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琦
(湖北工程學院音樂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
圣?!读鬃笫志毩暻稯P.135研究
李 琦
(湖北工程學院音樂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摘要】法國作曲家圣桑的《六首左手練習曲》OP.135是一部構思精巧、和聲豐富,具有新古典主義風格的作品。文章從結構布局、復調織體、和聲曲式三方面闡述了這部作品的創作特征具有新古典主義的音樂風格,擬為鋼琴教學中左手作品的訓練提供參考。
【關鍵詞】圣桑;左手練習曲
鋼琴家、作曲家們專為左手而作的練習曲主要以發展各種復雜的左手技巧以及音樂表現力為目的,從1820年起至今仍不斷的涌現,如:《車爾尼左手練習曲》OP.718、圣?!读鬃笫志毩暻稯P.135、莫什科夫斯基《十二首左手練習曲》OP.92、巴托克《四首左手練習曲》、戈多夫斯基《d小調練習曲“死神”》等。部分作品是標題性小品,它們主題鮮明、色彩絢麗、音樂形象和內容豐富多樣,包含多種觸鍵技巧。
圣?!读鬃笫志毩暻稯P.135就是典型代表,其寫作手法和音樂風格體現了作曲家在音樂創作方面的新古典主義傾向——復興古典時期以及之前的寫作體裁和音樂風格,在追求嚴謹均衡的同時融入浪漫主義的音樂語匯和法國傳統的民族素材。
六首小品采用巴洛克時期的舞曲體裁寫成,是一套完整的組曲,分別是:1、序曲,中速的快板,3/4拍,G大調。2、賦格,不過分的快板,2/4拍,G-.B-C-G-.E-G。3、無窮動,小快板,3/8拍,EG-D-E-C-E。4、布列,甚快板,2/2拍,g-G-g。5、挽歌,從容的柔板,3/4拍,D-A-F-D。6、基格,急板,3/8拍,G大調。
(一)結構布局
開篇序曲,也是整部作品的引子,曲風清新、旋律流暢、和聲典雅,奠定了這部練習曲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基調。第二首賦格,是嚴格按照巴洛克時期賦格的寫作方式寫成的二聲部復調作品,包含主題、答題、對題,結構穩定,主題旋律酷似巴赫二聲部作品的主題,具有嚴謹、簡約的美,該曲開始并結束于G大調,中間四次轉調,自然平穩。第三首無窮動,是指從頭到尾以非??焖俚墓澴嘌葑嗟钠鳂非?,這首作品始終以十六分音符連貫的演奏,開頭處仿佛急流的下行二度和三度,毫無停頓休息,手位不斷的變化,音樂形象積極、輕巧、靈動。第四首布列,舞曲體裁,源于法國,巴赫在英國組曲和法國組曲中都有運用,屬于復調作品的體裁之一,常以小調寫成,弱起開頭,曲風活潑熱烈。第五首,挽歌,是一首精致細膩的幻想曲,富有畫面感。和聲色彩變幻多端,旋律氣息悠長,帶有明顯的浪漫主義風格。第六首,基格舞曲,巴洛克時期組曲的終曲,一般是快速的三拍子。該曲旋律簡約明朗,采用簡潔的二聲部復調手法寫成,節奏強烈,透著勃勃生機,為整部練習曲劃上了一個優雅的句號。
從宏觀上來看,從序曲開頭到終曲結束,這部練習曲構思完整,結構嚴謹,其中五首均采用巴洛克時期的體裁寫成,圣桑嚴格遵循各體裁的寫作方式和功能作用,并融入了法國式的浪漫,以一首浪漫的挽歌作為點綴,在結構布局上顯示出具有邏輯的框架性,充分體現了其創作中的新古典主義傾向——古典的形式結構與浪漫主義元素相結合的理念。
(二)復調織體
賦格、布列、基格這三首小品運用巴洛克時期體裁寫成,形式純樸,展現圣桑精煉的技巧。
第二首賦格,是根據一個主題創作而成的單主題二聲部賦格,1-5小節。答題在5-9小節上方聲部出現,在D大調對主題進行模仿,對題為5-9小節下方聲部,是主題中3-5小節八分音符斷奏旋律的變化發展,運用模進的手法進行擴展。主題旋律簡潔明快,弱起從屬到主的進行,八分音符輕快的斷奏,這一創作手法在巴赫的作品中也有體現。
第四首,布列舞曲,采用雙旋律復調織體寫成,旋律動聽優雅,斷奏與連奏相結合,休止符的運用使節奏富有特色,塑造出古代舞曲的音樂形象,圣桑在此將法國民族音樂元素糅合其中。
終曲,基格,二聲部復調。主題旋律由兩個節奏動機構成:一是迂回上行分解G大調主和弦——穩定干凈的斷奏,二是四個十六分音符加一個八分音符的連奏——短小的樂句,具有明顯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特征。
(三)和聲曲式
整部組曲序曲和終曲(基格)都是G大調,首尾呼應。其它四首作品采用原調-轉調-原調,調性明確,旋律線條織體清晰,曲式結構工整平衡,從整體布局上遵循古典主義原則。
序曲,簡單的ABABA結構,其主題動機是一個上行三十二分音符的快速琶音加八分音符輕巧跳躍的雙音,該動機短小精悍,平穩克制。和聲多運用重屬、副屬和弦作短暫的離調,頗具古典韻味的主題動機在具有浪漫風格的和聲進行中不斷變化發展,是兩種風格的巧妙融合。
挽歌,這是一首具有鮮明浪漫主義特征的幻想曲,氣息悠長,是并置型中段加變化再現的三段式,A段開頭以和弦、琶音為織體,圣桑通過頻繁地離調的手法營造出夢幻意境,和弦織體從密集到開放的排列仿佛豎琴輕輕撥動,純凈透明略帶憂傷的情緒油然而生。B段是一個并置型的中段,主旋律在八度音程上奏出,三十二分音符的快速琶音作為填充。銜接中段與再現的是一個長達十三小節的連接段,以連續上行、下行的五六度雙音構成了三個波浪形的樂句,仿佛遠方教堂傳來的鐘聲。
《六首左手練習曲》OP.135是圣桑眾多鋼琴作品中的一朵清新獨特的花。身為作曲家和鋼琴家的圣桑意識到發展左手技術以及表現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運用巴洛克時期的舞曲體裁融合浪漫主義的音樂素材串聯成六首精致的小品,體現了其創作主導思想中的新古典主義思潮。這些小品的風格時而清新素雅;時而生機勃勃;時而幽默詼諧;時而浪漫精致,每首作品都包含具有一定難度的技巧,從中能看到圣桑匠心獨運的縝密構思,值得廣大音樂教育者研究學習并運用于教學之中。
參考文獻
[1]紀露.《“新古典主義”的音樂內涵》[J].北京:《人民音樂》,2011.10.
[2]文/Sheila clagg-cathey、譯/崔巖、校譯/朱雅芬.《左手鋼琴音樂的教學[J].北京:《鋼琴藝術》,2006.2.
[3]周薇.《西方鋼琴藝術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2.
作者簡介:李琦(1982—),女,漢族,籍貫湖北省武漢市,講師、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