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銳
(晉中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山西 晉中 030600)
?
聲樂技巧訓練中的“氣”與“點”分析
張 銳
(晉中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山西 晉中 030600)
【摘要】對于聲樂表演者來說,聲樂技巧練習是其藝術發展的根基。聲樂訓中,表演者常常會遇到諸多問題,例如表演者的氣息用不上,聲音位置掛不上,以及表演者的生音容易出現發散等問題。這些比較常見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聲樂表演者,追溯其產生的原因,最為主要的就是他們沒有準確的抓住聲樂技巧的核心問題——“氣”和“點”。基于此,本文將對聲樂技巧練習中的“氣”與“點”進行分析。
【關鍵詞】聲樂技巧練習;“氣”;”點“;分析
我國古代對聲樂中的“氣”解釋為“故善歌者,必先調其氣也”。氣是一切聲音之源,在聲樂技巧訓練中占據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實際的訓練環節中,能夠真正掌握“氣”的運用要領并不容易,對于聲樂練習者來說,需要在無數次的實踐中,逐漸找到聲樂練習的方法。而“點”則是聲音的共鳴核心,是在“氣”練習好的基礎上開展的核心訓練。
聲樂是一種綜合性、整體性以及藝術性的音樂形式,其聲樂技巧中的“氣”與“點”的之間的關系并不單一形式而存在的,而是具有一定辯證關系的綜合體。在實際的聲樂練習中,需要做到“氣”中有“點”、“點”中有“氣”,才能夠在實際的訓練中提升聲樂技巧[1]。
(一)“氣”中有“點”
“氣”是聲音能夠發出來的動力,是保障聲樂具有流動的基礎。在實際的技巧練習環節中,氣能夠通過鼻和口腔,將空氣呼吸進肺部中,直至呼吸到肺部底端。此時,被吸進肺部內部的空氣不能直接呼出來,需要人的人的控制,下沉丹田,避免氣息消失的快。以這樣的一個過程來完成樂句的歌唱,然后再進行下一個樂句的練習,再次進行這樣模式的呼吸。由于人的呼吸是一種本能行為,因此在進行聲樂練習環節中,需要保持喉嚨、鼻腔、頭腔以及胸腔等一直處于打開狀態,保持著力點在丹田上。在以上的“氣”的練習環節中,雖然能夠對演奏者技巧有所提升,但是卻依然缺失很多聲樂色彩的潤色,此時就需要“點”的“氣”中的融入,提升聲樂中的共鳴感。“點”的共鳴需要從頭腔共鳴所在區域開始,改變聲音干、澀、尖等問題,并在氣聲的帶動下,實現聲音的流動[2]。
(二)“點”中有“氣”
“點”是集中的頭腔共鳴,而共鳴的產生是在腔體中的“氣”的不斷振動下形成,共鳴的整體也是“氣”的集合體。在聲樂發聲環節中,“點”的音色可以從上到下,實現聲樂的統一,在氣的的支持下, 點中的聲音更加的有力量、流場并且線條優美。
(一)腹式呼吸訓練
在通過腹式呼吸的方式能夠將“氣”從口腔、鼻腔等吸進肺部底端,并通過人本身對身體的約束與控制,使氣息下沉。同時保證橫膈膜一直處于吸氣狀態,其中橫膈膜的位置保持是“氣”練習中的關鍵。由于聲樂演唱需要氣作為力量支持演唱者進行不同的樂句之間的變化。氣的狀態需要被保持住,才能夠繼續應用于實際歌唱。在下腹部與橫膈膜之間存在著氣,該種氣是兩種人體機制相互運動壓縮而產生。由于人的腹部比較堅實,氣聲在腹部非常容易產生聲音的共鳴。基于人體呼吸時腹部的變化,為“點”的共鳴產生提供了基礎。“氣”在腹部比較均勻、通暢,在到達人的聲帶時,能夠對人的聲帶進行輕柔的撫摸,同時也是為柔和的氣息產生提供了空間[3]。
而“點”共鳴需要在人體“面罩”下產生,而人體面罩是指鼻子、眼睛等周圍的位置。面罩唱法中,比較突出的就是面罩內的共鳴,在硬口蓋以上的區域內,引發腔體的共鳴。在實際的訓練環節中,將丹田氣灌進面罩內部,使得面罩內的是每一個點都能夠產生共鳴,聲樂不能掉下來,一氣呵成。
(二)中低聲區訓練
在中低聲區的訓練是聲樂技巧訓練中的基礎,同時也是最為關鍵的環節,一個成功的聲樂者要想向著高聲區發展,首先需要具有扎實的中低聲區基礎。聲樂演奏者在實際練習中不能好高騖遠,即使是非常簡單的中低聲區訓練,也應該潛心練習,避免誤入歧途。在中低聲區的“氣”反復訓練,才能夠實現氣具有支持性。在氣發生有力量才能夠找到“點”的準確位置,并引起共鳴。例如,在簡單的mi的練習中,學生就很容易掉進面罩中,而發me音也非常容易掉面罩里。大部分的聲樂練習者me的音難以發準確。有的人將其誤唱為mai,也有的人將其誤唱為ma-i。在聲樂起始音處要軟,尾音給“氣”,并結合“點”的位置,聲斷氣不斷,二者相互結合,需要一定的規律,既追求統一性,也追求和諧性[3]。
(三)聲區轉換訓練
聲區轉換式訓練是聲樂技巧訓練中比較重要的環節,同時聲區轉換對于初學者來說比較難,技巧難以在短期內把握。在很多聲樂作品中, 存在著很多比中低聲區高的音,如果在聲樂演奏者在中低聲區內沒有打好基礎,那么在實際的演唱中很容易出現唱破音了的問題,或者聲音容易靠后。這樣的聲音發出就會失去色彩,演奏者并沒有掌握好與“點”的結合與控制。在聲樂演奏中,很多歌手具有因為這方面的問題結束了聲音藝術發展。而研究其原因,大部分原因在于說呢聲區準換環節中的“氣”與“點”沒有完美結合。很多聲樂演奏者只是單純的控制了“氣”,而忽視了與“點”的共鳴處理。
為了改善聲區轉換環節中這一問題,需要在“氣”的支持下,對“點”的運行軌道進行訓練。當“氣”的聲音進入到了面罩之后,演奏者的咬字與吐字需要 在上口蓋之后,遵循兩眼之間一直向上的軌跡,聲音的“氣”的壓力變大時,向上透,并尋求混聲。
綜上所述,在聲樂技巧訓練中,“氣”是聲音能夠發出來的動力,是保障聲樂具有流動的基礎。在實際的技巧練習環節中,氣能夠通過鼻和口腔,將空氣呼吸進肺部中,直至呼吸到肺部底端。“點”是集中的頭腔共鳴,而共鳴的產生是在腔體中的“氣”的不斷振動下形成,共鳴的整體也是“氣”的集合體。二者之間的相互結合運用,是聲樂技巧訓練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李薇.聲樂技巧訓練中“氣”與“點”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9.
[2]李薇,杜艷輝,雷瑞福.聲樂技巧訓練中“氣”與“點”結合的訓練方法[J].大家,2012,17:63+65.
[3]易伶.聲樂技巧訓練中“氣”與“點”的研究[J].黃河之聲,2014,19:74.
[4]蘆雪紅.聲樂技能訓練中“氣”與“點”的研究[J].通俗歌曲,2015,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