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媛
(肇慶學院,廣東 肇慶 526061)
廣東瑤族長鼓舞與壯族蜂鼓舞的文化研究比較
陶 媛
(肇慶學院,廣東 肇慶 526061)
廣東省位于中國大陸南端,是著名“嶺南文化”的重要傳承地區。因此,無論是在語言、風俗、歷史文化以及藝術舞蹈都獨具特色,具有濃烈的地域文化特點。位于廣東的瑤族是一個民風淳樸的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在歷史的長河中瑤族漸漸的形成了自己鮮明的文化藝術,尤其是在舞蹈方面,瑤族最為有名的就是長鼓舞,銅鼓舞等數十種舞蹈。在今天,瑤族的長鼓舞早已聲名遠揚,并且深受大家的青睞和喜愛。而國家對這種民俗民風也持鼓勵與支持的態度,長鼓舞的聲名遠播讓更多的人們去認識瑤族。
瑤族長鼓舞;壯族蜂鼓舞;文化研究
中國是一個文明大國,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每個民族都有自己鮮明的文化特色,這些不同的習俗組成了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而嶺南文化是中國文化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原始性文化[1]。因此,嶺南文化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分布在廣東的瑤族是一支十分古老的民族,而在2008年6月7日瑤族的長鼓舞已經被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每到喜慶或者是節日以及慶祝豐收的時候,瑤族人民就會跳起長鼓舞,它已經成為了瑤族人民表達自己喜悅之情以及美好愿望的一種表達方式,也是一種群眾性的娛樂活動。在表演的時候表演者左手要握住鼔要上下翻轉,右手就隨之拍打著鼔頭,一邊擊鼓一邊跳舞,而不同的節日也會有不同的方法。在壯族,也有類似于長鼓舞的舞蹈叫蜂鼓舞。蜂鼓舞的源流沿革蜂鼔,陶腔皮膜,以繩繃緊,腰細兩頭粗,酷似蜂體[3]。這段話介紹了蜂鼔舞的名字由來,而蜂鼔舞和長鼓舞的鼓型相似,都是兩頭比較大中間比較小,而且兩頭都可以用來敲擊。所以由此我們便可以對長鼓舞與蜂鼓舞進行研究比較。而它們又與中原的同類型鼔一脈相傳,體現著中原文化對嶺南文化以及瑤族文化的影響,閃耀著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光彩[4]。
嶺南鼔藝術,不僅歷史悠久,品類繁多,而且各有千秋[5]。早在先秦時期,就出現了很多鼔類,有足鼔,雷鼔,路鼔等數十種鼔類。中國鼔類的發展歷史十分精彩,不同的時期都會出現不同的鼔類。而鼔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從古至今,鼔一直被用于重大的事情當中。很多地方依然把鼔文化保存的非常好。長鼓舞和蜂鼓舞都是中國少數民族的舞蹈,這兩個舞蹈分別代表了瑤族和壯族。少數民族的舞蹈具有濃烈的民族特色,而這些鮮明的民族特色正是中國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標志。廣東處于嶺南文化的中心地,嶺南文化多為原始性文化。說明嶺南文化保留了自己原有的特色以及神秘感,沒有因為時代的演變以及其他文化的入侵而逐漸失去本民族的民俗。我們要研究中國的古文化必須要研究嶺南文化,因為他保留了古文化的完整。研究長鼓舞與蜂鼓舞也是因為它們是原始的舞蹈,是表現民俗民風的舞蹈,這對研究中國古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而隨著改革開放的影響,中國的傳統文化慢慢受到入侵。長鼓舞與蜂鼓舞如何能在時代的發展中保留自己的特色,這應該是值得我們反思的。同時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去保護自己獨有的文化特色,傳承和發揚中國文化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是中國人民的尊嚴,我們因為中國文化而聞名世界。而瑤族文化和壯族文化也是中國文化的有利組成部分,我們因為有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俗民風,民族藝術文化才能使中華文化熠熠發光。研究長鼓舞與蜂鼓舞有利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有利于中國民族的團結和發展。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發展,人們的思想意識也在不斷的更新。我們的傳統文化也應該在繼續保留傳統特色的同時讓更多的人去接受、去認識。所以,對與長鼓舞和蜂鼓舞,我們應該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去學習,并且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去創新。這樣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會有更多的年輕人更愿意去接受和學習,這樣有利于民俗的傳承與發展。
(一)長鼓舞的特點
長鼓舞是少數民族的舞蹈,在跳舞的時候要邊敲擊長鼓邊舞蹈而得名。長鼓舞由女性演奏則優雅而歡快,男性演奏則瀟灑而活潑。長鼓舞的表演方式是舞者用竹鞭或者使用鼓錐一邊拍打一邊跳舞,跳到高潮的時候或是進行技巧表演時手持鼔鞭隨樂起舞。長鼓舞的表演時人們都會穿上自己民族的衣服,以柔軟的抗手,伸剪,雀步等一些動作來完成。以肩膀來固定長鼔,右手持著鼔一邊敲打一邊跳舞讓身體,長鼓,以及跳舞者的精神融為一體達到高度的統一,突出本民族的特色。在跳舞的時候左手打著低音鼓,右手打著高音鼓,因此敲打出的長鼓高低音不同,節奏不同變化多端伴隨著優美的舞姿,讓人賞心悅目。通常敲打長鼓舞時也是由低音到高音節奏逐漸加快,最后嘎然而知。而瑤族的長鼓舞最能反映出瑤族的民俗民風。人們便用長鼓來紀念很多有意義的事情,比如說慶豐收、起新房、過春節、祭祀等活動。而長鼓舞也成為了瑤族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感恩與向往。
(二)蜂鼔舞的特點
蜂鼓舞是壯族人們表達情感的舞蹈,每當豐收的時候或是節日慶典的時候,壯族人民就會身穿盛裝,在蜂鼔的伴奏下歡快的跳起舞來。蜂鼓舞是聞名于唐代,在唐代時期,民間有跳財神的傳統,而蜂鼓舞就是在跳財神的基礎上演變而產生的。在古代,蜂鼔還被稱為“仗鼔”還有“拍鼔”而名字的得來也是因為演奏方式。蜂鼓舞是壯族歷代傳下來的一種舞蹈,舞蹈多反映生產生活所以即興的表演比較多。蜂鼔音樂多為混合擊膜鳴樂器,是一種古老的擊樂。在演奏的時候要將蜂鼔用彩帶掛在腰間,在拍打鼓面的時候既可以用雙手拍打,也可以左手拿著木頭,右手拍擊右側形似喇叭狀的鼓面。蜂鼔舞在北魏的時候也曾經風靡一時,受到民間百姓的喜愛,因為他的節奏歡快。而蜂鼓的制作也同樣是用樹木做成,在兩端的框用磁瓷做成,蒙皮用繩子繃緊。在很多重要的場合壯族人們就會用蜂鼓舞,比如壯族的巫師在求雨祭奠,超度亡靈,驅邪,慶祝豐收等等一系列活動的時候就會有蜂鼓舞表演,而蜂鼓舞在壯族民間也是最為主要的表演,逢年過節或者是家里有喜事的話都要用蜂鼓舞來表達自己的喜悅之情。而這個習俗一直沿用至今,已經成為他們的一種生活習俗。
(一)長鼓舞的演奏方法
瑤族的長鼓舞是一種民族特色鮮明的舞蹈,它體現了瑤族人的剛健有力,民風淳樸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贊揚。長鼓舞的演奏方式也有很多的技巧,一般有兩種坐姿,分別為盤坐式和內外盤坐式。高鼔音在右側而低鼔音在左側,通常要靠左手邊擺放。在擊鼓的時候,右手敲擊高音鼔,使用的力氣也要比左手的力氣要更大一些。瑤族人們在跳長鼓舞的時候不僅手要打鼓,還會跟著節奏舞動起來。在演奏長鼓舞的同時一般還會有嗩吶,盤王歌等來助興。
長鼓舞的類型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分為單人舞,雙人舞,群舞等。動作特點主要是剛健,粗獷,勇猛,有力,雄勁,果斷,灑脫來表現瑤族男人的勇猛。在跳長鼓舞的時候每個起、跳、蹲、仰等動作都體現了瑤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情以及對勞動的熱愛。并且表現出了瑤族男人的剛勁有力。瑤族長鼓舞所表現出的內容一般都是與生活有關,他們的基本動作都表現生產、生活內容。如有的動作形似蓋房,有的形似耕地,有的形似家禽等等,長鼓舞反映了瑤族人們的生活氣息。這也是嶺南文化能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原因,這些民俗民風表現出了獨具一格的中華文化。
(二)蜂鼓舞的演奏方式
蜂鼓舞是壯族人們最為有名和常用的舞蹈,也稱為細腰鼔。壯族的蜂鼔與朝鮮族的演奏方式相似,在演奏蜂鼔時,將蜂鼔橫掛在腰間,拍打圓球一面的鼓身會發出“噠、噠”的高音,拍打喇叭狀的一面會發出“咚,咚”的低音。所以,蜂鼓舞也有高音和低音之分。而不同的制作材料發出的聲音也會不同,如果是陶瓷制作的蜂鼔側面,發出的聲音則會清晰明亮,悅耳動聽。如果是木質的側面則會鼔音柔和,低悶沉穩。在表演的時候,壯族蜂鼓舞剛勁有力,體現了壯族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在敲打以及舞蹈上都很有節奏,舞步剛勁有力,歡快活潑,在每個動作轉換之間都很有力道。蜂鼓舞的類型也是多種多樣的,有單人舞、雙人舞和群舞等。因此,人們在一起慶祝節日的時候可以都參與到其中。
(一)伴奏樂器的比較
演奏長鼓舞時的主要伴奏樂器就是長鼓,長鼓的形狀兩邊粗中間細,長鼓舞的表演者則左手持長鼓,右手進行敲擊。表演時,鼓手左手握住長鼓的鼓腰上下翻轉,右手隨之拍擊,邊舞邊擊,有時候會用嗩吶、鑼鼓進行伴奏。演奏蜂鼓舞時主要的樂器是蜂鼓,因鼓身形似蜜蜂而得名,演奏蜂鼓時,將鼓系以彩帶橫掛在腹前或置于鼓架上,圓球狀一端的鼓面置于左側。演奏時既可用雙手拍擊兩端鼓面,也可左手執竹木鼓棰敲擊、右手拍擊。球狀一端鼓面發出清脆明亮的高音,喇叭狀鼓面發出深沉渾厚的低音。它常與小鼓、鑼、鈸、鈴等民間樂器一起用于合奏。
(二)表演群體的比較
長鼓舞分為單人舞、雙人舞、群體舞等形式,長鼓舞共有72種表演形式,長鼓舞動作大多數是粗獷、彪悍、剛進,體現了瑤族人民對于生活的熱愛和追逐。蜂鼓舞大多數時候都是由一人進行演奏,而且要配合相應的劇本進行說唱,多人演奏極少,蜂鼓舞主要是壯族人民為了慶賀和歡度節日的時候所演奏的,目的是為了消災祈福之用。
(三)表演文化的比較
長鼓舞的主要動作多數是為了表現生產、生活內容,主要是建筑房屋、耕田犁地、模仿牲畜等動作,表現的是對生活的熱愛,對生活的感激之情,長鼓舞意在表現出瑤族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熱愛和渴望之情。蜂鼓舞主要是為了祭神驅邪、消災祈福,蜂鼓舞還可用以演唱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唱本都是七言韻文的長篇唱詞,每當慶祝豐收和歡度節日之時,能歌善舞的各族人民便身穿盛裝,在蜂鼓的伴奏下高歌歡舞。
(四)音樂特點的比較
長鼓舞和蜂鼓舞在音樂特點上的比較及其鮮明,長鼓舞主要是為了表現對于生活的熱愛之情,所以舞蹈主要是為了模仿生活中的主要動作而形成的,而且長鼓舞的表演具有單人、雙人和群體性,這是長鼓舞的主要特點。但是蜂鼓舞主要是為了在每年的節日中,為廣大人民祈福消災,為了祈求神靈對于生活的庇佑,蜂鼓舞在表演的時候多數時候都是由一人進行演奏,并且伴隨著劇本的說唱進行表演,表現的內涵主要是人們為了慶賀豐收和歡度節日。這是蜂鼓舞的主要特點。
舞蹈是人們表達內心感情世界的一種常用的方法。這個文章講述了長鼓舞與蜂鼓舞的起源與發展以及再生。研究對中國古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都起著促進的作用。我們中國的少數民族的舞蹈一直都在受到追捧,也在中國舞中占有者重要的位置[10]。研究和比較長鼓舞和蜂鼓舞也可以讓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國的民俗民風,有利于構建一個和諧社會。通過表達人們生活日常和感情的舞蹈不僅讓人們了解了中國的五十六個民族也了解各個民族的特色,這樣有利于增加是中國人的自豪感提升中國人的自信心,并對中國古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讓更多的人對中華文化有更多的興趣。
[1]Baidu.嶺南文化http://baike.so.com/doc/5409250-5647261.html.
[2]Baidu.瑤族長鼓舞http://baike.so.com/doc/6002335-6215312.html.
[3]韋俊海,韋土良.民族藝術[J].1986,(4):139-150.
[4]壯族蜂鼓與瑤族長鼓淵考記.民族研究[J].1984,(6):66-69.
[5]王思民.試論黔南少數民族鼔藝術.鼔類研究[J].2012,(5):26-69.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樂器種類也多種多樣,其中鼔類是常用的樂器。壯族男子多為強壯有力,女性則婀娜多姿,所以蜂鼓舞在表演中也是十分常見的。蜂鼓舞是壯族的一種古老的擊樂。長鼓舞與蜂鼓舞的演奏方式上有許多的相似之處,我們要研究比較長鼓舞與蜂鼓舞的文化,就要了解他們的動手手法,歷史起源和文化傳承等方面來進行研究。研究古文化不僅僅是對古文化的了解與保護,更多的是希望我們現代人能在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能了解傳承和發揚本土文化。這才是我們研究長鼓舞與蜂鼓舞文化研究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