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紅霞
(萍鄉學院,江西 萍鄉 337000 )
?
我的家鄉藝人——黃海懷先生
羅紅霞
(萍鄉學院,江西 萍鄉 337000 )
【摘要】黃海懷先生是我國優秀的二胡演奏家。他不僅有嫻熟的演奏技巧,在創作中,演奏技法創新進取,如右手撥弦,左手不揉弦等技巧。他創作的作品推動了我國二胡事業的發展,并作出了杰出的貢獻。1967年,黃海懷先生生前創作并演奏的《賽馬》、《江河水》,奏響海內外,深受聽眾喜愛。在1967年,黃海懷先生不幸因病去世,享年32歲。
【關鍵詞】二胡;賽馬;江河水
黃海懷先生,出生于江西省萍鄉。自小喜歡音樂。1949年,黃海懷先生考入萍鄉市第三中學。在校三年,積極參與學校開展的各項文藝活動。1952年,他初中畢業,考入江西省萍鄉中學,在校期間擔任當地的業余文藝團體的副團長和教習工作,參與文藝活動的排練任務。1952年1月,他參加萍鄉劇院舉行的文藝晚會,這是他第一次登臺表演,當時演奏了劉天華先生的《良宵》,他的演奏受到了觀眾的連聲贊揚。1953年,江西省萍鄉中學舉辦迎新年音樂晚會,他演奏了華彥鈞的《二泉映月》,全場數千名聽眾齊刷刷的掌聲,久久不能停息,演出十分成功。1955年1月,他參加由萍鄉市政府舉辦的新年文藝晚會,1955年7月高中畢業,報考武漢中南音樂專科學校(武漢音樂學院前身),當年,他遠赴武漢趕考,并以高超的演奏手法,優良的成績,被中南音專民樂系錄取,入校后,他師從周華林先生學習二胡演奏。
1958年,黃海懷先生在中南音樂專科學校以優秀的成績畢業,在專業領域中出類拔萃,留校任教。1959年,黃海懷先生生活逐漸穩定時,開始了他的創作之路。他的作品《賽馬》的創作靈感和核心旋律來自蒙古族民歌《紅旗歌》。這是一首流傳于北方、南方的民歌,在民間也廣泛流傳,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小曲。該曲簡短、歡快,朗朗上口。樂曲一開始,就以右手扎實的弓力、奔放的情緒、明快的節奏,呈現出蒙古族人民歡度節日賽馬的激烈場景,展現紅旗飄飄,駿馬飛馳的歡樂氣氛。接著便完整地引用《紅旗歌》四樂句工整的樂段,膾炙人口的旋律,通過對旋律的節奏型、音符的加花變奏,使樂曲層次鮮明,旋律個性奔放。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揚琴伴奏部份的復奏旋律的時,黃海懷先生創造性地運用了大段落的二胡右手撥弦演奏技巧,二胡與揚琴旋律融為一體,使樂曲別開生面,音樂形象生動。這在二胡演奏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技巧創新。
1962年3月,遠赴廣州參加廣州舉辦的首屆“羊城花會”,黃海懷先生代表湖北省參加了此次演出,并演奏了《賽馬》一曲,當時的演奏受到了在座觀眾的一致好評,演出后就轟動了羊城。在享受獲得演出成功的喜悅中,他聽到了一首作品,并被這首作品勾住了魂似的,這首作品是由遼寧代表團旅大歌舞團雙管演奏家谷新善演奏的《江河水》,是首東北民間樂曲,旋律跌宕起伏,悲怨交替,使他的情緒久久不能平靜。演出結束后,他回到武漢,經過反復琢磨、學習,黃海懷先生從哼唱旋律入手,在琴弦上不斷摸索著其旋律,并記錄擬定旋律的弓法和指法。根據二胡本身的演奏特點,運用二胡空弦音的特殊音效,加以右手的噴弓、波弓、切分弓、頓弓、顫弓等多種弓法技巧來表現樂曲,旋律透著如泣如訴、悲憤欲絕、哀怨凄楚的情訴。悲痛、凄婉的音樂,從他的手指琴弦奔泄而出,涌現滔滔江水。在左手的揉弦,他做出了特別的說明:“此曲要求用民間的揉弦演奏方法,才能達到樂曲的情感、聲響效果。有些音符不需要揉弦時,標有“∽”(不揉弦)記號。”這首作品,再次展現出黃海懷先生在二胡演奏藝術上具有才華過人、獨具一格的創造性才能。
在1963年,第一屆“上海之春”二胡演奏比賽,當時給二胡學習者、愛好者一次最好的學習、展示機會。同時也為二胡精英們提供了pk學習的平臺,黃海懷先生帶著他創作的《賽馬》、《江河水》赴上海比賽,首次向全國公開亮相他的作品。面對如此龐大的場面,賽式激烈的競爭對手,對黃海懷先生來說這又是一個第一次。他用自己的精湛的演奏實力,順利地進入了第二輪比賽。唯一遺憾的是,他在決賽演奏中,演奏到《江河水》第三段,C調轉回bB調時,右手用力的顫弓,演奏時不小心竟把弓子捅進了左手的衣服袖口里,當時演奏瞬間中斷。不得已把樂曲演奏完畢,比賽成績仍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最終比賽只獲得三等獎。
在我們中國,眾多的業余愛好者和專業演奏者,都曾演奏過《賽馬》或《江河水》。也可以說,大多數的二胡學習者,開始學習二胡時,都是以《賽馬》這首作品為目標的。現今活躍在舞臺上的二胡演奏家們,都曾演奏過《賽馬》、《江河水》,或以演奏這兩首作品出名的不在少數。在有些二胡專業大賽中,也有嚴格的規定必須演奏這兩首作品。在賽事或音樂會中,也多次作為開幕式、閉幕式必演作品之一。近些年來,我國二胡界出現了不同版本《賽馬》的表演形式。有新民樂的、中西方器樂合奏的、交響樂形式的。聽眾最熟悉的,就有沈利群老師版本的《賽馬》,由閔慧芬老師演奏;《新賽馬》陳耀星父子演奏的版本;《賽馬》宋飛演奏版本;《賽馬》郎朗與他父親搭檔,鋼琴與二胡的演奏版本。隨著二胡藝術創作繁榮的發展,黃海懷先生的創作技巧、創新思路,逐漸被新一代的作曲家所借鑒、拓展。如王國潼的《奔馳在千里草原》、劉明源的《在草原上》、劉長福的《草原新牧民》、陳耀星的《戰馬奔騰》、高韶青的《蒙風》等等作品,延伸了黃海懷先生的創作道路。
在2014年,江西省萍鄉市政府、市委宣傳部聯合中國電影家協會和眾多單位的支持,拍攝完成電影《黃海懷》,并投放全國影院公放,該電影講述黃海懷先生的成長經歷及他短暫的藝術生涯。筆者與黃海懷先生是校友,且是黃海懷二胡藝術第三代傳人。在2015 年3月,參加拍攝江西省萍鄉市委市情片,作為萍鄉文人傳人,青年二胡代表在黃海懷廣場演奏《賽馬》。身為同鄉人,為家鄉有這樣一位優秀的二胡才子感到驕傲、自豪。同時,我也會將黃海懷先生的二胡藝術不斷研習,并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絕響是怎樣煉成的》 李堅雄 黃鐘學報.
[2]《一生長在耳,萬恨重經心》著名二胡演奏家黃海懷先生的藝術生涯、軼聞趣事 李堅雄 黃鐘學報.
作者簡介:羅紅霞(1989—),性別:女,籍貫:江西萍鄉學歷:碩士,職稱:助教 研究方向:二胡表演與演奏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