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乘麟
(陜西理工大學,陜西 漢中 723001)
美聲唱法的演唱技巧在民族唱法中的運用
劉乘麟
(陜西理工大學,陜西 漢中 723001)
美聲唱法,顧名思義,就是一種能使歌聲優美動聽的演唱方法。它是一個完整的聲樂體系。我國的民族唱法沒有固定的模式,這是因為我國民族眾多,所以唱法各異。近年來,隨著我國文化的發展,逼民族唱法必須進行創新,于是借鑒美聲唱法,提高民族唱法的藝術性成了不二選擇。本文對美聲唱法的演唱技巧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的基礎上,對如何將這種技巧應用在民族唱法中進行了探討。
美聲唱法;演唱技巧;民族唱法;應用
民族唱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因為有著較深的群眾基礎,所以迸發出強大的藝術生命力。但不可否認,民族唱法在發聲方法、共鳴等方面有著諸多的缺陷,而借鑒美聲唱法,能在彌補這些缺陷的同時,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為走出中國,走向世界打下堅實的基礎。
因為產生的文化背景不同、地域不同、成長環境不同,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自成一體,并且各有有特點,這些特點也是各自的優勢,他們憑借這些優勢深深地吸引著當地的群眾,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美聲唱法的特點及風格
美聲唱法發端于三百年前的意大利,由閹人組成的音樂團隊創造,因為這種唱法獨具魅力,所以逐漸流行開來,受到了當時主流音樂人的追捧。其特點為演唱者通過控制自己的氣息進行發聲,同時根據自己聲帶的特點、呼吸采用不同部位的技巧,通過調動胸腔、頭腔、鼻咽腔等身體部位進行配合,實現美聲唱法所要求的標準,該唱法聲音明亮、極具美感。
(二)民族唱法的特點及演唱風格
民族唱法需要演唱者具有綜合運用頭腔、口腔、喉咽腔、鼻等部分進行發聲的能力,從而產生共鳴,保證唱出得曲調音色明亮、行腔韻味極濃。民族唱法產生于我國的一些省份,北方的山歌和南方的小調極具典型性,是這種風格的代表。因為我國民族眾多,所以這種唱法形式多樣,他們反映了當地的歷史文化、地域風情、民族性格,是我國乃至世界聲樂藝術寶庫中璀璨的明珠。
美聲唱法由三個部分構成,即:氣息控制、共鳴位置、發聲方法。它們也是夠成了其它一切聲樂藝術的基礎。要保證歌唱的藝術性,歌唱者必須在控制氣息的基礎上,學會對發聲方法以及共鳴位置的運用。使用美聲唱法進行歌唱也是如此。
(一)氣息控制
氣息控制是進行美聲唱法的基礎,又稱為呼吸方法。歌唱者在歌唱實踐過程中,如不能很好的對氣息進行有技巧的控制,歌唱就不能持續下去,等不到使用發聲方法,運用咬字、共鳴等其它的技巧了。所以使用美聲唱法就必須要使歌唱者有飽滿的氣息,并且能對氣息具有良好的控制能力。通常來說,在進行美聲唱法時,要求延長者必須要采用胸腹混合式呼吸方法。這種方法是以胸部肋骨的擴張推動橫膈膜的上升,從而獲得想要的聲樂效果。即洪亮的聲音,并且高亢遼遠,極具穿透性。這種唱法的實質是運用氣息,而非使用嗓子進行演唱。良好的嗓音和聲帶只是演唱者進行演唱的基礎,氣息才是達到滿意效果的關鍵。
(二)混合聲區唱法
一位在聲樂教育界享有盛名的教育家認為,使用混合聲區唱法是美聲唱法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區別與其它唱法的特點。美聲唱法要求歌唱者聲音要流暢、具有一定的審美。此外,對咽等共鳴發生器官的放松有一定的要求,這是為了保證咬字和吐字能達到要求。而混聲區唱法能基本滿足這些要求,使用這種唱法,不僅能保證聲音具有一定的審美性,而且也不會對歌唱者發生器官因負擔較大造成傷害。混合聲區唱法,從聲音來說,就是將真聲和假聲按照音高比例綜合運用。
(三)共鳴
共鳴是美聲唱法的精髓,是最有借鑒價值的部分。美聲唱法咬字和吐字大都是元音。在演唱者發聲時,要將呼進的氣息借助喉嚨對發聲器官給予支持,然后調動各個共鳴腔體,使聲音在身體內的聲道內猛然集聚起來,使聲音具有穿透性。要保證共鳴的效果打開喉嚨是最關鍵的。
(一)將美聲唱法中對吐字、咬字的要求運用其中
美聲唱法要求母音一致,注重聲音的連貫和統一,同時要求吐字要清晰等。而民族唱法雖然在咬字和吐字方面也有具體要求,但通常以單音主調,這樣的咬字方式得不到整體的共鳴。但民族唱法中,字和韻是互為一體,不可分割的,吐字的清晰與否直接影響到韻的表達,所以在運用民族唱法進行演唱時,要將美聲唱法中對吐字、咬字的要求運用其中,使民族唱法更具藝術水平。
(二)將美聲唱法中科學的方法運用其中
美聲唱法被學界公認為是一種有著科學發生方法的聲樂藝術,它重視音區的和諧統一,在使用這種方法演唱過程中,將喉頭放低,調整為飽滿的氣息,與此同時,要努力將呼吸頻率控制到最好,使聲音能達到圓潤且具有彈性的效果,使得音與音之間能實現平滑過渡。再加上采用的是美聲唱法中的混聲唱法,可保證音色、音質、音調質量,從而實現良好的舞臺演唱效果。
民族唱法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與傳統戲曲、曲藝、民歌互相影響,所以其唱法中多采用的是真聲,這樣的唱法使音色單薄,氣息也不夠渾厚,尤其是在高音位會用喊叫的方式進行演唱。所以美聲唱法中的這些優點應該被民族唱法所借鑒。
(三)可將美聲唱法中整體共鳴的特點運用其中
整體共鳴作為聲樂藝術中主要的發聲手段,可以起到在美化的基礎上放大人聲的作用,并且可以保持聲音的連續性,可大大增強聲音的審美性。而運用民族唱法歌唱中,往往會出現聲音不雄渾,穿透性較弱的問題,這是民族唱法的軟肋,而將美聲唱法中的整體共鳴,恰好能彌補這一缺陷,使聲音更具金屬色彩,同時增加聲音的多變性,最終提高聲音的藝術效果。
將美聲唱法中的呼吸方法、發聲技巧、共鳴等方法運用到民族聲樂中,不僅可以創新民族唱法,而且可以美化民族唱法,使其在不同聲區的聲音協調統一,同時在高音區歌者更能做到收放自如,從而保證歌唱的藝術感染力。
[1]周小燕.聲樂基礎[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李晉瑋.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華樂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