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勝
(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四川 綿陽 621010 )
?
探析人本主義教學觀指導下
音樂表演專業形體與舞蹈課程改革研究與實踐
石 勝
(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四川 綿陽 621010 )
【摘要】當今社會由于文化多元的相互植入,致使大學藝術教育不能完全按照以往模式授課,音樂表演形體與舞蹈課改革迫在眉睫。音樂表演課程設置目的在于培養學生不只是唱得好,彈得好,拉得好而且要演得好。學生學習形體與舞蹈課對他們在臺上增加藝術表現力起到至關重要作用。如何提升音樂表演形體與舞蹈課程的教學效果?筆者認為應當從以往“課本主義”教學理念回到“人本主義”的教學理念中來。
【關鍵詞】人本主義;表演;形體與舞蹈;改革
當今高校人才培養必須適應社會發展需求,人才培養方案每年都在進行修正,每門課程內容設置也應該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如今音樂表演專業學生的舞臺表演形式不僅僅只是單純通過樂器演奏,人聲歌唱,以及包括指揮在內的多種形式單一表達,而是更加注重表演者在表演中自身肢體語言所散發出肢體語匯空間的深度與外延。對于音樂表演非舞蹈專業同學來講,舊有形體與舞蹈課程對他們來說難以駕馭,學習積極性很難提高,致使很多學生抵觸性較強,心里壓力較大,很難達到教學目的與要求。如何讓學生喜歡該課程?如何展示出形體與舞蹈課程獨有的藝術魅力,這與教師自身的審美趣味、精神需求以及對人生、對社會的思考與探求密不可分,“人本主義”概念與形體與舞蹈課程嫁接是當代音樂表演的審美要求和藝術境界提升的文化現象。
人本主義源自于德文Anthropologismu,譯為人本學,最開始是由德國著名思想家費爾巴哈提出。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作為一種心理學流派在美國興起,主要代表人物有馬斯洛、羅杰斯、凱利等等。主要尊崇的是以人為本位出發來作為衡量事物的準則。而人本主義教學觀則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把關于人本主義的相關理論觀點向教育學范疇進行擴充,拓展。人本主義教學觀點主要強調受教育者的自身情感、果敢、自信等心理,倡導以人為本,發揮受教育者主觀能動性,,尊重并重視其個性發展,進而最大限度地開發受教育者的學習潛力。
1.形體與舞蹈課程內容設置不科學性
形體與舞蹈課程內容設置在諸多高校都是按照舞蹈專業授課模式,形體與舞蹈教學長期將舞蹈基本功以及技術技巧作為該課程基礎教育,用近三分之二的時間對學生進行軟開度訓而音樂表演專業學生訓練性比較強的表演性,風格性組合則在舞蹈教學內容中只占據小小課時。如何在音樂表演形體與舞蹈課程內容的設置上體現以“音樂表演方向性諸如吹拉彈唱層面的形體與舞蹈內容作為課程基礎,以此來構建符合音樂表演學生專業發展需要的教學課程結構。
2.形體與舞蹈教師個人藝術素養全面性不夠
當前很多高校音樂表演的形體與舞蹈課程教師大多數都是畢業于各大藝術院校舞蹈專業,由于在以往學習過程中接觸課程門類幾乎都是與舞蹈相關課程,專業性非常強,而對音樂類相關課程與性質基本上不清楚,就更談不上音樂素養的全面,因此形體課教師必須提高自身音樂素養,了解音樂表演專業特殊性,學生心理的獨特性,形成良好教態與學態,輕松愉悅完成教與學的目標。
3.音樂表演學生舞蹈基礎良莠不齊
由于音樂表演學生生源的區域化,因此舞蹈基礎個體差異化十分明顯,所以導致音樂表演學生舞蹈水平良莠不齊。假如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進行固有模式講課,諸多問題就會凸顯,一是基礎好的同學感覺知識不夠,自我潛能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二是舞蹈基礎弱的同學則完全跟不上學習節奏導致他們對形體與舞蹈課喪失信心從而厭倦該課程。因此教師根據學生良莠不齊情況對舞蹈課程結構進行重新改革設置以便適應音樂表演專業學生的專業性要求。
1.轉變舊有課程理念,凸顯課程實用性
在以往高校音樂表演形體與舞蹈教學課程目標中,強調學生自身軟開度以及肌肉能力為教育核心,舊有教學模式機械性大于藝術性。這種課程理念忽視了學生自身對肢體開發與運用的美感,對于音樂表演學生來講并沒有多大實用性。隨著時代發展,如今市場對音樂表演人才能力要求多樣化。因此教師應當轉變課程理念,在課程內容設置上凸顯音樂表演學生專業實用性,改變以往枯燥乏味教學模式,以學生興趣和內在潛能為導向,再結合音樂表演專業特殊性為內在動機,豐富教學內容。
2.調整課程大綱,提高學生藝術表演水平
音樂表演形體與舞蹈課程并不是單純借用舞蹈專業課程大綱在形體課與舞蹈課程中使其簡單化,模式化。在人本主義教學觀下,一切以學生實際出發,因此在課程大綱設置上需要進行調整,按照音樂表演學生專業特殊性進行大綱設計。一方面老師可以在舞蹈組合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專業方向進行手,眼,身,法,步的動作編排,豐富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專業特色自己分析、自由創編動作,老師再給與一定藝術指導。
3.改進課程考核機制,建立有效評價方式
傳統意義上來講,期末對學生進行課程成績考核,教師必須給每一個學生打分,毋庸置疑。然而單一分數來評價一個學生的學習優劣不僅不利于學生發展更甚者會讓學生對該門課程徹底失去信心。老師應該適當加分來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這樣就會在班上形成良好學習風氣,基礎差的得到老師肯定會更加努力,也會在以后學習中輕松愉快的學習。基礎好的也會認識到自己不努力老師也不會偏愛自己,也不會給自己高分,進而會改變自己學習態度,爭取較大進步,在學風班風上形成良性循環。因此,改進課程考核機制,建立有效評價方式對將對我國高校非舞蹈專業學生產生重要影響。
綜上所述,人本主義教學觀指導下音樂表演的形體與舞蹈課程體系改革研究與實踐既突出了形體與舞蹈課程訓練內容的針對性,專業特殊性,又突出了社會性與廣泛性。形體與舞蹈課程改革不僅對傳統教育知識結構進行整合,提煉,加工,優化課程大綱,而且把形體與舞蹈以往單一,枯燥,乏味訓練模式與音樂表演學生實際專業方向相結合凸顯出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將人本主義教學觀實實在在貫穿到形體與舞蹈課程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這個目標,不能夠讓課程改革流于表面化,物本化,形式化。
參考資料
[1]于平.深化舞蹈教改推進素質教育—舞蹈教學潮斷侖習什把的回顧與展望[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1999(3).
[2]王中華.高師舞蹈教育專業舞蹈課程改革芻議[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8(3).
[3]黃明珠.舞蹈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音樂教育.



作者簡介:石勝(1980—),男,碩士,研究方向:舞蹈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