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健
(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北京 100000)
?
論蒙古族的傳統器樂火不思的藝術魅力
崔 健
(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北京 100000)
【摘要】蒙古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其經歷了漫長的發展之后創造了屬于自己的文化,其中音樂成就數不勝數,各種器樂更是成為蒙古族的瑰寶。火不思就是蒙古族文化瑰寶之一。火不思是蒙古族樂隊編制中非常關鍵的器樂之一,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現在,很多人都開始關注到保護以及傳承傳統器樂的作用,更多的人開始意識到火不思等傳統器樂的獨特藝術魅力和特色,本人將火不思當做研究對象,進一步分析火不思等蒙古族民間器樂的獨特藝術魅力,以便于更多的人了解依舊領悟到火不思的獨特魅力,更好的傳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
【關鍵詞】火不思 ;藝術魅力;蒙古族音樂
據資料記載火不思最早出現在公元前 一 世紀,其是我國蒙古族創造出一種樂器,通常使用羊腸當做弦。火不思的起源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在西漢元帝時期,王昭君在出塞的時候,帶過去的琵琶被不小心損壞了,于是就讓隨行人員仿制了新琴,這就是傳說中火不思的起源。因為模仿的并不是很相似,王昭君就戲稱其為:“渾不似”,因此火不思又被人們稱作胡撥四、渾不似等。一直到元朝,火不思才出現在史書中,成為蒙古族的彈撥樂器。之前的火不思外形酷似飯勺,通常是由一塊紅木制成,長約 八十 厘米,共鳴箱并不大,下面蒙上一張蛇皮,寬 十二 厘米;琴頭是平的,并沒與什么額外的裝飾物,弦槽向后開,左側橫著防止四軫;頸部十分細長,表面是按弦指板;音色厚重極具蒙古族音樂特征。火不思最早出現在元代,在明代得到大范圍的傳播,一直到清朝時期被當做國樂,通常是在官方宴會或盛典中才會演奏。之后又被傳播到我國新疆以及內蒙古、云南等地,變成促進蒙、漢及各族民眾交流的載體。在1956年,云南通海縣新蒙古村的貴族墓穴中找到了火不思,通過內蒙古地區民眾的長期不懈的考證和分析,終于在二十多年之后再一次制作出了火不思,在重置成功之后,就在內蒙古各民族樂隊中使用,得到了無數蒙古族民眾的喜愛和認可。知道2007年,火不思成為首批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火不思是蒙古族代表性樂器之一。火不思這種傳統器樂蘊含了蒙古族的文化歷史和風土人情,包含了該民族的精神價值。火不思扎根于蒙古族民眾的日常生活中,與該地民眾的生產活動密不可分。火不思的音樂特色不僅展現在其特殊的音色以及音樂表現力上,還展現在其在樂隊演奏中的特殊位置上。各種各樣的演奏手法增加了火不思的音樂內涵,也在很大程度上統一了樂曲的音色,有利于音樂作品的均衡與和諧。火不思的出現彌補了其他蒙古族傳統器樂在演奏中的不足,促使歌曲更加和諧,增加了音樂作品中的民族特色。首先火不思運用十二平均律,轉調更加靈活;其次,火不思音色淳樸清亮、隱含獨特的厚重感,在演奏的時候 給人一種置身于蒙古草原的感覺,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添了火不思的藝術魅力。
火不思是蒙古族地區民間彈撥樂器,用火不思彈奏出來的音樂音色樸實溫和、音調悠長婉轉,在當代社會中也得到大家的喜愛。甚至在蒙古族樂隊中,火不思也占據關鍵位置,由于其音樂表現力很強,因此在樂隊中可作為伴奏以及獨奏樂器使用。所以蒙古箏可以成為眾多彈撥聲部的伴奏織體,雖然在之前的演奏中可以使用其他樂器代替,但是使用其他民族的樂器就會造成歌曲風格的多樣化,破壞了歌曲的民歌特色。但是使用火不思之后就可以解決上述問題。火不思運用十二平均律,轉調非常便利,提升了蒙古族樂隊的整體性。火不思的獨特魅力也就展現在此,其運用自身獨有的音色特點讓樂隊更好的展現自身特色,凸顯民族特點,這時其他器樂做不到的。不管是在蒙古族民間樂隊中還是其他類型的樂隊中,火不思始終占據著關鍵的位置,發揮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力。
最近一段時間,火不思在內蒙古地區的發展狀況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善。該地高等院校考試對火不思的進行深入的分析,另外也有部分院校專門開設了關于火不思演奏的課程。比如,內蒙古大學藝術系在2004年創建潮爾樂團,該樂隊共有15人,里面就包含一名火不思演奏家。潮爾樂團組合類型囊括了蒙古族傳統樂器:例如馬頭琴、火不思、琴等。在樂團創建以后在蒙古地區甚至是全國大型比賽中以其自身特色得到了無數獎項。者也再一次證明了火不思的獨特藝術魅力得到了大眾的青睞。雖然現在火不思漸漸在國內音樂界展露頭頭角,我們依舊要看到火不思推廣中遇到的困境。民族音樂教育領域以及演奏專家也曾經指出全面挽救、發現火不思的工作只是進行了一小部分,我們還需要深入的探究以及發掘火不思獨特的藝術魅力與藝術表現力。這項長久的工作需要各個領域專家以及學者的共同努力,至于這樣才可以找到火不思發展的道路,把擁有獨特魅力的火不思推廣大更廣闊的天地中。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支持傳統器樂的發展,相信在不就的將來火不思也會在社會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火不思是蒙古族傳統器樂之一,也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瑰寶,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到火不思等傳統器樂的現實意義,領悟到傳統器樂的藝術魅力,為了進一步促進傳統器樂的傳承和推廣,有關專家和人員需要轉變方式,加大傳播力度,利用各種方式,例如開設火不思樂器的教育課程、利用現代傳播媒介進行推廣、舉辦各種類型的比賽等。只有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領略到火不思等傳統器樂的藝術魅力,推廣少數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樂聲《巴烏.木鼓.火不思》《樂器》2003年9月.
[2]樂聲《古樂新聲火不思》《樂器》2007年第2期.
[3]高.青格勒圖《火不思的來源及其歷史})(樂器》2009年第8期.
[4]韓寶強《中國改良民族樂器—彈撥樂器》2006年第5期《樂器》(基金項目: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課題,項目編號:NJSY12023).
[5]覺嘎《論藏族傳統樂器扎念的傳承脈絡》;《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
[7]樂聲《古樂新聲火不思》:《樂器》2007年第2期.
[8]莫爾吉胡(“尋證”的啟示》;《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9]秦建平《關于蒙古族民間器樂文化的幾點思考》:《內蒙古藝術》2007年第2期.
[10]賈維翰《火不思的來源與新聲》:《器樂論壇》.
[11]毛繼增扎年《火不思異同考》;1994年中國期刊網.
[12]邊多《論西藏堆諧音樂藝術》;《藝研動態》1987年第4期.
[13]柯沁夫《忽兀爾源流梳正》;《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5 年9月第2卷第3期.
[14]韓寶強《中國改良民族樂器—彈撥樂器》:2006年第5期《樂器》.
作者簡介:崔健(1996—),蒙古族,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少數民族器樂系,內蒙古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琵琶專業委員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