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龍
(寧夏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淺析歐洲工業革命對西洋管樂藝術的影響
朱玉龍
(寧夏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興起于18世紀中葉的歐洲工業革命,對整個歐洲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變革性的影響。工業革命引領的機器發明與生產推動了制造技藝的提升,也直接導致了歐洲管樂器的改良。通過對工業革命時期管樂藝術的新發展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工業革命對于整個西洋管樂藝術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西洋管樂;工業革命;藝術
18世紀工業革命席卷整個歐洲大陸,在一系列新技術的發明帶動之下,實現了手工勞動向機器化生產的轉變,生產方式的進步賦予了生產力巨大的動力,使得生產力迅速提高,并最終導致整個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工業革命所開創的這一嶄新時代,不可避免的影響了西洋管樂的發展。一方面,由技術發明所引領的生產工藝的發展,尤其是金屬加工和機械制造工藝的發展,為管樂器的改良提供了技術支撐,豐富了交響樂的表現方法和演奏技巧,促進了為交響樂隊的標準化;另一方面,管樂制造商由手工作坊轉變為工廠,工廠化的管樂制造提供了質優價廉的樂器,使人們對于藝術等文化生活的需求加大,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西洋管樂藝術的推廣。工業革命作為一次全方位的變革,對管樂藝術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一下幾方面。
西洋管樂器是管弦樂隊和交響樂隊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洋管樂一般按照材質、發音進行分類,可分為銅管樂器和木管樂器。銅管樂器,主要包括:小號、圓號、長號、大號等。木管樂器主要包括:單簧管、長笛、雙簧管、薩克斯、巴松管等。隨著工業革命的不斷推進,以金屬加工和機械制造工藝為主的先進的工業技術也被應用于管樂器的制造上。在此背景之下,管樂器的功能在19世紀得到極大的改進和完善。
(一)銅管樂器——活塞裝置的發明與應用
銅管樂器的號管基本呈圓錐形,靠吹口的一端呈圓柱形,愈接近喇叭口的圓錐形越明顯,在制作材料、構造和發音原理基本一致,起初并沒有活塞,銅管樂器的普及可以追溯到巴洛克時期,早期的銅管樂在不用活塞時只能奏出泛音列中的音,通過氣流來控制音的高低,氣流越急音就越高。早期的銅管樂器存在很大缺陷,如不利于轉調、音準較差、音量小等問題,在18世紀中葉逐漸衰落。
1815年,銅管樂器取得了空前的發展,德國萊比錫的《大眾音樂報》上刊登了一則消息,海因里赫·斯托爾澤制造了一個可以吹出近3個八度音階的圓號,改進方法是在樂器上加裝兩個密閉的閥鍵,通過彈簧作用返回原位。這種閥鍵被稱為活塞式閥鍵,簡稱活塞。當活塞靠彈簧的力升起在原位時,不改變主體管的原長,即閥鍵不起作用;當按下鈕鍵使活塞降下時,即使主體管和閥鍵管附管接通而使前者加長,音隨之降低一定的音程。活塞的制作是非常精密的,既要保證不漏氣,又要保證靈活,過松過緊都不行,一般來說活塞與活塞筒的間隙只有6道左右,也就是1毫米的百分之六。活塞的發明,使銅管樂器成為完善的能吹奏半音音階的樂器。
如果沒有蒸汽機上的活塞,就不會有銅管樂器上的活塞,也就不會有現代的小號、圓號、長號等銅管樂器,19世紀初活塞裝置的增加給銅管樂帶來了新的生命,這并非巧合,樂器與工業機器之間確實存在聯系,前后兩者存在必然的有機的聯系與邏輯。
(二)木管樂器——貝姆體系按鍵的發明及應用
木管樂器的得名是由于它們起初都是木制的,但是現在許多木管樂器也用金屬制造,其發音原理相同,所以仍屬木管類樂器。早期的木管樂器沒有貝姆按鍵裝置,在管身上開有音孔,通過堵住和放開特定的音孔改變管身的有效長度來產生不同的音高,存在不利于轉調、半音演奏復雜、音色不夠飽滿等缺陷,當管弦樂團在18世紀準化之際,許多樂器面臨淘汰。
木管樂器的制作技術在19世紀有長足的進步,在的按鍵系統方面,發明了長軸連桿,讓運指更快更有效。奧巴德·貝姆在1832年左右研制出貝姆按鍵系統,并獲得專利,試圖運用各種金屬制作零件來增加管樂的表現力,他所創立的環鍵系統理論被普遍運用到其他木管樂器上,從而引起木管樂器的重大變革,給了木管樂器新的生命。
貝姆按鍵系統發明后,出現了對木管按鍵體系的改進熱潮。1842年,阿道夫.薩克斯根據貝姆式長笛發音原理了發明了第一支薩克斯,1843年由克洛斯把貝姆按鍵體系的構造原理用于單簧管,1844年特里貝爾根據貝姆體系構造原理完成雙簧管的機械裝置改革。1850年左右大管采用貝姆體系的機械原理,使大管的構造與機械裝置定型下來,沿用至今。貝姆發明的按鍵體系先后在1851年倫敦博覽會、1854年慕尼黑工業展覽會和1855年巴黎博覽會上三次獲得金質獎章,并得到巴黎科學院的認可,貝姆的改革被世界所公認,現在使用的木管類樂器,均在19世紀上半葉改良后定型完成。歐洲英法德等國一系列全新管樂器的出現,跟蒸汽機一樣可以作為人類歷史發展劃時代的里程碑。
交響樂最早產生于17世紀初,最初的交響樂跟歐洲歌劇密不可分,當時歌劇所用的樂隊性質僅僅是歌劇的伴奏而已。18世紀初期,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進程,音樂藝術在歐洲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音樂藝術也開始逐步地走向平民化和社會化。在這個時期中,交響樂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原有的樂隊編制已經不能適應需要,根據音樂內容和戲劇性發展的需要增加了銅管樂器的使用,是銅管樂器在音量上取得平衡,大大的發揮了銅管樂的作用。在木管樂方面,把單簧管、雙簧管、長笛、巴松管這四種合成一個獨立的完整木管組,使期與弦樂組對照,無論在音量平衡、配器風格,各組音色的結合與對比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活塞機械的發明、貝姆體系的機械按鍵的使用,都直接影響和幫助樂隊在表現方法和演奏技術上的提高和發展。銅管樂器由于活塞裝置能夠吹奏半音,使銅管樂在的演奏技巧大大方面有了質的改變;木管樂器由于貝姆體系機械按鍵裝置變得更為靈活,力度變化幅度增大,能演奏各種華麗的經過句和技術繁難的樂句,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
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工業革命使得生產活動都集中到一個場所,社會分工也越來越細,管樂制造領域也出現了類似棉紡織場合煉鋼廠的生產工廠。法國音樂天才貝森1858年開始在倫敦建立工廠,批量生產管樂器。在歐洲工業革命中后期,工廠規模擴大,生產效率提高,貝森憑借一流的設計和制作,樂器品種增多,產量增加,貝森創造了世界真正的銅管之聲;法國布菲·克朗朋管樂制造公司1833年創建于巴黎,年生產木管類樂器2萬多支。大批量工業化生產使得管樂器能夠進入中產階級的百姓家中,為管樂藝術的普及奠定了基礎。
在19世紀中葉的歐洲,管樂不僅僅是僅供演奏家使用,已經成為較為人熟知的樂器,在廣大中產階級家中,管樂器即使一件漂亮的陳列品,也是一個家庭文化素養的標志,同時又是辛勤勞作和經濟成功的象征。從另一個角度看,管樂器是一種典型的19世紀機械裝置,在一件小小的樂器上具有幾十甚至上百個機動部件,這些部件絕大部分是用銅制作,并具有做工精細、靈巧的活塞、杠桿、彈簧等裝置控制。
在工業革命前,藝術創作還不能算一種獨立的社會活動,藝術家沒有明確的社會定位,多依賴貴族的資助才能夠進行藝術創作,這時期藝術內容也多是為了迎合貴族的審美需求。早期的管樂演奏家都是直接受雇于貴族或者教堂。
工業革命的開始和不斷深入使得管樂藝術逐漸從宗教、貴族壟斷的狀態中解放,出現了商業化的發展趨勢,但是到了十九世紀漸漸受到正統音樂家的重視,大量的管樂獨奏或重奏作品涌現,如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為圓號創作的《F大調圓號奏鳴曲Op.17》、為木管樂器創作的《降E大調木管五重奏Op.71》;法國作曲家保爾·杰寧的長笛曲《威尼斯狂歡節變奏曲》在音樂創作上不只追求演奏的速度和靈活性,更注重表達樂曲的情感和思想,是一首久奏不衰、享譽世界的長笛名曲;作曲家朱勒斯·得梅爾斯曼運用那不勒斯民謠為主題為長笛創作的《音樂會獨奏曲Op82 No.6》和為薩克斯創作的《原創幻想曲》成為木管樂領域經典作品;大量作品的涌現,爭強了管樂藝術的魅力,促進了管樂藝術的推廣和傳播。
在工業革命后影響下,歐洲社會生活發生轉型,音樂藝術從宮廷、教堂到公眾的歌劇院,這些變革構成了近代管樂發展歷史的重要轉折,是管樂藝術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章。通過歐洲工業革命前后管樂藝術的發展進行比較,揭示出工業革命對管樂藝術產生的深遠影響。■
[1] 萊昂·普蘭廷卡,呂常樂.音樂與歐洲工業革命[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9,04
[2] 王卓凱.工業革命與歐洲近代鋼琴藝術的發展[J].藝術教育,2014,11.
[3] 陳建華.銅管樂器機械裝置的肇始與嬗變[J].演藝設備與科技, 2009,06.
[4] 陳建華.西洋木管樂器的演化軌跡[J].樂器,2010,04.
朱玉龍(1988-),男,山東濟寧人,寧夏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助理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西洋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