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鈺偉(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山東 青州 262500)
學前音樂教育創新途徑探索
鐘鈺偉
(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山東 青州 262500)
【摘要】音樂教育是提高兒童創造力和想象力的重要形式之一,而學前期是激發兒童學習音樂的興趣和培養其創新力、想象力的關鍵階段。因此,學前音樂教育在實施過程中應不斷探索創新新途徑,本文重要探討了以下三種新途徑:奧爾夫教學法、達爾克洛斯教學法和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法。希望在今后的學前音樂教育中可以引進這些教學形式,不斷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學前音樂教育;奧爾夫教學法;達爾克洛斯教學法;多感官參與教學法
當今時代,科技日新月異,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而創新是提高一個人競爭力的核心與靈魂。我國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對創新賦予了高度的重視:“整體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國民素質與民族創新能力!”學前期是兒童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兒童通過身體的動作、對物品的實際操作以及與外界環境的交互作用,都不同程度的構成了學前兒童創造力的發展條件。而音樂教育是擴充兒童視野、激發其好奇心、開發其想象力,進而提高其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它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獨特功能。音樂是幼兒生活、學習和成長不可缺少的領域,音樂教育又是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范疇。這不僅能培養和提高幼兒的音樂能力,增強幼兒對音樂美的敏感性,而且能夠啟迪他們的心靈,開發他們創造的潛能[1]。現存的學前教育中存在著許多弊端,創新性不足,一般都是延續以往傳統呆板的教育形式,比如:讓兒童在課堂上單純地跟著老師一起學唱歌,或是看一些關于音樂的視頻等,教師通常只是把音樂教育簡單化、單一化,缺乏形式以及理論上的創新。針對這種教學中的弊端,本文旨在提供幾種有效的音樂教育途徑,以改變傳統的音樂教育形式,使學前兒童真正喜愛音樂,進而不斷激發他們的創造力。
目前,在學前音樂領域,奧爾夫教學法有著比較廣泛的應用,它主要強調寓教于樂,使兒童在自在放松的情境中體會到音樂的美妙,進而不斷激發對音樂的熱愛。游戲是學前期的兒童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與外界進行交流的主要活動方式,因此音樂教育也要不斷貼近兒童熱愛游戲的天性,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兒童進入音樂學習。奧爾夫認為:“原始的音樂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有機的、能為每個人學會和體驗到、適合于兒童的。[2]”因此,我們在對學前兒童進行音樂教育時,應盡量選擇比較接近原始的適用于兒童學習的民歌、童謠、諺語等。這些教學素材在一定程度上比較接近兒童的生活,兒童在學習時可以通過自已平常的經驗對其進行建構,從而更好地理解該音樂的內涵與意義,并不斷地激發對音樂的濃厚興趣。
奧爾夫強調兒童要以群體性的游戲形式進入到音樂的學習中,教師首先要創造一種和諧的鼓勵每個兒童充分表現自己情感的教學環境,每個兒童都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學習中,教師和兒童之間、兒童與兒童之間是平等合作的關系,每個人都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使自己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另外,奧爾夫在音樂教學中注重即興性,音樂是人們表達情感的重要途徑之一,即興則是直接表露內心想法的一種形式。兒童在音樂學習和實踐過程中通常會有情感的波動或是其他一些靈感的迸發,而教師要積極鼓勵兒童的這種即興的表現,這樣不但能夠使兒童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也能不斷地提高其在音樂方面的創新能力。即興活動重視兒童在“做”的過程中的主動性學習,以及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揮,教師要對兒童的即興表現給予鼓勵,做的好不好不是重點,關鍵是做不做,只有敢于實踐,才能有創新。
達爾克洛斯在音樂教學中注重體態律動、視唱練耳和即興演奏。所謂的體態律動,正如其名一樣,注重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將自己的身體作為一種“樂器”,通過走、跑、跳以及其他自己根據對音樂的不同理解創造出的身體動作,來表現他們聽到的音樂。比如,在學習小兔子乖乖這首音樂時,小朋友可以通過將手舉在頭頂來表示兔子的耳朵,通過蹦、跳來表達兔子蹦蹦跳跳的動作等,通過這種方式,兒童能夠清楚地理解音樂的內容,體會其中表達的情感,并通過自己創造一些與音樂內容相適應的動作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在視唱練耳課上,尤其注重的是要進行聲樂的即興演唱[3],這種方式能夠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最后,達爾克洛斯同樣強調即興演奏的重要性。這種方法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即興地將自己理解到的東西及時用大鋼琴、小提琴等樂器表現出來,它能夠有效地幫助兒童形成對音樂進行體態反應的自由。
所謂的多種感官參與是指在學前音樂教學中充分利用觸覺、視覺、嗅覺的形式來加深兒童對音樂的理解。一般來講,參與的感官越多,越能夠建立起更多的神經連接,這也就意味著更多的記憶能夠被輕松存儲下來。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認知傾向分為視覺型、聽覺型、動覺型和均衡型。具有視覺型認知傾向的學生更多地喜歡通過看去感知事物;具有聽覺型認知傾向的學生往往長于通過聽和說來感知事物;具有動覺型認知傾向的學生則更習慣于在運動、行動和觸摸中感知事物;認知方式沒有明顯傾向的,則屬于均衡型[4]。因此,在學前音樂教學中引入多感官參與教學具有深刻的意義,它不但可以適應不同認知傾向的學生學習,提高教學效率,而且在輕松學習音樂的同時,能夠調動兒童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教授一首音樂時,教師可以讓兒童通過想象將聽到的音樂畫出來,可以是具體形象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些表達情感起伏的線條;另外,教師也可以鼓勵動覺型的兒童,將其聽到的音樂用夸張的動作或是借助一些工具表現出來;教師在音樂教學時,可以將圖片、影像等元素加入到音樂中,用一些相關的圖片或視頻來幫助兒童理解音樂中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引發兒童的想象和聯想,給兒童展現一個更為廣闊、豐富的學習天地。
總之,在學前音樂教育中有很多好的方法可以借鑒,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兒童不同的認知傾向、學習風格以及人格特點等因人制宜,并根據不同的音樂內容選擇最適合兒童的教學形式,從而不斷激發兒童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提高學前音樂教育的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印小青.音樂教育與學前兒童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2(12).
[2]黃劍敏.李莉試論奧爾夫音樂教學中的游戲精神[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
[3]李青.讓音樂課充滿創造的樂趣-談多種音樂教育模式中的創造主題[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4]方宗蘭.“多感官教學法”:讓課堂更精彩[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2(11).
作者簡介:鐘鈺偉(1988—),女,漢族,山東青州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學前教育音樂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