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愛華
(凱里學院音樂學院,貴州 凱里 556000)
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多元化發展
胡愛華
(凱里學院音樂學院,貴州 凱里 556000)
時代的發展使教學開始多元化發展,民族聲樂多元化也是我國如今音樂教學發展的趨勢。在此大背景下,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和滿足民族聲樂藝術審美理念的教學需求,高校必須對聲樂教學模式和內容等全面的進行改革和創新。本文通過分析我國目前的高校民族聲樂教育現狀,結合相關的基礎理論,對我國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一些可借鑒的方法。希望本文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高校;民族聲樂;教學;多元化發展
中國民族聲樂是傳統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天然獨特的藝術美感形式?;诿褡逄厣嘣诤细鞣N聲樂的精髓,如戲曲、歌曲和說唱等,從而推動高校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研究其多元化發展是目前我國高校音樂教育改革的必然需求,既要尊重各民族的聲樂文化,又要打造多元的教育環境,最終使民族聲樂的教育進入全新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高考普及率的提升,民族聲樂專業逐步進入專業性的學校,也步入了聲樂教育的系統化和正式化階段。市場發展對聲樂人才的需求是剛性的,因此愛好和就業的雙重引導下,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聲樂專業。但是發展的迅速帶來了一定問題,高考擴招導致曾經的舊式教育模式不能滿足如今的學生教育現狀。高校雖然有民族聲樂的相關基礎理論課程和表演等教學內容,但是沒有系統完善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受到的教育有限。如今的教師團隊出現了人多但是尖端教育人才困乏的現象,尤其是專業性傳統藝術形式的民族聲樂教師。
(一) 保護和傳承民族聲樂中的藝術文化
面對以上提出的聲樂教學現狀可知,必須深化營造中華民族聲樂的文化氛圍,教育學者必須深刻認識民族聲樂教育改革實施多元化教育的重要意義。我國民族聲樂之所以生生不息的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民族文化,所以高度重視民族文化的培養和傳承,用切實可行的方法讓民族文化潛移默化中根植于學生的聲樂學習中,樹立健康向上的民族聲樂審美觀。
(二)加強民族聲樂基礎理論建設
理論基礎建設是任何高校在做教育時必做的最基礎的工作,民族聲樂的教育更是如此,而民族聲樂理論基礎的學習的基礎又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學習,層層遞進。民族聲樂建立的基礎是中華傳統美學和哲學,在對學生的聲樂教育過程中要緊握我國文化的藝術特點和風格特征,形成全面的理論體系框架,從而為高校民族聲樂教學建設鋪設道路。
高校民族聲樂多元化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形成相應的多元化教學模式,這就要求對民族音樂文化進行深入的理解和探索,轉變學生對民族聲樂的態度和觀念,將多元化教學理念滲透到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所有階段,在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塑造學生的多元文化價值觀念,只有這樣才能培育出優秀的民族聲樂人才。
(一)優化民族聲樂課程
我國高校民族聲樂教學需要學習和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精神,扎實打好聲樂基本技能。高校多元化教學改革實踐中,需要有效調整聲樂教學中的技能和整體之間的關系,保留傳統課堂教學方式的精華部分和可借鑒部分,使學生充分扎實好基功,如基礎技能和基礎知識。學校再結合現代化的教學方式,注重多元化的藝術表現形式,不斷深化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高學習效率。
1.合理調整民族聲樂教學的課程設置
民族聲樂教師是整個教學框架中的主體部分,所謂的名師出高徒就告訴我們了老師在這個多元化教學中起著最為關鍵性的作用。所以,加強對聲樂老師的專業素質和技能的教育培訓,在整個聲樂教學改革中顯得尤為重要。聲樂老師也要提高認識,自覺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提高教學效率。要把握世界民族聲樂的發展趨勢,遵循民族聲樂的本質特征,開設專項的民族聲樂課,深化對東方民族聲樂的探索和分析。同時高校也要在保證基礎教學效果的基礎上,適當增加民族音樂的比重,讓學生盡可能多的接觸不同形態的民族聲樂。
2.改革民族聲樂教學內容和教材
只有在中西合璧的時候才能更好的發揮其強大的生命力和魅力。從目前我國高校聲樂教學現狀來看,有些高校只將曲譜作為教學的參考材料,沒有重視到音像和音響材料所發揮的教學效果,沒有了影音圖像這些直觀的教材作輔助,勢必會影響多元化教學效果。因此,高校應豐富教學內容,不僅有曲譜也要有相關的影音資料,讓學生選擇更豐富更直觀的資料進行學習。這樣才能更全面地學習掌握聲樂知識,深刻分析演唱技巧和作品的風格特色,提升自身的審美觀。
(二)重視原生態民歌
在實際改革聲樂教學發展過程中,適度擴大招收原生態民歌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處的生活環境不同,從小耳濡目染的受到當地民族聲樂的熏陶,具有天然的當地民族聲樂基礎,學校有針對性的對這些特質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的天然優勢發揮出來,使得民族聲樂文化得以最大化的發揚。因此老師在民族聲樂多元化教學中要發揮他們的主導作用,能深有體會的帶動學生了解民族地域特有的文化,將民族聲樂真正的韻味傳達給學生。
(三)建立全面完善的音樂學知識結構
音樂不僅需要先天條件優勢,也在于后天的整個系統完善的培養過程,需要特有的聲樂技巧。所以,在整個多元化教學中,既要加強學生熟練掌握聲樂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又要完善音樂學基礎知識結構。學生深入到真正的民族民風生活中,去體驗感受民族聲樂的發祥地的強大魅力,在美好的氛圍中受到啟迪和熏陶,讓學生真正升華到情感認知,從而建立一套促進學生綜合健康發展的知識結構體系。
聲樂的多元化教學是當今我國民族聲樂發展趨勢的一個重要涵蓋點,這也需要一個長期不斷深化的過程。其對民族聲樂專業學生未來的職業和人生發展都將產生重要影響,也是提高我國民族聲樂教學質量水平的著重點。高校必須轉變教學理念,結合時代的發展創新教學方法,為國家培養出優秀完善的民族聲樂綜合素質人才,從而為我國民族聲樂多元化教育發展事業做出應有貢獻。
[1]楊艷.多元化視角下民族聲樂教學發展窺探[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12(05).
[2]張智斌.生態唱法與聲樂教學之思考[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6(02).
本論文受2014年度凱里學院校級重點學科“音樂與舞蹈學”(項目編號:KZD2014010)資助。
胡愛華(1960—),男,副教授,凱里學院音樂學院,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