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雯雯
(安徽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安徽 合肥 230011)
?
舞蹈動作符合解剖學原理之探究
冉雯雯
(安徽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安徽 合肥 230011)
摘 要:以膝關節解剖分析為背景,根據膝關節的運動特點,設計出符合解剖學原理的舞蹈肢體動作。如果違背了人體正常的解剖原理是很容易造成損傷的。解剖學原理在對于舞蹈專業和舞蹈演員的運用上沒有得到普及,往往舞蹈演員或者舞蹈專業的學生在運動訓練過程中出現了損傷或者疼痛卻不能第一時間找到真正的原因。運用解剖學原理通過對膝關節的解剖分析和運動特點,探究出符合解剖學原理的舞蹈動作的設計,對舞蹈損傷領域提供理論基礎。關鍵詞:舞蹈;解剖學;運動損傷
(一)膝關節的骨結構
髕骨呈三角形底朝上尖向下,為人體最大的籽骨。有維護膝關節功能正常功能的作用,位于股四頭肌建中。前面粗糙,后面有光滑的關節面,與股骨髕面相接觸,構成橢圓屈曲關節的有股脛關節和股髕關節;屈曲關節是有脛骨和髕骨關節面構成的。[1]
(二)膝關節膝外翻和膝內翻的發病機制
正常下肢伸直位時,髕骨向前,兩膝及兩踝可互相靠攏接觸,兩足前方有30°的開角,即小腿有15°外旋。如小腿自膝關節向外側傾斜,外翻角度>15°叫膝外翻,雙側外翻者稱“X”形腿;膝關節之遠側向內方偏斜,致膝部凸向外側,兩膝間距>5cm稱膝內翻,雙側膝內翻者稱“O”形腿。膝外翻:單側膝外翻多出現跛行,雙側者則步態蹣跚。因內側副韌帶及前交叉韌帶被拉長松弛,造成膝關節不穩,容易疲勞及受傷;膝關節內側及大腿內側肌群疼痛。有關節滑膜炎時,容易出現關節積液。病人站立時,因雙膝相碰,常使一側稍稍屈曲處與另一膝的前方,另一膝則過伸而處于后方。快走及奔跑時容易碰撞而跌倒。后期可發生骨關節炎。可合并其他畸形,如扁平足、髕骨脫位等。膝內翻:膝關節突向外側,兩關節內緣不相接觸,常伴有脛骨下段向內扭轉、足趾向里和扁平足。雙側同時存在時,從正面觀兩下肢呈“O”形。行走時呈搖擺步態。由于動力學因素的改變,可引起軟組織勞損、疼痛,后期可形成骨關節炎,影響功能特點。
從觸體檢查中發現,存在膝內、膝外翻的舞蹈演員,均存在小腿三頭肌均緊張、僵硬,高度疼痛,甚至是腫脹癥狀。這與舞蹈動作的特性息息相關,小腿三頭肌由腓腸和比目魚肌組成,起于股骨內外側髁和脛骨冠狀突,止于跟骨結節。因無論是跳、跑、轉都要求是踮腳尖和提踵心,此動作是由小腿三頭肌完成,長期的收縮和過量的負荷,使小腿三頭肌伸展能力降低,肌肉變粗變短,并成結節。使踝關節與膝關節間的距離變短,出現內翻或外翻現象[2]。
(三)膝關節的運動特點
以膝關節損傷髕骨軟化癥為例,從解剖學的角度來看,膝關節做屈伸運動時運動幅度為130°~160°,當膝關節做旋轉運動時,運動幅度約為50°。當膝關節活動在0°~45°之間是,髕骨關節接觸機會很小,不易產生髕骨軟化癥,但是如果當屈膝角度在45°~90°是接觸面為最大,當大于90°后,接觸面積隨角度增大而下降,因此可看出膝關節屈膝角度在45°~135°之間最容易產生髕骨軟化癥[3]。
絕大部分舞蹈演員損傷后,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是顯著下降的。尤其是股四頭肌的力量下降更為顯著,被診斷為髕骨軟化癥的演員,日常生活中常常有膝軟發生,舞蹈中難度高點動作無法完成,其它患者也存在膝部不敢用勁的現象。有些舞蹈演員的膝部呈腫脹和不能下蹲的狀態,說明膝內部有水腫存在,血液循環緩慢,停留大量的致痛物質,膝關節表面皮膚是紅腫的。恢復骨骼肌原有的功能,最好的方法就是抗阻訓練,抗阻訓練是肌肉克服一定阻力進行肌肉力量與耐力的練習。康復運動使骨骼產生收縮,有阻抗的負荷訓練能使肌肉的橫斷面積,肌肉力量增強。康復運動也使膝周圍的血液循環速度加快,致痛物質得到代謝,營養物質得到供給,損傷的創傷得到修復。
舞蹈演員的運動損傷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如果舞蹈動作的設計不符合人體解剖學的原理,將會造成以下甚至更多的損傷。就基訓課把桿組合來看:古典舞基訓的蹲,要求演員或者學生做到膝關節屈伸運動,如果運用不好會導致舞蹈演員或者舞蹈專業的學生膝關節的不同程度的損傷。再者,技術技巧里面的大跳,當舞者做完大跳動作接觸地面的一瞬間沒有運用膝關節深蹲緩沖達到落地的平穩和膝關節的保護,對損傷運用方面缺乏理論性支撐,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每位舞者在訓練或者排練之前,放松警惕,沒有完全將身體活動開,就開始壓腿或者踢腿甚至強度更大的舞蹈動作的展示,對于膝關節的關節韌帶很容易拉傷。芭蕾里要求外開,但是過度的外開會造成脛副側韌帶受傷。舞蹈中的壓腿、跳躍、旋轉、控制都需要靠正確的分析運動解剖學原理方可使舞者的職業生涯走的長遠。
舞蹈演員自身的思想不重視、準備活動不充分、技術上的錯誤動作、運動疲勞和過度興奮和場地設備不完善等因素導致運動損傷發生。重視準備活動、場地器材設備、加強身體素質的訓練、合理的安排訓練和運動負荷、運動訓練后的整體活動能預防損傷發生。適當的進行康復運動,對舞蹈演員膝關節損傷的運動能力、肌肉力量、疼痛度、本體感覺有顯著療效;縮短愈合時間,損傷后復發率降低,提高健康質量。
[參考文獻]
[1] 盧義錦,姚士碩.人體解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5-100.
[2] 黃東鋒.臨床康復醫學[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4,06:312-333.
[3] 李強.淺談武術套路運動員膝關節損傷與預防[J].體育世界·學術, 2007: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