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光
(山西省臨汾市群眾藝術館,山西 臨汾 041000)
?
論合唱藝術對構建當代和諧社會的意義
馬小光
(山西省臨汾市群眾藝術館,山西 臨汾 041000)
摘 要:合唱作為一種歷史悠久、傳播廣泛、接受群體眾多、表現形式高雅的藝術,不僅標志著每一個時代文明的發展,而且也作為推動社會素質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被廣泛應用。合唱作為一種嚴謹、高雅的藝術表現形式,所具有的藝術功能,對提高個人修養,構建和諧社會,提高文明程度,都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合唱藝術;功能價值;和諧社會
合唱在音樂文化范疇內是一種歷史悠久,富有藝術性、集體性、創造性、合作性的高雅藝術之一,是聲樂藝術的最高體現。日本音樂教育家鈴木鎮一曾這樣說過:“教音樂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公民”,這樣的人本主義教育理念體現了藝術最高也是最本質的目的,體現在合唱藝術上,就是要注重合唱的審美價值和素質教育。作為一名長期從事合唱指揮的音樂工作者,筆者熱切關心合唱藝術給演唱者、觀眾以及其大眾的影響,更加注意到合唱藝術對構建和諧社會,提高文明程度所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合唱是產生于歐洲中世紀,基本服務于宗教的教堂音樂,具有濃烈的宗教精神色彩,在西方社會中,隨著不同時期的社會發展,合唱藝術也表現出不同的風格。
中國的合唱藝術是在西方音樂形式的基礎之上,結合我國民族的語言、音樂特點的一種音樂形式。進入我國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西方基督教、新式軍樂文化的傳入,以及我國學堂樂歌的產生都對形成我國早期合唱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真正的實現了集體歌詠的形式,學校的集體唱歌,社會上這種集體的唱歌形式具有很強大的群眾基礎,久而久之這種集體歌詠的形式被廣大群眾所接收、所喜愛。隨著集體歌詠形式、規模、水平、欣賞能力的不斷上升和提高,也促使這種集體齊唱的形式向多聲部的合唱形式發展,(例如,趙元任的《海韻》、蕭友梅的《校別辭》代表著中國大型合唱創作的開始,作曲家們不僅將西方的音樂技法運用其中,還將中國民族風格融合在作品中,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這也代表著我國音樂家們對西方合唱形式與音樂技法的初步應用,也給我國音樂文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促使我國音樂界與世界主流文化靠近)
在抗日戰爭爆發時期,音樂界也展開了熱烈的抗日救國運動,各地區都組織了抗敵歌詠團體,這時的合唱藝術的內容主要以“抗日”與“愛國”為主題,作品大多是激昂雄壯的曲調,符合人們積極的抗敵心情和愛國主義精神,如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到敵人后方去》、《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賀綠汀的《游擊隊歌》、黃自的《旗正飄飄》、張曙的《洪波曲》等,這些作品唱遍了當時的各個區域,如淪陷區、國統區、解放區,極大的鼓舞了人民的斗志,無論是戰士還是群眾,或者知識分子都積極的參與在集體抗日的歌詠運動中,用高漲富有氣勢的歌聲表現人們一致抗日救國的愛國主義熱情,這種合唱藝術形式在當時對團結人民一致抗日的精神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也成為人們不怕敵人不怕抗戰的自我壯大的精神武器,這一時期“激情高漲”、“振奮人心”的歌詠將中國群眾歌詠推向高潮,也給我們留下了眾多經典之作。
在新中國成立時期,我國合唱藝術仍然在各個階層熱烈持續的開展著,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十分豐富,依然以愛國主義為中心,有歌唱新生活的、有歌頌領袖人物的、有歌頌社會主義建設的、有根據民歌創作的民歌合唱、有反映群眾現實生活和民俗內容的、也有以古代歌曲為素材采用現代作曲技法的。如馬思聰的《鴨綠江大合唱》、瞿希賢的《紅軍根據地大合唱》、田豐的《為毛澤東詩詞譜曲五首》、劉熾的《祖國頌》、謝功成的《長江行情詩》等。
“文革”時期,我國合唱藝術呈現出四類傾向。一類是“語錄”合唱,即以“毛主席語錄”為歌詞藍本而寫的合唱曲,多采用齊唱和朗誦相結合的方式。第二類是為毛澤東詩詞譜寫的大合唱。如《毛主席詩詞交響組歌》、《毛主席詩詞大合唱》、《毛主席詩詞組歌》等,第三類就是毛澤東頌歌,如《祝毛主席萬壽無疆》、《紅太陽頌》、《毛主席是我們心中的紅太陽》等。第四類就是根據樣板戲內容譜寫的合唱,如革命交響音樂《智取威虎山》等。
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我國迎來了全新的面貌,隨著中國合唱音樂活動的大量開展,為我國合唱藝術的重新崛起搭建了良好的平臺,這一時期我國合唱藝術與國內外的交流越來越多,合唱所要求的音響效果有了很大的認識和改變,使得合唱的訓練方法的和技術要求,融合配置,都有了觀念上的改變和提升。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人們物質生活的提高,合唱藝術的各種形式從農村到社區、行業單位、音樂廳、音樂節的演出比賽,合唱事業蓬勃發展,創作的思路得到了解放,內容更加多樣化,創作手法更大膽,如尚德義的《大漠之夜》、陸在易的《雨后彩虹》、王建民的《長征組歌》等,這些作品也代表著我國音樂家在探索現代化、藝術化合唱發展的道路上逐步前進。
在音樂藝術中“合唱”是一種最高雅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作為嚴肅音樂的一種,每一個音、每一個字都是要求很嚴謹的,不能殘差任何的私心雜念,不能有個人的即興和隨意性,對音樂完美追求的態度和欲望是每個音樂人不可缺少的。整齊、統一是合唱團的完美體現,是一個能發出共振的共鳴體。其中“和”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高的標準。不僅是簡單的一個漢語詞匯,是個寬泛的概括,要想達到“和”的理念,在合唱藝術中它包含有很多的綜合要求。
1.整齊
音樂最基本的要求首先是節奏與音準,這兩點掌握不好,更談不上音樂的詮釋與表現。聲音的和諧包括著音的和諧與聲的和諧。包括音準、節奏、音量、音色、速度、力度,和聲、織體結構的清晰、聲部縱、橫向的各種平衡、隊員之間的感情關系等等,都是達到合唱團整齊不可缺少的。合唱是集體性活動,人員多,因而音量、音高的控制統一對合唱團的音響效果是至關重要的,但音量是可以自行調整和控制的,因此在合唱隊中倡導隊員們控制好自己的音量,學會應用弱而積極的聲音。
2.統一
現代的合唱音響理念就像是“弦樂四重奏”,都像一提靠攏,而每個隊員和聲部都有它的從屬地位和功能位置。所為統一,也就是整體的一致,如:聲音的統一,吐字、咬字的統一,對音樂本身統一的認識與理解、演出環境、積極的音樂表現欲望與豐富的表情狀態,相互協作,互相靠攏,無私奉獻,合理謙讓,發揮高超的技能,磨滅個性,尋求共性的觀念。一個好的合唱團能發出群體的共鳴,能共振出出清晰和弦色彩與音樂語音,不乏呈現出的是一首完美的音樂作品。聲和,主要指的是音色的融合,同聲部內音色的融合、各聲部縱、橫間力度的合理分配。在一些特殊的合唱形式中,例如不是全部的作品都是四個聲部絕對平衡的,有些作品要求某個聲部突出表現,但這也不影響合唱作品的整體平衡性,控制好主聲部與其他聲部,在審美上還是和諧一致的。在有輪唱的作品中,不同的分組成員既要唱好自己的,還要細心注意對方的聲音,大家一起共同合作,相互配合,齊心協力把作品完美演繹。起聲是非常關鍵的,在每一個合唱作品中,起聲不統一整個音樂作品就不能整齊和諧,因而,起聲是一個最容易鑒別合唱隊好壞的方法。在起聲時,合唱隊都必須有統一的全方位的準備,集體主動的將自己的聲音準備、調整到最佳,共同創造出最和諧最美妙的聲音。
3.人員的和諧
在合唱中,每一個人都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敏感的耳朵,靈活的反映并調整自己聲音的能力,既要時刻傾聽臨近隊員的聲音,也要注意整個合唱的音響效果,及時調整自己的聲音與整個合唱隊保持一致,使得自己的聲音與整個合唱團的聲音得到最佳的融合。人員的和諧很關鍵,合唱藝術是集體性活動,不同的性別、年齡、性格、職業、演唱水平等,人們因合唱而聚集在一起,團結一致,互相協作,相互影響,要形成很好的凝聚力,首先要逐漸解決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要成為“大家都是好朋友”良好的人際關系。我們常說“合唱是聽出來的”,那么“聽”是要大家有相互協作,相互關照,一起進行的感覺。合唱藝術不僅讓人們共同感受藝術的美好真諦,更讓不同的個體相聚,擴大了人們的交際范圍,拓展了人們的視野,增加了信息量,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在平日的生活中也愉悅積極了。
4.合唱的“真”與“美”
合唱藝術體現了“真”的審美價值特點,音樂作品的“情動于中而聲發于外”真正的體現出音樂是感情交流、情感宣泄的有效途徑。演唱者在表演一首音樂作品時會自然的與自己的經歷相互聯系產生共鳴,最終真情實感的把音樂作品表現出來,觀眾在欣賞音樂時,也會與音樂作品主動的產生共鳴,得以自我情緒在欣賞過程中真實的流露。人的各種情感、態度、評價都是個人對其它事物的反映,音樂能抒發各種情感,人們在音樂中能找到“知音”,這種交流不僅真實的反映出人的情感,也使得音樂作品富有更豐富的內容。
合唱藝術的另一個審美價值就是“美”,任何一種藝術活動都離不開最本質的標準,既是審美,在合唱平日的訓練、創作、舞臺表演、欣賞等實踐活動中都有審美價值的體現。合唱藝術的審美是以集體協作演唱給人以美感為基礎的,以演唱者的演唱和情感表達為體現,以給人以愉悅和感悟為目的。其中也能反映出“以人為本”的精神,人在欣賞合唱演出時,身心不僅得到愉悅、放松的感受,還能升華到讓人感動、頓悟的情緒,這種審美價值的追求也是體現人本精神的特點。
合唱藝術具有集體性、綜合性、藝術性的特點,在調動廣大群眾、關愛青少年發展、凝聚人心、陶冶情操、傳承發揚民族精神、教化人心、豐富人們業余生活、提高個人修養與品質、有愛心、有奉獻精神、做一個有高尚品德的人、等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
(一)合唱藝術對個人的功能價值
1.合唱讓人學會傾聽:“合唱是聽出來的”,因而在合唱中要學會傾聽相鄰的隊員及各聲部的聲音,精力集中有效的調整自己的聲音,把自己的聲音與感情融入到集體中去,能培養人們有犧牲自我,關照整體,團隊精神,群體觀念。
2.合唱讓人學會合作:合唱中的合作就體現在“和”之上,合唱是一個共同合作的歌唱活動,需要一定的團體意識、合作精神,團隊精神。
3.合唱讓人學會尊重:在合唱藝術中我們既要尊重作曲家、指揮,還要尊重每一個隊員,在尊重的同時也體現了我們對他人的肯定和服從,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藝術享受。
長期進行合唱訓練不僅會使人學會傾聽、合作、尊重,也使人變的自律、嚴謹,除此之外,合唱藝術還會使人自控能力、理解能力、溝通能力、承受能力都有所提高。
(二)合唱藝術對不同群體的功能價值
1.對城市、社區、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無論在城市社區還是鄉村,人們都有不同的職業、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物質條件。合唱也是一種最易普及的一種藝術形式,相比以其他群體活動,無需眾多的設備與器材。室內、室外,人多人少。
2.對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的作用:開展合唱活動,可以給青少年創建更多交流、學習的機會,讓他們敞開心扉,多交朋友,互相交流,傾聽對方,互相影響。在合唱活動中,讓他們得到集體的溫暖,感受“大家都是好朋友”的集體氣氛,也培養了他們互相幫助、互相分享、共同協作的能力,改變他們偏執、自我、自私、孤僻的性格。
3.對豐富老年生活的意義:合唱可以促使老年人走出家門、走出孤獨,參與這樣的集體活動,在群眾合唱活動中,增加了與他人交流的機會,在演唱音樂作品時,促進了身心健康的發展,既鍛煉了他們的心肺功能又陶冶了情操,通過演繹一些經典的懷舊作品,還重新回味了自己的青春,也豐富了他們的老年生活,填補了他們匱乏的精神生活。
綜上所述,古老又長青的合唱藝術不僅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更能促進歷史的進步、人類思想的進步,合唱藝術對個人、群體、社會的發展都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在感受合唱藝術審美價值的同時,也對人們的思維、行為、處事方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倡導和推廣合唱藝術,是每一個音樂工作者的職責,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精神文明中一個重要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