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軍(南華工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民族藝術學的方法論研究
——淺談民族音樂學方法論研究
蔡文軍
(南華工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摘要】音樂是一個聲音系統,同時也是人類交流系統,演奏者和聽眾在音樂行為中達到交流的目的。那么什么是民族音樂學?民族音樂學是研究所有音樂的一種方法,并不僅限于哪個國家,也不僅限于口傳心授的傳統。民族音樂學是音樂學的一個分支,以前主要是美國、加拿大和歐洲大學的學術領域。
【關鍵詞】民族音樂;音樂文化; 音樂研究
1980年,中國的音樂學學者在南京舉行會議,討論民族音樂學,從此,民族音樂學正式進入中國。民族音樂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在中國的發展可以用三種文化狀態來描述,那就是“音樂在文化中”,表現為民間音樂研究;“音樂作為文化”,表現為民族音樂理論研究;“音樂是文化”,表現為民族音樂學研究。本文就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方法展開論述。
民族音樂學是中國音樂新興的一門音樂學術專業,它是音樂學與民族學相結合,同時吸收各部族的非洲歐洲音樂、歐洲民俗音樂、東方高等文化音樂,將世界各國的民族音樂相融合而產生的一門邊緣學科。以世界各民族的民間音樂為研究對象,將傳統音樂與各地的民族音樂同時展現在世人面前,對與音樂愛好者無疑是一份福音,有著深遠的影響。同時里面還有社會學、民族學、語言學的影子。民族音樂學在中國近幾十年發展無疑是十分迅猛的,它主要以研究“文化中的音樂”為標志,多年來許多的專家學者都以“民族音樂的發展”“民族音樂的走向”為討論的主要意向,這無疑是推動民族音樂迅猛發展的主要原因,隨著外界音樂元素的介入,讓整個民族音樂學更加完善完整。
就當今來說,民族音樂有哪些專業的研究方法,暫時還形成專業的體系定論。一般著作從大方向上都把其方法分成兩大塊:田野工作法或叫實地調查法;案頭工作法或叫描述與解釋。本文目的旨在探討民族音樂學研究方法,選擇對民族音樂學有著明顯作用或具有啟發意義的某些主要方法分點列出,供閱者勘正。
(一)歷時與共時研究法
在民族音樂的發展現狀中,主要存在歷時性與共時性兩個方面。對于歷時性而言,如今的民族音樂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年代,在近幾十年的發展演變,也被中國各大城市與鄉村演變成為一種新潮,它與舞蹈相結合,形成新的民族廣場舞,從而極大得豐富了現代青老年的精神思想,對現代人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而在專業的音樂殿堂的它被世界各地的音樂學者與專家不斷地完善,演奏成為令人愉悅的樂曲,極大地刺激現在的精神文明,讓現代的民族音樂達到一個相對的歷史高度。對于共時性來說,隨著民族音樂的發展演變,并被現在的年輕歌手不斷地改進,如今也發展出新方向的歌曲“流行音樂”,它被當代無數中國青年所認同、模仿和熱愛。豐富了現在青少年的精神思想,改變了他們的學習生活,對他們減輕學習壓力有著不小的推動作用。
在民族音樂研究中歷時與共時指的是音樂事象的時間觀念。歷時觀念可以牽引音樂研究者去注重音樂發展的過程,把音樂的發展作為一種主流的形式。它“普遍地成為民族音樂在以往的歷史中存在的問題、問題生成的原因,還有這種問題的傳播性”。而“共時觀念主要引導研究者去注重音樂事象橫向的共時構成關系,視音樂為生命中的精神,引導音樂研究者對民主音樂創新無疑是他們動力的源泉,成為他們對民族音樂研究上前進的馬車,從而促使民族音樂的發展達到如今的高度,為當今社會男女老少所喜愛,它們的今天無非也只是其歷史發展長河中的一瞬間”。
(二)比較研究方法
民族音樂學取代比較音樂學后,比較研究作為一種方法在對象、范圍和目的上有了更開放與多樣的拓展。在民族音樂學中,比較法毫無疑問占據著最重要的篇幅。比較的方法有兩種:歷史比較法,即歷史的聯系比較;一般比較法,也叫類型的聯系比較。這類比較本身基本特點是“通過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某些歷史音樂文本、曲本和實物相似或相異的縱向比較陳述,逐步構擬出這些音樂文本、曲本和實物的歷史形貌、聯系和變遷過程,進而演繹出與這些歷史音樂事實相通的某些演進規律”。這種方法又有兩種不同的類型,第一種類型是試圖從共時存在的人類各種音樂文化中抽理出音樂變遷的年代順序。以杜亞雄《裕固族西部民歌與有關民歌之比較研究》為例,首先根據歷史文獻和語音學材料說出和裕固族血緣最近的民族是維吾爾族,其次是突厥語族諸民族,再次是阿爾泰語系其它語族諸民族。
(三)“局內人”與“局外人”的觀察方法
民族音樂學早期學者所做的工作主要焦點放在他們所研究的音樂結構的分析上,隨著內特爾稱之為美國學派的逐步形成,在強調音樂結構這一重點之外加入了一個新的重點,強調音樂與文化的聯系。“文化”是用來加強一個人的精神信念,特別是民族音樂文化,它是世界各國民族數千年的傳統文化,與各國的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成為他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伴隨著他們的成長,直到死去。一個不懂傳統文化的局外人只會把它當作一種打發時間的消遣,而真正的局內人會融入其中對它癡迷而無法自拔,伴隨著他們的一生。
對于民族音樂的研究者而言,他們一生都致力于民族音樂的發展研究,通過他們這些局內人的不斷努力完善,如今的民族音樂已經被他們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通過他們的推動,無論是如今的
局內人還是局外人都深深為民族音樂所陶醉,在廣場、酒吧、各大營業店里面,都有民族音樂的影子,它就像一縷幽魂一樣伴隨這我們,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反映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的精神文化上的進步、生活品質的進步,我們已經離不開它。
音樂是特殊的系統符號和社會行為的類別。音樂的范圍是非常廣泛的,不同的社會成員把不同的音樂類別劃分成特殊的符號系統及不同的社會行為類別,音樂是一種天生的、物種特殊的認知系列和感覺上的潛能,這種潛能是人類為了用來交流而與生俱來的。音樂是一種有意圖的人類行為產品,是可以進行觀察的,音樂又是思維的基本模式,用這種模式可以構建起任何人類的行為。音樂作為一種符號能夠幫助制造和反映社會和文化的形態。人們可以把對音樂符號的體驗關聯到社會行為和智能形式的其他形式之中,音樂的符號能夠被傳遞成另外的符號,另外符號也能被傳遞成音樂符號,這種傳遞不受任何社會習俗的制約。布萊金認為:音樂是一種人類的普遍現象,音樂分析可以揭示和解釋這一現象,在這一點上,音樂分析具有普遍性。
民族音樂學中的任何研究都可以歸納為三個主要階段:1)在田野中收集材料;2)記譜和分析;3)把已獲得的結果運用到相關的問題中去。
民族音樂學所關注的五大領域:對全球音樂的重視、強調田野工作、記譜與分析、在文化中研究音樂、關注音樂的進程,這五種領域是構建民族音樂學學科的方法和理論的核心。民族音樂學研究中的三個層次:音樂作為聲音、音樂作為文化和音樂作為思維的整體構架。
音樂被視為一種有高度傳承能力的行為綜合體。一旦音樂被貼上“藝術”的標簽,它被看作美學的范疇,被歸為“創造”的人類行為門類中,表達人類思想是其最高目標。音樂作為一種“藝術”的確存在于文明社會之中,音樂在非文化社會中的地位涵蓋著一種認識,即音樂是由少數人創造的,是為了那些社會上層人士欣賞的。相反,音樂作為其特點之一存在于社會各種生活的場合,音樂的表演渠道當中包含了目前的大多數人。在許多社群中,所有有趣味的人都制作音樂;而在另一些社會中,音樂的創造者則限于社會的最底層。
音樂是被判定的,一組樂曲的存在或在流傳中被丟棄是以判定為基礎的,在音樂與儀式之間有緊密的聯系,就像在音樂與娛樂之間的關系一樣,它可能是一個合乎情理的內在機制,就像愛思基摩人的音樂,從一個社會到另一個社會,音樂承擔著不同的功能,把音樂看成是少數人的特權,或者是一個可萃取的整體,或是一種審美活動,這樣的認識都應作為種族中心主義觀念,音樂如同語言一樣,是在文化中司空見慣的。
音樂是文化的反映,與此同時音樂又可以在不同的群體之間相互借鑒。
眾所周知,音樂本身具有兩方面的特征,一方面音樂作為藝術,它具有形式上的結構特征,另一方面作為文化,又有獨特的社會文化含義,特別是民族民間音樂,其自身的結構特征往往比較簡單,但其應用常常與傳統習俗儀式相關,其文化特點非常突出,民族音樂學研究上的問題與發展都是和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的應用密切相關,民族音樂學之友在人類學的框架內進行,才會有較大的貢獻。
梅里亞姆認為研究音樂首先應該研究音樂的概念系統,所謂概念系統即人們用什么概念系統來構造音樂的知識體系,人們是怎樣用語言來解釋音樂。在對不同的音樂文化進行研究時,常常會遇到詞匯的翻譯問題,怎樣用中文來表述其他文化的音樂觀念,或者怎樣用西方語言來表達中國的音樂概念,這些常常是學術交流中所遇到的問題。
民族音樂作為傳統文化被遺留下來,我們作為后輩子孫應該努力地把它發揚傳承下去,讓其在歷史的長河上經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