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然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
美聲大眾化的思考
劉美然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摘 要:美聲唱法始于17世紀的意大利,并很快自成體系,傳播到世界各地。在今天,國際文化交流不斷增多,不同形式的文化也開始融于不同國家的文化中,美聲在這樣的背景下也成為我國文化藝術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了人們對精神文化的渴求,美聲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于藝術的追求和欣賞,其受眾也逐漸廣泛。所以說,近年來,美聲受眾大眾化的趨勢逐漸增強,本文主要分析了美聲大眾化的時代背景、產生原因、表現形式等內容,以期正確看待美聲大眾化。
關鍵詞:美聲;大眾化;時代背景;表現形式
在17世紀的意大利,歌劇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藝術形式,一些貴族將觀看歌劇作為其娛樂的首要選擇,自然歌劇也就成了貴族的象征。后歌劇不斷發展,舞臺的擴大,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表現等對歌劇中歌曲的表達有了更多的要求,在這樣的情況下,美聲應運而生。美聲聲音相對更有穿透力和底氣,在舞臺表演中更具感染力,所以很快就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并且逐漸形成一種具有穩定風格的表演形式,傳到各地。到了今天,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有美聲歌手,也都有美聲表演形式,可以說,美聲已經成為國際舞臺中的重要表演形式,但與過去不同,過去的美聲表演屬于極具高雅之勢的表演,對欣賞者要求較高,不管是地位還是藝術能力,能夠欣賞美聲的人并不多,但是今天的美聲表演,任何人都可能成為其受眾,由此可見,美聲大眾化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美聲大眾化就是指美聲從傳統的特定人掌握、特定人欣賞逐漸走向一種大眾音樂形式,掌握的人大眾化,受眾大眾化。
經濟社會的發展影響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人們對藝術形式的追求和欣賞。物質生活滿足之后,對于精神生活的需求是自然產生的,21世紀,我國人民的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物質生活已得到基本滿足,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熱衷于精神文化,這其中既有本身具有一定藝術水平的群眾,也有對藝術知之甚少的群眾。在物質生活不斷充實的環境下,精神文化領域也開始逐漸豐富化和多樣化,特別是上個世紀90年代末,眾多新的藝術形式開始出現在大眾視野,這些藝術更具現代氣息,也更符合時代的口味。同時,很多傳統的藝術形式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包括融入現代元素,使傳統和現代融合,也包括融入跨國因素,實現藝術的國際化。
五四運動以后,國外文化和藝術對我國文化領域的沖擊是非常大的,我國的文化從傳統的東方古典音樂開始融合國際化元素,同時也開始接受新的藝術形式。在這樣的背景下,美聲以其獨特的唱法和特有的音樂魅力成為很多人熱衷的一種音樂形式。但是在最初,由于美聲對唱腔以及演員本身的技能要求較高,國內能夠熟練駕馭美聲唱法的人并不多,直到改革開放后,跨國藝術交流增多,國內的歌唱藝術家開始到國外學習,國外的美聲歌唱家也頻繁來中國交流學習,才使得美聲在我國有了較為穩定的發展。自然,美聲歌唱家越來越多,為美聲大眾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由此可見,美聲大眾化產生的時代背景就是國家發展一體化以及人們對于美聲的普遍需求的增多。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有其穩定的藝術藝術形式和受眾,美聲也不例外,所以說,美聲大眾化的產生,除了特定的時代背景之外,也有一定直接原因的。本文認為,美聲大眾化的產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藝術市場競爭的加劇
競爭已經成為當前的時代主題,在各個領域,各行各業,都面臨著一個普遍現象,就是競爭,不管是來自于行業內部的競爭,還是來自于新行業的競爭,都使得行業的發展依賴于不斷的突破。新的社會環境下,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的渴求,對于藝術的欣賞的增加,都促進了藝術市場的蓬勃發展,但同時,我們也注意到,藝術市場的競爭也在逐步白熱化。過去,藝術只屬于少數人,不管是欣賞者還是表演者,都是社會中極少部分群體,但是社會的發展讓更多的人對藝術感興趣,并且愿意參與其中,樂團增多、藝術家增多,藝術形式也開始千變萬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通俗與高雅的融合,流行與藝術的碰撞。上面我們已經提到,傳統美聲本身的受眾就不是很廣泛,在新的藝術形式不斷涌現的環境下,其受眾更是急劇減少,為了適應社會環境,也為了在競爭得以生存和延續,美聲必然要融合通俗元素,打開更多人的市場。因此,藝術市場競爭加劇,是美聲大眾化的一個直接原因。
(二)藝術受眾增多,對藝術的形式需求趨勢發生變化
在溫飽問題解決后,人們會迅速產生一種新的需求,那就是精神文化需求,當前國際環境下,和平發展是時代主題,我國已經基本實現小康社會,在這樣的環境下,藝術受眾在不斷增多,社會對藝術形式的需求也在逐漸增多。但是,對于當前大多數藝術受眾而言,他們對于藝術的需求,是為了豐富現有生活,所以,藝術應該是通俗的,是能為他們理解和接受的,美聲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通常對受眾的欣賞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傳統美聲很難滿足一般大眾的藝術需求。在這種情況下,西方率先實現了美聲唱法的通俗化和大眾化,在美聲唱法中融入流行元素,或者將爵士、鄉村、搖滾等元素融入到美聲唱法中,實現了美聲的大眾化。美聲在我國出現的時間本身就比較晚,再加之不屬于本土藝術形式,其受眾自然更少,受眾對美聲的需求也自然不多,為此,美聲想要有更好的發展,必然也要做出適當的改變和調整。所以說,藝術受眾增多,對藝術的形式需求趨勢發生變化,也是美聲大眾化的一個直接原因。
美聲大眾化的實現,并不是隨意產生的,不管是受市場需求的影響,還是受其它藝術形式的影響,美聲大眾化的實現,都具有特定的形式。本文認為,美聲大眾化的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與流行音樂碰撞,產生新的活力
美聲與流行音樂碰撞,產生新的活力,是美聲大眾化最主要的一種表現形式。美聲通常會被人們稱為古典音樂,而大眾對古典隱喻的第一印象就是呆板和壓力,所以很多人不愿意接受美聲,美聲大眾化,就是將人們對美聲的這種偏見給調整過來,而流行音樂是大眾接受程度較高的一種音樂形式,所以融入流行音樂元素,是美聲大眾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今天我們欣賞到的美聲音樂,通常已經不是古典的意大利歌劇式的唱法了,美聲中出現了平民階層所接受和喜歡的流行唱法,在唱腔、表演形式上都顯得更為自然活潑,使整個表演都極具親和力。所以說,與流行音樂碰撞,產生新的活力,是美聲大眾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二)與本土音樂融合,體現新的文化
除了與流行音樂融合之外,美聲大眾化,還表現在與本土音樂的融合方面。美國最早將美聲唱法與本土音樂融合,并且迅速成為美國群眾較欣賞的藝術形式之一。美聲大眾化在我國的發展,也經歷了這樣的一個階段。我國是一個有著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民族有自己的音樂風格和藝術形式,不管是藏族的藏式音樂,還是蒙古族的豪放風格,都獨具魅力,而美聲唱法的發展中,也注意到了我國的多民族特征以及本土音樂的價值,所以說,在我國,美聲唱法中逐漸體現出了一些本土元素,比如美聲與少數民族聲樂的結合等,這既能保證美聲本身的更新,同時也能體現出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對吸引地方受眾而言,也有重要的幫助。總之,與本土音樂融合,體現新的文化,也是今天美聲大眾化的一種重要體現形式。
(三)唱法分類,藝術與通俗兼顧
美聲大眾化,并不意味著美聲完全摒棄了傳統的唱法和表現形式,美聲大眾化還體現在其唱法分類,藝術與通俗兼顧這一層面上。目前我們一般欣賞到的美聲,都是大眾化的美聲,融合了較多的其它藝術因素,但同時,傳統美聲也依然有所保留,所以說,現在的美聲分為較多種類,包括古典美聲,也包括現代美聲,古典美聲仍然是傳統的唱法,更多的是強調其藝術價值,而現代美聲則融合其它元素,保證美聲的通俗。
[參考文獻]
[1] 王麗.“美聲”大眾化背景下發展的啟示與思考[J].青年文學家, 2013,02.
[2] 王晨.美聲大眾化背景下的發展與思考[J].藝術之窗,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