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堅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黃四姐”歌舞團,湖北 恩施 445300)
?
論恩施土家族擺手舞的起源與現代表現形式
李 堅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黃四姐”歌舞團,湖北 恩施 445300)
【摘要】在浩大的文化瑰寶中,恩施土家族的擺手舞是一種非常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首先介紹恩施土家族擺手舞的起源和流傳,然后探討了土家族擺手舞的現代表現形式。
【關鍵詞】恩施土家族;擺手舞;起源;表現形式
擺手舞的起源時間和地點,在土家族地區眾說紛紜,恩施土家族更是如此。目前有兩種認可度較高的說法。第一個說法是龍山巖沖鄉的彭國瑞所說的,當年的皇帝與遼東兵將打仗失敗,土王就帶領了三千強勁的士兵和八百匹牯牛去增援皇帝。有一次土王的士兵在一個土坡上住宿,大年三十他們擔心遼兵突襲搶走他們的露宿帳篷和糧食,就命令其中的士敲擊打鼓和奏響螺號,有的士兵則是拿起火把持續的擺動,偽裝成人很多的樣子,這便誕生了擺手舞。第二個說法是龍王縣洗車河鄉的劉一能所說的,有一個土王去宮中進行朝拜,皇帝隨口問詢他住宿的情況,土王為了彰顯自己故意說住宿條件相當好,他的屋子明明是用無數根稻草竹子做成的茅屋,但是他卻說是無數根柱子。皇帝聽著很高興,就給了土王很多的金銀財寶然后派臣子去慰問他,土王知道了這種情況趕緊找人去維修宮殿,在維修的過程中還讓士兵在一邊擺動手臂,目的在于延長時間,這時候就產生了擺手舞。
(一)民俗活動中的現代表現形式
1.廣場舞的誕生
擺手舞的地域和形式隨著流傳過程中時間的推移不斷產生變化,因為人民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和周邊文化交流的趨于便捷,使得擺手舞產生了更為現代的形式。
首先便是與彝族達體舞有著密切聯系的廣場舞。比如說在1990年與涼山州舉辦的“四川省首屆少數民族藝術節”中因為彝族達體舞的魅力,使得其代表團積極學習并創新性的將土家廣場擺手舞將以改造誕生了廣場舞。所以說彝族達體舞的誕生是廣場舞的先祖,
2.比賽的推動
1994年初各地文化局第一次承辦了擺手舞教學的培訓班,2006年湖南的古丈縣也舉辦了擺手舞教學培訓班,根據調查顯示,如今的擺手舞教學班正在不斷的興建,而且出現了很多擺手舞比賽,新的擺手舞動作因為參加比賽已經有所變化,保持了原有滋味的同時又加進去了轉身、轉換方向等一些問題。這樣學生學習就不會顯得非常困擾,也就提高了當地居民的學習激情。
(二)舞臺藝術中的現代表現形式
1.創作變化的特點
恩施土家族舞蹈并不像其他少數民族的傳統舞蹈發展的非常迅速,其舞蹈的作品并不多,從這些舞蹈中我們可以大致看出來恩施擺手舞的創作歷程。
第一個階段的創作特點主要是再現和模擬生活場景,主要體現在對生活細節的把握。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是《火塘》,具體的創作點是將生活中舞蹈形象發掘出來,后加上適當造型元素從而賦予一定的內涵。而《火塘》中也有著一定的精神內涵,比如火就是象征著祝福土家人的生活愈加順利,這便反映出土家人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恩施擺手舞的動作非常有民族特色,無疑是一部優秀的民族性作品。
第二個階段是主要表現男歡女愛的藝術美化時期,姑娘們的臉都有灰塵,但是這卻是當地表達愛情的一種方法。代表作品有《抹灰》。另一種就是對土家族當地美麗山水的展示,代表作品《織錦》。第三種就是對土家男士剛健有力的形體展示,代表作有《背山》、第四種則是對土家族民俗風情的展示,比如《哭嫁》講的就是新娘出嫁的故事。
能夠看出第二個階段的創作特點有所改變。第一是結構比較以前更為新穎,這個階段的土家族舞劇中已經出現了不同的類型,而且非常有民俗特色,民族風俗和民族藝術形成了巧妙的融合。第二是舞蹈語言并沒有豐富起來。這個階段的舞編排不僅有原來土家族的原始顫動律和順拐律而且加上了一些對畫面構圖空間以及細節上的刻畫。但是其中僅僅只有少數部分的舞蹈編排獨具特色,在《抹灰》《織錦》中都出現了媒婆的形象,但是這些形象的設置都非常的單一,他們沒有典型得意義。
第三個階段就是不再修飾的動作,結構平淡的舞劇。代表作所有《云南映像》,其演出獲得了一定的轟動,這除了楊麗萍的明星效應之外,也是因為作品在保留傳統的前提下進行了不斷的創新。
通過三個階段作品的發展歷程,我們能夠看出恩施族土家舞的編排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首先是對民族文化的挖掘不夠深刻,其次是恩施族土家舞的原始動作分析的不夠透徹,最后是沒有較好的跟隨大眾審美的眼光。
2.創作發展趨勢
第一,自主的發展民間舞蹈文化,而且自然人文生態都輸有傳統文化文化的一部分。以前的做法比較極端,企圖將民間舞蹈改造成高雅藝術搬上舞臺,但是這樣會忽略民間舞蹈的本質和發揮軌跡,比如《夢幻土家》反面例子。所以我們必須清楚的知道民間舞蹈有它自己的發展機制和傳統因素,我們要做應該是在傳統的基礎的進行創新和發展,發展成具有信仰的舞蹈文化。
第二,我們應該理智而清晰的明白發展與傳承的關系,對于撲面而來的文化思潮如果閉關自守的話只能導致民族舞蹈的落后與衰亡。所以我們應該在傳承的基礎上發展,政府應該投入較大的資金去保護傳統文化,重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這樣才能避免文化的停滯好排外性。
第三,創新的發展民間舞蹈。眾所周知的是如果將民間舞蹈搬上舞臺就會導致舞蹈的本質發生變化,那么衡量民間舞蹈的標準就是表演和藝術性。所以我們的前提應該是肯定舞蹈具有開發性,其次是應該給民間舞蹈一個極具創新的空間,我們清楚的認識到傳承和發展的關系后,原生態民間舞蹈轉向舞臺舞蹈就成為了必然的形式,但是原生態民間舞蹈是“傳承和繼承”的道路,而舞臺原生態民間舞蹈是“發展變化”的道路。我們應該清楚的將兩者區分開來。
本文研究恩施土家族擺手舞的起源與現代表現形式,起源的說法眾說紛紜,最有權威的是“巴渝舞”的說法,而現代表現形式主要是廣場舞等舞蹈。恩施族土家舞蹈作為土家族的標志之一,也被列入了民族文化遺產保護之中,它非常值得我們去探尋和思考。
參考文獻
[1]孔曉陽.恩施地區中小學開展擺手舞活動的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D].武漢:湖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