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磊
(內蒙古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10)
論當下內蒙古土默特右旗二人臺的三種生存模式*
丁 磊
(內蒙古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10)
本文通過對當下西路二人臺的典型土默特右旗二人臺的調查,梳理出這一藝術形態的生存方式的三種類型,通過對這些不同的生存類型以相同著眼點進行比較分析,從而總結出其為適應當代生存而做出調整的具體內涵。
土默特右旗;二人臺;生存類型
內蒙古土默特右旗二人臺屬于西路二人臺,也是西路二人臺的重要形成及發展地區,漢族移民與原住蒙古族百姓已然多年共同的生活中,結成了休戚與共的緊密關系,這主要源于土默特右旗這片土地是蒙古族較早的由游牧生產方式轉向半農半牧或農耕生產的典型地區。經濟生產方式的一致,使得蒙、漢兩族“上層建筑”的搭建也相得益彰,二人臺這一藝術形態的產生及演進過程也受此影響。無論是公認的二人臺創始人藝人云雙羊的蒙古族身份,還是二人臺牌子曲及唱腔中大量存在的蒙古族音樂元素,都是蒙、漢兩族再進化的佐證。
土默特右旗二人臺在其發展歷史上歷經了坐唱“蒙古曲兒”、“打坐腔”、“打玩藝兒”、二人臺等幾個具有統一核心特質的歷史發展階段。隨著現今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及變化,尤其是近二十年間,互聯網技術的層層深入,顛覆了國人許多慣以為常的做法及觀念,這包括傳統的娛樂方式及信息獲取渠道,在這種新的時代背景下,二人臺這一誕生于百年前的鄉土民間藝術形態,又怎能自己于當代社會的生存權?為了求得生存,二人臺自己又將勢時做出哪些調整?為了找到答案,筆者計劃對現存于土默特右旗的二人臺藝術現狀進行調查,并按影響社會及人的功能標準初步進行了三種分類,包括:以盈利為目的的傳統二人臺民間班社,以滿足愛好者們自娛自樂為目的的二人臺文化大院,依托國家政府背景建立、事業單位性質的專業二人臺團體。
如今,在土默特右旗依然活躍著數量眾多的二人臺戲班,這些民間班社的人員構成大體相近,基本每班的人數都是在8-15人左右,其中樂隊一般為5人左右,演員主要分花旦、小旦、小生、老漢、四種。有時視演出的天數及規模,還會臨時聯系一些流動性質的藝人,這部分藝人不會固定在某一班社,而是流動于缺乏人手的戲班之間,甚至有的戲班整班都是臨時組隊,但這一般并不影響戲班的經營與運作。
土默特右旗戲班的演出范圍即所謂的“戲路”一般在旗境內,但部分較為上規模、有影響的班社的“戲路”也會擴展到旗境外的其它地區,以筆者采訪過的薩拉齊福星歌劇團為例,其“戲路”范圍就包括達拉特旗、準格爾旗、五原縣等地,甚至有時遠至陜北等地。戲班每年的“演出季”一般從正月廟會開始,到秋收農忙時為止。在當地,戲班演出前與東家或事主簽訂演出合同的這一行為被稱作“寫戲”,這其中包括約定好演出場次、劇目、報酬等。戲班的演出場合一般為鄉鎮廟會、喪禮、婚禮、圓鎖等但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當地廟會中戲班并沒有祭祀的禮儀功能,只為逛廟會時群眾們觀看娛樂所用。這也反映出土默特右旗移民文化中相較陜西、山西等移民人口來源地,戲班原有所承擔禮俗功能的缺失。
在演出劇目方面,土默特右旗戲班一般選取傳統劇目做主要演出內容,如《打金錢》、《牧牛》、《走西口》等,這也與現今土默特右旗境內的各自然村青壯年人口數量因外出打工等原因大幅度減少,觀眾構成主要是老年人有直接關系。戲班有時也演出一些新創劇目,這部分新創劇目主要是由土默特右旗的國有劇團及其它地方性質相似的團體創編,劇目的內容大都反映家庭倫理、鄰里關系等生活瑣事,但其實起著社會文明風氣的教化功能。筆者在考察時發現,現如今的土默特右旗二人臺班社的名稱都以“某某歌劇團”的叫法命名,以筆者采訪過的薩拉齊福星歌劇團即是如此,這實為這部分班社在群之間將班社包裝出類似于專業團體的形象,以實現更好的推廣及宣傳。在班社的經營運作方面,當地班社演員的收入分配基本分為兩種情況:一種采用計股的方式,即按人頭數每人計為一股,其它投資如舞臺道具、燈光音響等設備也可算為股份。另一種則是按固定工資的方式發放報酬,以筆者采訪過的薩拉齊福星歌劇團為例,在班內就采取過這兩種收入分配方式。現在土默特右旗戲班內二人臺演員的技藝傳承主要依托于民間知名藝人所開辦的二人臺學校,青年演員是這種出身的居多,其他年長些的演員或由愛好者發展成為職業藝人或以拜師的方式師從于著名二人臺藝人學藝。
文化大院的性質實為土默特右旗地方文化部門建立在鎮、社區、鄉、村內的文化活動站,用以宣傳國家政策指引、豐富百姓日常文化生活而搭建的免費文化活動平臺。現全旗已建成文化大院110多家,其中影響較大的主要有:“郭小平文化大院”、“白光寶民族文化大院”等。筆者認為,這些文化大院實為“國家在場”背景下,行政權力對地方藝術個體的發展及內涵轉變造成影響的一種現象。
土默特右旗文化大院采取文化館提供政策導向及一部分經費,大院牽頭人也就是負責人解決具體的活動場地、音響設備購置等問題,大院的命名也就一般按負責人的姓名命名。在經營運作方式方面,當地文化館推行“以院養院”的方針,即鼓勵文化大院參與社會商業演出,用所獲收益支撐文化大院的日常運行開銷,在筆者調查時了解到,不少大院已經與企業簽訂了長期的演出合同,形成了較為良性的運營模式。文化大院的演出形式采用“打坐腔”的形式開展,因為“坐腔”表演的形式更適合大院活動參與者的“票友”身份屬性,表演時不用化妝,不設舞臺布景,夏天在院子里,冬天在室內進行。伴奏樂器為笛子、四胡、二胡、揚琴、四塊瓦等,演唱形式多為男女對象,唱段均選取自一些著名劇目中的一段,并不演出整曲。筆者在采訪薩拉齊大東村張文元文化大院時,各位表演者在四個小時的活動中采用“坐腔”形式演唱了《珍珠倒卷簾》、《水刮西包頭》等唱段,這些唱段中音樂本體形態的某些方面因受“坐腔”本身的特點、演出時限等方面的局限與戲班演出完整戲曲劇目時的樣貌有所差別。土默特右旗文化館也經常派知名藝人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到文化大院知道“票友”們的演出,這能夠讓廣大“票友”們保持著對文化大院的參與熱情。
建國后,為了響應國家地方戲劇戲曲發展政策的需要,二人臺意在被打造為“省劇”,1959年成立的土默特旗民間歌劇團就是旗內當時承擔這戲劇戲曲改革發展任務的唯一國有二人臺專業演出團體,隨后該團歷經五十多年的艱難發展,2009年經過較大調整并重新更名為土默特右旗烏蘭牧騎·二人臺藝術團。該團現有人員20余名,其中團長副團長各1人,樂隊7人。在政府的扶持下,該團擁有了獨立的排練及辦公場地,今后發展及專業水平調高都有一定的保障。
在劇目排演方面,因該團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遭遇了較大的困難,主要原因就是傳統二人臺劇目受眾群體大幅減少,該團甚至一度瀕于停演,在后期的改革總結中,土默特右旗烏蘭牧騎·二人臺藝術團減少了傳統“大戲”的演出場次,編創了大量貼近時代和群眾生活的二人臺現代小戲,服裝道具、舞臺布景都采用現代風格,在近幾年的送戲下鄉演出、二人臺藝術節及春節晚會演出中,這樣的現代小戲獲得了很好的評價,這也成了該團相較于民間班社演出內容方面的一大特色。2016年,該團又與華之聲文化傳媒公司合力打造了大型二人臺劇《刺勒情緣》,利用現代的舞美包裝效果,發掘二人臺藝術能量,吻合當代人審美,力圖配合全旗的文化旅游規劃戰略。
因該團定位于專業團體,該團2009年重新招聘時采取了筆試與面試結合的方式,意在提升團體整體素質。招聘團員主要來自于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二人臺專業及呼和浩特藝校二人臺專業的畢業生,這部分團員因有專業院校的學習經歷,故在入團后體現出了很好的編創及學習能力,現在烏蘭牧騎·二人臺藝術團承擔著旗里每年春節晚會的演出工作,在演出傳統劇目之外,這些青年演員自編自演了很多大型集體舞蹈,獲得好評的同時也豐富了該團演出內容。在經營運作方面,烏蘭牧騎·二人臺藝術團是土默特右旗政府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該團的工資發放、設備采購及更新都由旗財政撥款。該團實行工資制,且每位在編團員都享有“五險一金”,團員們大都對這樣的待遇表示滿意。在土默特右旗獲得“中國二人臺文化藝術之鄉”稱號的背景下,旗政府每年都對烏蘭牧騎·二人臺藝術團有一定的專款投入,所以該團目前運作良好,由于政府限制,該團也基本沒有私自“走穴”的商業演出行為。
因該團“身份”的特殊性,其所反映的職能作用基本可以劃分為三類;承擔公益性演出,宣傳政策法規的職能,筆者在采訪該團時,適逢該團在薩拉齊鎮的廣場上進行為紀念3.22世界水日的演出,所選劇目也緊貼當日的主題,達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完成送戲下鄉的任務,豐富各鄉村文化生活的只能,藝術團每年承擔著近百場的送戲下鄉任務,下鄉時所選用傳統劇目為主之外,藝術團也特別排演了一些反封建迷信、抵制邪教的劇目,用以起到警示教化的作用。繁榮土默特右旗經濟的職能,烏蘭牧騎·二人臺藝術團除承擔著政府性的接待任務之外,還多次獲得“冀陜晉蒙四省區二人臺大賽的金獎”,為樹立和推廣土默特地區的良好投資環境形象,起到了一定作用。
除了以上三種類型之外,現今日趨深入到社會各個層面的互聯網技術也是土默特右旗二人臺的生存及發展的重要方式,越來越多的二人臺音視頻資料被上傳到互聯網,供更廣闊范圍的人們了解和欣賞。筆者尤其注意到,手機微信公眾號平臺的推送也是使二人臺藝術得到推廣的有效方式,關于二人臺藝術的手機微信公眾號現在有二十個,含有大量的土默特右旗二人臺演出的視頻及音頻,這也是新條件下這一藝術形態的又一生存樣態。但筆者也發現,這些網絡平臺所發布的二人臺演出內容,包含很多內容低俗的新編唱段,或者以與二人臺毫無關聯的標題吸引客戶登錄,還有某些二人臺視頻內容制作簡單粗糙,沒有藝術美感,這都對這一藝術形態的形象有一定的損傷。二人臺藝術在當代的發展中已然自覺或不自覺得做出了多種調整,比如為適應文化大院演出而采用其較早發展階段的“坐腔”模式以求得到更大受眾范圍,“國家在場”背景下對各種政策規定的積極配合以求得其社會功用的不竭效力,這些不光是這一多元文化背景下所產生藝術形態還有著巨大生命力的體現,更象征著著中國傳統文化這條河流經過我們當下時的不絕流淌!■
[1] 《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內蒙古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內蒙古卷)[G].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8.
[2] 王秀玲.二人臺戲班藝人生活現狀調查—以內蒙古土右旗騰飛二人臺藝術團為例[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8,02.
[3] 邢野.中國二人臺藝術通典[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4] 楊紅.當代社會變遷中的二人臺研究—河曲民間戲班與地域文化之互動關系[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5] 范玉春.移民與中國文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內蒙古科技大學創新基金項目《內蒙古土默特右旗二人臺歷史與現狀調查研究》研究成果(2014QDW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