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爽(蘇州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民族音樂元素與鋼琴音樂創作的藝術融合
張靜爽
(蘇州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摘要】鋼琴作為西洋樂器主要代表之一,傳入我國已有百余年。經一代代國內鋼琴家的不懈努力,鋼琴在我國音樂中占有一席之地。爾后與民樂的融合,使之繼續在我國發展與深化。隨著國內大量鋼琴音樂作品的流轉與創作,鋼琴藝術逐漸得到國人欣賞和學習,在此進程中,中國鋼琴音樂也逐漸有了屬于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和技法,翻開了中國鋼琴曲新的一頁。本文以民族音樂元素與鋼琴音樂創作相互碰撞的藝術火花為研究對象,就鋼琴音樂作品創作技法特征和風格特征展開探討,并嘗試分析了民族音樂元素與鋼琴音樂創作的融合應用,以供參考。
【關鍵詞】鋼琴;音樂創作;民族音樂
前言
學習鋼琴可以提升耳、目、四肢的動作協調能力,培養創新思維和較高的音樂素養。但鋼琴與我國“土生土長”的二胡、古箏等樂器不一樣,相關鋼琴音樂的學習是在改革開放后才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由于其與眾不同,無論是創作風格還是技法,都有其獨特特征,故而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和學習。可以說,中國豐富的民族元素和悠久的音樂文化為鋼琴音樂作品的創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鋼琴藝術的發展。
(一)音色
在中國傳統音樂中,音色至關重要,其具有極強表現力。我國鋼琴音樂作品中的特殊音色,大部分是模仿民族樂器的音色,如二胡的音色比較細膩,笛子的音色比較清脆明亮,洞簫的音色比較渾厚。不同樂器的音色具有不同的韻味,由不同演奏技法產生,不同的技法造就了不同的音樂語境。鋼琴依據其自身特性,采用合適的觸鍵力度,充分發揮音區、奏法等方面的優勢,模擬出了既定的效果。如《廟會》中的“笙舞”,需要四度平行有笙吹奏,笙的音色具有很強的音頭,而用鋼琴演奏時便要注意這個特點,觸鍵速度要快,同時用延續音加以共鳴。
(二)旋律
我國鋼琴音樂在創作上的改編既繼承了傳統音樂中突出的旋律線條特點,又發揮出了鋼琴在和聲、織體、復調等方面的表現性能,使得旋律線條更加豐富,在節奏和旋法上都具有鮮明的民族音樂韻味,而大部分中國鋼琴改編作品也都運用了傳統音樂的主題旋律。具體地說,有五聲調式旋律,如《牧童短笛》采用C宮系統G徵調式,兩條旋律共同發展,聽起來極為悅耳。有少數民族音樂旋律,如《第一新疆舞曲》就是作者看了《馬車夫之歌》的舞蹈后有感而作,通過新疆少數民族的特色音調,描繪出了新疆人們載歌載舞的幸福生活。
(三)節奏
節奏源于生活,是最有活力的音樂因素,決定著音樂作品的性格,給人最直觀的印象。節奏能把音樂中的多個材料有序組織起來,不同民族音樂具有不同的特點,都是通過獨特的節奏來表現的,如黑人音樂的突出特點就是爵士音樂,爵士音樂是通過節奏來體現其典型特征的。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我國鋼琴作曲家的創作靈感,如《晚會》一曲就是作者運用了弱起切分的節奏,巧妙地模仿了鑼鼓的效果,巧妙地烘托出晚會的熱鬧氣氛。
(一)和聲民族化
和聲學是有關各個聲部立體架構和縱向結合的一門學科,能夠直接影響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風格。是作曲家根據內容表現和風格需要,在創作鋼琴音樂作品時,運用色彩和聲和功能和聲表現出曲段靈活多樣的特點。其中四、五度和弦的和聲具有古色古香的音響效果,能將人帶入飄渺的意境中;二度疊置的和聲具有渲染某種氣氛的作用,如《猜調》在結尾處的小二度,能夠給人一種妙趣橫生的效果;再如《二泉映月》為了表現凄涼哀怨的情緒,刻意運用了七和弦、九和弦的二度疊置。
(二)手法民樂化
就我國鋼琴音樂作品創作素材而言,其創作手法主要源于下述幾類:一是原創民歌;我國很多鋼琴音樂作品都采用民歌旋律,用復調或支聲復調為織體寫成,如陜北民歌《想情哥》、云南民歌《花燈》等;二是民間音調,如《新疆舞曲》描繪了一副維族人民能歌善舞、充滿活力的生活畫面,其中引子旋律就吸取了維族歌舞音樂“木卡姆”中的“散板序唱”,氣息旋律悠長;三是戲曲唱腔中一些因素和部分民間改編曲,如《百鳥朝鳳》,通過鋼琴模仿笙、嗩吶、揚琴等多種音響效果,靈動地表現出新中國成立后欣欣向榮的畫面。這些手法的吸收都在不同程度上啟發了鋼琴家的創作思路,使之能夠在創作中逐漸用鋼琴模仿其他樂器演奏,使中國鋼琴的音響效果不同于西方傳統鋼琴的音色。
(一)將民族音樂元素融入現代作曲技法
我國鋼琴音樂作品既保持了傳統風格,又借鑒了西方的作曲技法,同時又巧妙融入了民族音樂風格,使我國鋼琴音樂作品創作形成了獨特的音樂語言。如《水草舞》的樂曲在B大調與b小調兩者交替出現,通過調式色彩的明暗展現海底世界水草變換的情景。除了運用傳統的作曲技法外,國內鋼琴家在借鑒西方現代作曲技法的基礎上還不斷研究、開拓了新領域,如《東山魁夷組曲》第四樂章《濤聲》,不僅借鑒了西方全音階作曲技法,引子還運用了全五聲音階,展現出一副色彩斑斕的場景。
(二)將民族音樂元素融入復調創作技巧
傳統中國樂曲主要根據內容、情緒的需要呈現出“線性”結構,將傳統的多段體、循環體結構加入大量變奏手法,如調性、節奏、和聲、音色、旋律、奏法等,使之反復呈示。如《平湖秋月》《彩云追月》《猜調》等,都是通過變奏或變奏加對比的方式來改變,原作曲式并沒有太大變動。而隨著東西方音樂和傳統、現代音樂的不斷結合,對我國作曲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拘泥于一種曲式結構,而應將各種形式靈活應用于實踐中,在反復實踐中實現更多的創新。
我國鋼琴音樂創作與我國傳統美學具有相同的審美心理,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鋼琴音樂已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創作出了符合大眾審美情趣的多聲鋼琴音樂作品。國內鋼琴家將人民現實生活作為創作之本,通過不斷創新創作技法,譜出了一曲曲高雅作品,在不斷探索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鋼琴音樂作品創作技法。
參考文獻
[1]李歡.論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創作手法特征[J].金田,2013(07).
[2]劉進鎖,王瑩.“傳統”的延伸與創新——鋼琴曲《二泉映月》的文化學思考[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6).
[3]唐榕.論王建中鋼琴作品的中國美[J].北方音樂,2011(09).
[4]徐爍昕.江蘇淮安地區原生態民歌音樂形態探析[J].北方音樂,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