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源
(貴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0)
侗族大歌中的建構性
高 源
(貴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0)
侗族音樂傳承的這種形式與方法是當下學校音樂教育所急需的,為當下社會民族民間音樂傳承帶來新的氣息。侗族音樂依然能在唱侗歌的地區原汁原味的傳承下來,侗寨地區的族人也依然熱情不減的主動去學習自己本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打破傳統的學校民間音樂教育的知識觀、學習觀,這是值得讓每一個從事音樂教育事業的人去關注。基于在建構主義理論的學習以及南侗民間音樂教育的觀察與研究的基礎之上,力求以建構主義理論去窺探南侗民間音樂教育的內部奧秘。
侗族大歌;建構性;民間音樂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有49個民族居住在這里,世居少數民族有17個。這片多民族的沃土蘊藏著豐富的民族民間音樂,其中“侗族大歌”是貴州眾多優秀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代表,并于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的流傳主要集中在侗族南部地區,主要流行于侗語南部方言第二土語區的貴州黎平、從江、榕江和廣西三江4縣,其中心區域在黎平縣南部及與之接壤的從江縣北部,含今黎平縣永從三龍、巖洞、口江、雙江、肇興、水口、龍額,從江縣小黃、往洞、谷坪、高增、貫洞、洛香等鄉鎮。聰慧的侗族人民利用他們獨特的具有音響美的語言、得天獨厚的自然風景,將二者完美的結合在一起,經過不斷的加工提煉,深化延續,創造了極具欣賞性和實用性的優美音樂,侗族人民用音樂來傳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情緒變化,以歌傳情;用音樂去教化本民族的民風,以歌育人。這種優秀的音樂文化得以不斷的傳承至今,并且在傳播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社會作用,這當然有賴于侗族民間獨特的音樂傳承形式--歌師為主導,歌班為承載的民間“音樂教育”。在侗家,孩子一般從5歲左右就跟隨歌師學習侗歌,他們的教學地點也就是在歌師家中,每個歌班的人數不固定少則5-6人,多則10余人,唱侗歌的人也涵蓋老中青三代。歌師根據學生的年齡情況受教程度來制定不同的教唱內容。比如,孩童時期在6歲左右就教唱旋律簡單,內容淺顯而又朗朗上口的兒歌;青春期的時候就教唱一些聲部復雜,旋律多變,內容含義深層的歌曲;成年時的歌曲就是由歌師領頭與大家一齊合唱,內容豐富多變,歌曲即興性更強。侗歌在村寨里的教學是因材施教,在教學的過程中也不需要板書,只是歌師與受教者的交流溝通,氛圍輕松愉快,學習成果也非常明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也是根據長期的潛移默化的熏陶,加上歌師孜孜不倦的教授,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學習的。侗族大歌就是以這種形式周而復始的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侗族人民從小就熏陶在歌的海洋中,歌曲的意蘊一直浸潤著他們每一個唱侗歌的人的心理。這種口口相傳的傳授方式,傳承的不僅僅是侗族大歌的歌曲本身,更深一層的意義是在對本民族文化的再擴展再建構,這種活態的文化創造將歌師與歌班的每一個孩子都凝聚在文化知識的構建理解之中。情境式教學,知識的獲得是根據學生的社會文化背景中的知識與社會實踐的結合視作知識習得的來源,并且學生在學習之初就有其一定的學習目標,在其學習的過程中提出問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歌師的范唱來進行觀察、模仿進行主動學習。這種主動學習是學生結合侗鄉的切實生活、具體的社會環境和不可改變的文化環境。歌師做為本民族文化的權威,答疑解惑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在歌班的學習中,學生興致盎然的去主動接受侗歌的學習并樂在其中,教學中歌師并不是以一種無可置否的模版來教學,循循善誘的啟發式教學來解決問題并幫助孩子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協作式教學,在歌曲的學習中,歌師示范,學生模仿,完成了學生對學習資料的收集與驗證的過程,學習過程中與侗鄉的實際生活向聯系,能具化學習內容幫助孩子理解歌曲,理解侗鄉的文化內涵;在學習歌曲中也將真實的節慶演出結合在一起,這也加深了學習的實用性與表現性;在演唱中,歌師是領唱,學生是基礎聲部,師生之間的合作也加深了對歌曲的理解與吸收。會話式教學,歌師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講的是本民族的語言,這就加深了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還有對表達內容的理解,歌師以一個專家的身份出現在學生面前,對學生進行示范、指引和支撐學生的學習。慢慢的學生就實現了由一個初學者轉變為一個唱侗歌了解侗歌的專家,在這一過程中也實現了以歌師為中心向學生為中心的轉變,完成了教學組織形式向學習組織形式的轉變。意義建構式教學,學生是整個學習過程中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每個人對于知識建構都不可能是一樣的。在侗歌教學的過程中即便是歌師教給每個學生的演唱曲目是一致的,但是最后每個人對于知識內容的接受、理解和轉變成為個人的知識都是有其個性在其中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也加深了對本民族文化的學習,自己是本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形成一個文化共同體,也將本民族文化屬性深深印烙在自己的內心。看出在一個具體的生動的情境里,一個音樂學習的良好情境中,生生、師生之間的協作互動,將音樂作為生活社會的交流手段在生活的各個角落都呈現出來,幫助每一個人在成長中建構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民族自尊,這是建構主義追求的最終結果。
建構主義理論中知識的獲得不僅僅是簡單的由教師的傳授,而是在既有的知識能力的基礎之上通過一定的情境,由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運用一定的學習資料輔助工具,彼此之間的協作交流,從而經過學生自己的內化吸收來建構自己的新知識。建構主義的發展演變也已經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20世紀20年代就首先由瑞士的心理學家讓·皮亞杰提出,之后前蘇聯的維果茨基、美國的杜威、布魯納等人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如今的建構主義理論愈加豐滿,各國的研究者們也都做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中所運用的理論主要從維果茨基心里發展理論與社會建構主義層面去做分析。建構主義不僅對世界上的教育有深遠的影響,而且對音樂教育也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思潮。在歌師對一個固定的歌班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歌師運用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目的與建構主義環境中所強調的“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有著一脈相承的內核的。學生本身的內心抽象活動的感知與歌師具體的教學內容的不斷交流與合作就形成了本身的一種實踐活動。這樣的一個循環往復,漸漸的學生就能獲得越來越多的歌曲和知識。
高源(1991—),男,漢族,山東滕州人,貴州師范大學2014級藝術學理論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