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梅(珠海藝術職業學院音樂與舞蹈分院,廣東 珠海 519090)
以合唱團、樂團為依托培養高職音樂表演人才的途徑探索
王 梅
(珠海藝術職業學院音樂與舞蹈分院,廣東 珠海 519090)
【摘要】培養應用型音樂人才是高職音樂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在具體的培養過程中,可以將高職音樂教育與學校的合唱團、樂團有機融合,從而獲得雙贏的結果。鑒于此,本文從以合唱團、樂團為依托培養高職音樂表演人才的必要性談起,就具體的培養途徑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關鍵詞】高職音樂教育;合唱團;樂團;音樂表演人才;途徑探索
注:本文系2014年廣東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培育項目《以合唱團、樂團為依托培養音樂表演人才的探索與實踐》研究成果。
(一)高等職業教育的需要
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構成中,存在多種類型的院校。如綜合類院校、師范類院校、專業類院校等。不同類型的院校在人才培養類型上是有所區分的,如師范類院校的音樂院系,主要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師;專業藝術、音樂院校則培養高、精、尖的音樂人才。而作為高職院校的音樂系來說,培養的則是一線音樂表演人才,實用性、技能性是其最大的特征。而將高職音樂教育與合唱團、樂團相結合,則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畢業后在最短時間內適應工作的需要,所以是符合高職音樂教育特點和目標的。
(二)學生就業的需要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成為了一個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學生實踐能力的不足,卻是最重要的因素。很多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難有機會參與到音樂實踐中來,畢業后難以在短時間內適應工作的實際需要,需要用人單位再拿出專門的實踐進行工作培訓。而依托于學校合唱團和樂團,則相當于搭建了一個實踐平臺,能夠將教學和實踐真正結合在一起,通過各種訓練,讓學生在校內期間就能夠熟練掌握今后工作的技能,為他們的就業和個人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三)高職校園文化發展的需要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的精神和靈魂。長期以來,在高職院校內,音樂系一直都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力軍。各種音樂活動的開展,極大豐富了校園文化,使在校師生均得到了相應的感染和陶冶。將高職音樂教育與合唱團、樂團相融合,勢必會舉辦多種多樣的音樂活動,能夠讓在校師生進一步感受到音樂的價值和魅力,并形成良好的示范和帶動作用,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到各種音樂活動中,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亮點。
(一)樹立正確認識
認識是行動的先導,想要更好地推動這門工作的開展,首要明白為什么這么做,怎樣去做,獲得怎樣的效果等,方能保證其沿著一個正確的方向發展。具體來說,依托于合唱團、樂團培養高職音樂表演人才,既符合高職音樂教育培養目標,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還能夠帶動校園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可謂是一舉多得。所以作為高職院校和音樂院系來說,理應對此有充分的重視,并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宏觀和微觀的發展計劃。在宏觀方面,要樹立起長遠目標,即通過這種依托和融合,能夠給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音樂教學質量的提升以及師資建設和發展等多個方面,帶來何種程度的提高,達到怎樣的效果等,并以此制定出人、財、物等多方面的預算和計劃,保證其沿著一個正確的方向有條不紊地發展。在微觀方面,則要結合具體實際的教學需要,不斷思考、探索和總結。比如在課程設置方面,就包含課程類型的選擇、課程數量的增減、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比重劃分等多個方面,都需要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只要學校和廣大教師明確認識、堅定信心,做到宏觀和微觀相結合,就一定能夠將這項工作順利開展下去,并由此探索中一種全新的高職音樂教學模式,使合唱團、樂團的價值和意義得到最大化的發揮。
(二)變革課程設置
受到歷史等多種原因的影響,在我國高職音樂教育的課程設置方面,一直存在著重理論而輕實踐的特點。這既不符合高職音樂教育的現實需要,也不利于與樂團、合唱團的融合,所以變革課程設置也是勢在必行。從發展趨勢來看,在我國高職音樂教育的課程設置方面,越來越強調加大實踐課程的比重,注重加強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這一要求既符合高職音樂教育的現實需要,也在很大程度上為樂團、合唱團的發展提供了教學保障,變革課程設置成為勢在必行的舉措。從實際需要出發,增加合唱團、樂團實踐教學的權重(增加相關課程、學時和學分)。以珠海藝術職業學院音樂與舞蹈分院為例,在開設《合唱團排練課》和《樂團排練課》的基礎上還開設了《聲部排練課》,加強有針對性的練習,大大提高了合排時的效率。今后,實踐課程比重還將會進一步增加,真正以"能力"為基礎來設置課程,提倡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內容和方式,適當壓縮、整合技術理論課和學科課程的權重(減少部分課程、學時和學分),如:適當減少作品分析、和聲、復調等課時和學分,將音樂史論課程與音樂欣賞課程進行適當的整合等。將學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基礎訓練、各自專業方向的學習與訓練和集體團隊訓練上來,重點提升專業技能,積累曲目和演出的表演經驗。通過一系列的課程改革,使之真正適應具體的需要,為后續的發展打好基礎。
(三)提升教師素質
依托合唱團和樂團培養高職音樂表演人才,教師是一個關鍵環節,對教師的實踐能力、組織能力等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這正是當下高職院校音樂教師所尤為不足的。受到多種原因的影響,高職院校音樂教師,普遍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教學方面,依照教學大綱要求,憑借自身的教學經驗,有條不紊地開展教學,較少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難以適應兩者的融合發展。對此應該有針對性地加強師資建設。首先是進行雙師型師資建設。在近年來的高等職業教育中,國家教育部門大力提倡雙師型的師資建設,要求教師不但要會“教”,還要會“做”,即具有本行業或相關行業的實踐技能。這一要求同樣適用于音樂專業教師,教師不但要能夠熟練地開展音樂教學,而且要經常登臺演出,組織各種音樂活動等,一方面是教學開展的切實需要,一方面也能夠給學生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帶動作用,讓學生意識到音樂實踐的重要性。其次是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將音樂教育和樂團、合唱相融合,使原有的教學領域得到
了極大的擴展,比如參加某項比賽、到某地進行演出等,都需要組織、協調、對接等,還要處理一些突發狀況,涉及到管理學、心理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和經驗。對此就需要教師全方位地充實和完善自我,通過不斷的學習和積累,獲得綜合素質的提升。
(四)舉辦多種活動
將音樂教育和合唱團、樂團融合之后,將會使樂團、合唱團水平得到極大的豐富和提升,在此基礎上,則需要通過相關活動的參與和舉辦,鞏固效果、擴大影響,成為學校的一個特色品牌,并為當地音樂文化發展做出相應的貢獻。比如可以由學校出面,與一些企事業單位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在一些節慶活動中,在這些單位進行演出,獲得的經濟收益則可以用于樂團、合唱團的運行和發展。又比如可以與一些文藝團體簽訂長期用人協議,學生可以以個人或團體的形式,參與到該單位的各種演出活動中來。還可以定期舉辦一些公益演出,深入到社區、農村等,普及和推動高雅音樂文化,這些活動的舉辦,既能夠使學生得到切實的鍛煉,也是這種融合價值和意義的體現。同時,各種活動的開展和參與,還需要得到學校的大力支持。比如要在每年的財政預算中,拿出專項資金用于合唱團、樂團建設。包含樂器、演出服裝的購買、訓練場地和設施的修繕等。同時,在專業人才引進上,也要突破“唯學歷論”的限制,而是根據實際需要,不拘一格地引進人才。以多種保障以為基礎,切實推動各種活動的開展,達到預期的目標。
近年來,高職音樂教育所獲得的巨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下一步的發展中,需要在當下的基礎上,繼續突出實踐性、應用性的教學特色,培養出更多為當代音樂行業發展所需要的人才。以合唱團、樂團為依托進行培養,既符合當下高職音樂教學的現狀、特點和規律,又能夠帶動學生實踐能力、課程設置改革、師資建設等多方面的提升,可謂是一舉多得。因此需要得到高職音樂院系領導和教師的充分重視,通過積極的探索和實踐,使之成為高職音樂教學的一個特色所在,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專業音樂表演人才。這是我們所樂于看到的,也是需要努力的方向所在。
參考文獻
[1]殷春景.淺議高職音樂教育專業教學理念[J].藝術教育,2015(11).
[2]崔瑜.克服自身瓶頸,迎來高職音樂就業春天——淺談現階段高職音樂教育現狀[J].科技資訊,2013(27).
[3]廖文蘭.對高校非專業學生合唱團的思考[J].音樂生活,2010(08).
[4]蘇敏.大學生業余合唱團訓練的實踐及思考[J].肇慶學院學報,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