部由一名同學拿碰鈴,第三聲部拿蛙筒,第四聲部敲擊鼓。

作為音樂藝術來講,教學藝術在于創新,要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思維,逐步建立音樂創造力,首先要求教師自身具備創新能力,以新觀點、新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創造新的教學形式、新的教學方法等;由師生共同進行創造性的音樂活動,提出一些具有新創意的點子。教師的創新往往不在于“什么”,而在于“怎么”;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內同;不在于現象;而在于本質。
(一)教學理念新穎性
課堂教學的創新,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前提要求教師更新教學理念入手來進行教學實踐。教師為順應時代的要求,逐漸成為開拓型教師。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是實踐,關鍵取決于教師自身在教學中能否不斷創新。
(二)教學形式多樣性
1.活動性
在研究學生主體性學習上,大膽探討、努力挖掘,形成特色的教學形式,在唱、奏、舞等教學中,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合作學習的空間和創設探究的情景來參與教學活動,形成主體性的創新課堂形式。
2.探究性
在教學中,教師多采用形象的語言,進行生動描述與形象比喻。探究性的創新形式是一個從設疑、自主、引導探索到答疑的過程。探究性的創新形式可用于低年級的唱游教學活動,進入高年級可適當增加難度。
3.合作性
在教學中,教師注重師生共同合作和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對于創造性較強的音樂環節或者有難度的知識點時,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合作、探討,共同解決疑難;通過共同演示歌唱、演奏、表演的創造成果,讓學生參與課堂。
4.趣味性
在教學中,教師融入游戲的教學,寓教于樂。激發學生的興趣并樂于參與其中,獲得音樂知識和技能;可以是模仿性的游戲、創造性的游戲、律動性的游戲、表演性的游戲。
(三)教學方法拓展性
課堂教學方法的創新是指根據音樂課堂教學目標和音樂教學內容,教師采用新的師生共同的教、學活動辦法。在原有傳統的教學方法上產生新的教學方法,可以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嘗試新的音樂活動。教師可以通過興趣教學、參與教學、情景教學、直觀教學的方法中創新。例如,教師把音樂家的故事、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等等內容改編成生動有趣的故事,來吸引學生的好奇心與興趣;教師采用律動參與、節奏參與、討論參與、游戲參與、繪畫參與等形式,發揮學生的個性、獨立性和創造性;教師在上課前讓學生隨音樂的情境進教室,下課也同樣創設一種語言的情境出教室。
作為教師要具備教學的自我創新能力,體現在教學理念、教學形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同時,教師的創新能力制約著課堂教學效果,也影響著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對于小學音樂教師開展豐富的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是否順利實施,仍然需要不斷思考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郭聲健等.音樂教育新概念.湖南文藝出版社,2007.
[2] 廖乃雄.論音樂教育.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
[3] 尹愛青.音樂課程與教學論.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 王耀華.音樂創造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觀.中國音樂教育,2007,07.
[5] 陳曼茵.淺談小學音樂創編教學.中國科教創新導論,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