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子瑤(河南大學,河南 開封 475000)
從《竇娥冤》看元雜劇與民俗文化之關系
曲子瑤
(河南大學,河南 開封 475000)
【摘要】元雜劇作為一種中國傳統的戲曲藝術形式,它既是中國傳統音樂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一種通過約定俗成的文化習慣來進行創作的文化形式。元代是中國古代在民俗文化發展上呈現出難得的比較開放和多元化特征的時代,元雜劇的創作也深受這種民俗文化娛樂性發展風氣的影響,給元雜劇等戲曲藝術創作提供了良好的創作和生長環境。本文以經典元雜劇作品《竇娥冤》為例,重點分析民俗文化在元雜劇的戲曲創作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并闡釋二者之間的關系等內容。
【關鍵詞】《竇娥冤》;元雜劇;民俗文化
元雜劇是一種融合了各種表演藝術形式的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它同時也是時代發展的產物,與元代當時的社會發展情況有密切的聯系,元雜劇也是一門反映社會現實的傳統戲曲藝術形式,它與民俗文化之間存在著一種剪不斷的深層次聯系。《竇娥冤》可以說是元雜劇的悲劇典范之一,它由元代劇作家關漢卿所作,全劇采用了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手法,該劇寫了為父抵債的童養媳竇娥被無賴誣陷,又被官府錯判斬刑的冤屈故事。通過塑造一個善良、美麗、堅強的女子竇娥,來展現了傳統中國女性堅韌不屈的高貴品格,同時對元代當時封建階層的腐朽進行了無情的批判,通過悲劇故事的敘述向人們表現了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和爭取獨立生存的強烈要求。
在元雜劇這門中國傳統戲曲藝術中,我們同樣也能感受到它強大的民俗文化特征。從傳統音樂藝術的角度來看元雜劇,它的唱腔、表演、唱詞、造型等很多方面的內容其實已經無法得到詳實的考據,但是通過對《竇娥冤》這些作品的剖析,我們還是能夠感受到元雜劇是一門雅俗共賞的大眾藝術形式。它的民族特性從整部劇的故事、人物造型、表達情感等很多方面的表現來看,都與民俗文化密切相關。竇娥身份是童養媳,在丈夫去世后仍然恪守三從四德,這就是對中國民俗傳統習俗的一種遵守,這樣的遵守習俗也讓竇娥成為代表那個時代賢良淑德女子的一個精神象征。她作為個體生命,一方面必須捍衛當時社會的民俗傳統,另一方面作為被壓迫的人,她又必須表現出她的堅毅,勇敢地站出來與封建剝削勢力作抗爭。通過戲曲表演藝術,它的內容或許到今天還在一直流傳,但是作為代表那個時代的民俗文化,在動態的社會歷史變遷過程中,早已被人們拋棄了。從音樂藝術發展來說,到今天,它為人們留下的僅僅是單純的傳統戲曲藝術形式,以及客觀反映那個時代民俗傳統的佐證。
民族性是任何一種表達藝術不可忽視的一個特征,相同的地域、共同的語言以及思維方式和民族情感,等等,這些是一個民族匯集的氣之所在。民俗文化常常是民族性最好的表達形式。通過民俗文化表現出區別于其他地域文化的鮮明特征,在人們趨同心理的影響下,讓人們將民俗文化一直不斷地流傳下去。從這個方面來說,民俗文化與宏大的民族性之間既是一種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同時也是一種存在與意義的關系。例如在《竇娥冤》中楔子里出現的唱段:“他有一個女兒,今年七歲,生得可喜,長得可愛,我有心看上他,與我家做個媳婦,就準了這四十兩銀子,豈不兩得其便。”這里首先交代了竇娥的身份——“童養媳”,這里出現的“童養媳”就是中國古代最傳統的一種婚姻習俗——童養婚。在元代,童養婚幾乎已經成為一種風俗,后來無數事實證明童養婚是一種悲劇性的婚姻形式,而在我國從元代開始就成為一種大眾化的發展趨勢,這是值得思考的。而在整出戲劇中,“童養婚”這一民俗文化成為推動整個故事發展得重要基礎情節,整個故事借由這樣一種畸形的婚姻形式開始,將竇娥與其婆婆之間的關系交代清楚,并為后來故事情節的發展打下好的敘述基礎,并且對故事的發展做出了合理性的解釋。作為一出戲劇,這里插入民俗文化內容,不僅能夠起到烘托全劇氛圍的作用,同時也能推動故事向著高潮發展,這符合一般戲劇藝術的發展脈絡。
從《竇娥冤》可以看到,元雜劇的確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形式,它對各種民俗文化的大膽吸收,不僅拓展了傳統戲劇藝術的范圍,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元雜劇劇本創作的內容與題材。通過《竇娥冤》故事內容的發展線索來看,可以發現民俗文化已經不僅僅是一個部分內容的小小點綴,或者是某種簡單化的素材或經驗的排列,通過這些民俗文化內容的置入,能夠充分感受到民俗文化內容已經成為整出戲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推動戲劇情節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種影響或許在表演過程中對人們來說并不明顯,但是從整出戲劇的角度來看,它在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刻畫人物個性、渲染環境氛圍等方面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從《竇娥冤》這部元雜劇經典作品的分析過程中能夠看到,民俗文化在元雜劇中所占的位置是不容忽視的,民俗文化對戲劇故事情節發展起的推動作用也是我們必須承認的。從上述分析也可以看到,元雜劇與民俗文化之間的聯系是很緊密的,二者的關系也是一種相互依存的互助關系。加強對元雜劇藝術的研究,應該積極拓展民俗文化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此來推動更加完整的元雜劇藝術研究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邱守儀.從孝女的故事到節婦的表演——《竇娥冤》戲劇沖突及創作意圖新論[J].福建藝術,2009(01).
[2]高海龍.淺探《竇娥冤》中竇娥之本色[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09).
[3]何瑞芳.淺析元雜劇《竇娥冤》的民俗審美特征[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6).
[4]段飛翔.近二十年《竇娥冤》研究述評[J].芒種,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