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佩俠
(晉中學院音樂學院,山西 晉中 030600)
民族聲樂唱法的傳承發展試論
楊佩俠
(晉中學院音樂學院,山西 晉中 030600)
總的來說,為了進一步提升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水平,既要傳承優秀、經典的藝術傳統,又要積極學習西方聲樂文化理論,吸納美聲唱法的技術、技巧。因為只有這樣,我國民族聲樂才能更系統、全面,才可能達到更高的藝術境界。鑒于此,本文將對我國民族聲樂唱法的傳承發展進行探討。
民族聲樂唱法;傳承;發展
如今,中西方聲樂交流越來越頻繁,民族聲樂借鑒美聲唱法的現象也更普遍。同時,經過合理借鑒學習,我國民族聲樂發展成績喜人,民族歌唱家受眾關注度和喜愛度都逐漸提升,其中宋祖英、吳碧霞、殷秀梅和閻維文等歌唱家家喻戶曉。這些優秀歌唱家的演唱方法不僅有獨特的民族特色,也包含美聲唱法因素,這在一定程度上擴展了演唱音域,同時也使音色更加豐富,對我國民族唱法傳承發展有一定推動作用。
(一)咬字和吐字方法
美聲唱法發音獨特,咬字極為講究,美聲演唱主要集中在舌頭前的三分之二。這種咬字方法是由美聲唱法決定的,美聲唱法強調母音,余下則都是輔音。從我國的語言特點來看,我國語言主要元素有字頭、字腹以及字尾,并由這些主要元素構成單字,以字成詞、造句等[1]。這明顯有別于其他國家語言。所以,運用美聲唱法來演繹中國歌曲時,既要確保咬字清晰,又要保證聲音通暢是非常困難的。所以,為了確保演唱效果,演唱者應當適當降低喉頭的位置。在練聲訓練過程中,要著重練習意大利語的元音字母的發音,盡可能用最接近的距離來咬字,以提升聲音通暢度,有效找到發聲的共鳴。長此以往,演唱者就能夠通過反復練習掌握發聲方法和吐字技巧,從而可以更輕松、更準確地咬字、吐字。同時,作品風格與特點不同,吐字方法也不盡相同,其中,最常使用的有切分吐、遲吐、緩吐、慢吐、快吐等。在演唱過程中,綜合使用并靈活轉換這些方法既有利于保留民族聲樂唱法的精髓,也能夠有效彰顯民族聲樂歌曲具有的獨特韻味。
(二)共鳴方法
美聲唱法經常會用到聲音高位置與混合共鳴。同時,共鳴腔有上共鳴腔和下共鳴腔之分。其中,頭腔、鼻咽腔、鼻腔、咽腔和口腔是構成上共鳴腔的重要部分,而下共鳴腔只有一種,即胸腔[2]。所以,為了輕松轉換共鳴的方式,可以加強對半打哈欠與深呼吸的練習。這樣合理運用混合共鳴一方面能夠提升聲音的豐滿度,同時對統一聲區問題也有較好幫助。在運用混合共鳴演唱我國民族聲樂歌曲的時候,要將腔體充分打開,確保共鳴通道穩定、持久,積極調動多種共鳴方式,減少壓、卡、白、擠等聲音,從而有效提高聲音圓潤度。同時,在演唱的過程中,有必要以音高情況為依據,適時對音色和腔體進行調節。由于以聲傳情是我國民族聲樂唱法比較注重的一個原則,所以,為了實現民族聲樂唱法和美聲唱法的有機結合,在使用多種共鳴腔體的同時,也要靈活運用多種聲音技巧,如滑音、倚音和顫音等。
(三)氣息應用
美聲唱法尤為注重呼吸方法,其中,胸腹式呼吸法的使用頻率最高,同時也被認為是最具有科學性的。在運用該方法進行發聲練習時,要將喉嚨充分打開,盡可能長久地吸氣,以便橫膈膜能夠下降,兩肋可以擴張,與此同時要有節奏地收縮腹肌,使腹腔受到壓迫,從而使對抗的力量大大增加,形成演唱的持續動力[3]。在熟練掌握胸腹式呼吸法以后,演唱者還需要學習連音唱法,以便在演唱較長的連句時可以不換氣,確保氣息連貫、持續、均勻而又十分平緩,使聲音更加連貫。同時,練習胸腹式呼吸法有助于演唱者學習花腔技術。此種技術的運用能夠較好地演繹具有一定創新性的民族聲樂歌曲??傊?,在演唱民族聲樂歌曲時,連貫的氣息支持是必要的,但也不能盲目使用,而需要根據歌曲的風格、語言和情感等適時進行調整。
戲曲對演唱與發聲技巧的要求比較高,而且非常注重生理運動的規律,這樣不僅可以充分激發演唱者的演唱潛力,使其演唱的藝術生命力更加持久,同時也有利于增強藝術的表現力和魅力[4]。因此,在傳承發展我國民族聲樂唱法的過程中,合理吸收、借鑒戲曲聲樂,對深層次挖掘演唱者潛力,進一步完善民族聲樂藝術有一定幫助。事實上,我國有不少民族歌唱家都學習了戲曲聲樂,并借此更好地傳承發展了民族聲樂文化。例如,歌劇表演藝術家郭蘭英因為年幼時有過山西中路梆子的學習經歷,后來學習新歌劇的時候也有機融合了戲曲藝術,因此,她的演唱唱腔十分優美。近幾年,我國民族歌唱家越來越重視戲曲聲樂理論與技巧,同時也加強了對戲曲藝術的學習,這對傳承發展我國民族聲樂藝術有一定積極意義。
(一)民通唱法
在過去,通俗唱法與民族唱法都是分割開來的,二者基本沒有融合在一起。但李谷一老師大膽創新,通過“鄉戀”實現了通俗唱法與民族唱法的交融,同時也賦予了民族唱法更豐富的內涵,使之也具有了諸多流行元素的特征。在這之后,“幸福萬年長”和“幸福山歌”等歌曲也通過融入民通唱法有效提升了民族聲樂歌曲的藝術美與傳唱度。可見,融入民通唱法既有利于為民族唱法注入更多新鮮的元素和思想,同時也有利于促進民族聲樂藝術可持續發展。
(二)民美唱法
從20世紀以來,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就開始吸收美聲唱法當中的先進理論與技巧,并實現了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融合。因此,傳統民族唱法進一步創新,優秀的民族歌唱家也越來越多。例如,“瑪依拉變奏曲”、“斷橋遺夢”等歌曲既有民美唱法的特點,也很好地融合了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加之其演唱者擁有與眾不同的嗓音,在合理運用多種演唱技術的基礎上,就能更好地演繹這些歌曲。這樣一來,受眾更加喜愛民族聲樂歌曲,也有利于這些優秀的民族聲樂作品繼續傳承下去。
無論是借鑒美聲唱法技巧,還是學習戲曲聲樂理論,都是傳承發展民族聲樂唱法的一種方式,能夠促進民族聲樂藝術發展。但是在學習借鑒的過程中,一定要保證充分體現民族聲樂作品的特質和精髓。只有這樣,民族聲樂唱法才能不斷完善,才可以真正得到繼承和發揚。
[1]王鵬.我國傳統民族聲樂的傳承與發展[J].大舞臺,2013(2):48-49.
[2]劉洋真理.論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傳承與發展[J].大眾文藝,2014(7):146.
[3]胡俊賢.淺談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傳承與發展[J].戲劇之家,2014(16):97.
[4]高娃.關于民族聲樂的傳承與發展的幾點思考[J].大眾文藝,2015(0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