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丹
(南京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淺析平均律學習中五個階段性目標
宋 丹
(南京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眾所周知,平均律的分配在整臺鋼琴調律中對音準的準確與否有著決定性意義。本文從提高分律的準確性與精確度出發,闡述了怎樣將平均律學習設置為五個階段性目標,根據其要求,不斷的練習和鞏固,循序漸進的逐步把握學習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以求達到較高的平均律分律的目標。
分律;階段;目標
“十二平均律”是指將八度音程按頻率等比例的分成12等份,每一等份稱為一個半音,簡稱“平均律”?,F代鋼琴一般情況下沿用平均律這一律制,因此,平均律一直是現代鋼琴調律中的核心內容。它的準確與否決定了整臺琴音律的優劣;同時平均律的分配也是調律學習中的難點所在。因為平均律分配時存在很多的“拍音”,而且是“有要求的拍”,這在判斷、辨別和控制上便難于“調平”的同度和八度了。
平均律分配方法中以四五度分律法和三六度分律法較為成熟,四五度循環法是目前為大部分業內人士所認可的,同時也是較為科學的平均律分配方法之一。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相較之下它的方法、原理相對簡單易懂,拍音速度清楚易把握。下面我以上四下五循環法為例,談談如何在學習中設定一個較為合理的階段性目標。
(一)掌握正確的分律步驟是平均律學習的先決條件:
掌握正確的分律步驟后,可進行四、五度調平的練習。以便一方面熟悉四、五度音程的拍音聽覺感,一方面熟練掌握分律的步驟。如圖所示,按照圖中所標示的數字順序,遵循上行四度和下行五度的原則,進行操作,以求熟練掌握分律步驟。

(二)對內心速度概念的把握是實現平均律學習的基礎:
分律中,由于四度為寬音程,五度為窄音程,所以上四下五進行過程中均為正拍。四度速度為1拍/秒;五度為0.66拍/秒;五度倍拍音為2拍/秒。
在心中牢記1拍/秒、0.66拍/秒和2拍/秒的速度節奏是第一步。個人認為借助電子節拍器來練習是最簡單易行的。1拍每秒可將節拍器調至=60,0.66拍/秒可將節拍器調至=40(0.66拍/秒≈2拍 /3秒=40拍/60秒,也就是每分鐘40拍。)2拍/秒可將節拍器調至=120。根據節拍器的擊打頻率進行數拍,便可以準確的感知四、五度拍音的節奏。怎樣將這些節奏從簡單的認知到轉化為自己的內心速度,則是一個不斷反復練習的過程了??梢愿鶕陨淼那闆r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
例如等紅綠燈時數秒;給出一個時段,自己數秒,檢驗自己的個體時間與客觀時間的誤差,當達到一定精度時再逐步延長這一時段再練習,等等。當然,無論什么樣的方法,都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所以練習也需要一個過程,只有建立了足以自信的內心速度感,才能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形成準確的衡量標準。掌握拍音速度不能僅限于把握節奏。結合模擬哼唱拍音,來完成對拍音速度的把握,能更加形象、直觀的感受真實的拍音速度。
(三)熟練聽辨拍音結果和抓住拍音變化過程是平均律學習中不可或缺的條件:
對于結果拍音的聽辨,在分辨拍音的速度(包括四五度的拍音和五度的倍拍音)時,起初是由于對拍音聽辨的不熟練性,后期因為習慣,很多人會直接繞開拍音的音頭部分,把注意力放在拍音的后半部分來聽辨。其實聽拍音的音頭能夠更加準確,迅速的捕捉拍音的速度。
我們應從擊鍵的瞬間開始,便將聽覺的注意力放在拍音的變化上,當拍音開始變強時(也就是聽覺上感覺拍音上揚時),便是拍音進行的一半;再由強變弱(也就是聽覺上感覺拍音回落),形成一個完整的拍音。能抓住第一個完整的拍音也就基本上把握住了拍音的速度。在練習過程中,由于熟練程度的異同,可進行有目的的練習,將拍音聽辨的長度不斷縮短,直至只聽拍音音頭上揚的時間點便可準確把握拍音的速度。
捕捉操扳過程中拍音的變化。良好(均勻、連續、有控制)的操扳是捕捉住拍音變化的前提,特別是準點附近的細小變化的把握更是難點,控扳和聽覺上的熟練缺一不可;此外,對于相應的操扳幅度所產生的拍音變化量的預估和判斷,也是一個需要反復練習的內容,預判的正確可以輔助更加快速、精準的達到所需的拍音位置。有了良好的拍音分辨和控制能力,配合準確的內心速度概念,便能較為輕松的掌握對的調律四、五度拍音的調律。當然,這跟平均律分配的最終結果還欠缺一些更為重要的主觀判斷、分析環節:

表1 平均律檢驗音程順序表
(四)掌握個體在分律過程中的八度平衡是提高平均律精度的保障:
在平均律分配中,我們所取的四、五度的拍音速度(四度:1拍/秒 五度:0.66拍/秒),只是一個大致上的平均量(誤差在允許范圍內的量),在分配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產生一些個體的誤差。例如:不同的人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和場合,面對不同的鋼琴,在對拍音速度的把握上不可能絕對相同,總會存在一些細小的差異。我們這里所說的八度平衡,就是盡可能的用五度去彌補四度中的差異,使整個八度的量更準確。簡單地說就是:如果感到自己的四度在分配時速度是稍顯快的,那么在調整五度時,就要把四度寬出的部分扣除,也就是將五度的拍音稍放慢一些。但在實際操作中,而非機械的只按照四、五度的標準速度進行。對于八度的平衡練習,一般是在平均律的前兩組四、五度中通過對33F音高的確定來進行的。再次要強調的是,這并非是隨意的增、減速度,而是一定要有一個度。我的感覺是上下的調整以四度的拍音與五度的倍拍音比在1:2——1:3的范圍之內,不能超出之一范圍。具體的數值因人因琴而異,在此僅供大家參考。只有基本達到八度的平衡,才能使整體的平均律分配達到要求,一味死板的套速度,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五)平均律分配中檢驗音程的使用是提高平均律精度的重要手段:
在清楚其原理的前提下,準確、熟練的運用檢驗音程進行判斷、分析,找出問題的根源,以求更為精確的結果。
上四下五循環法中,主要運用大三、大六度音程進行檢驗,其基本原理為寬、窄音程的相關理論。寬窄音程中,寬音程簡單的說就是比純律(無拍)要寬的音程,若以根音為基準,冠音應為正拍;若以冠音為基準,根音則為負拍,窄音程相反,在平均律分配中所涉及到的音程有:純四、純五、大三、大六。其中除純五度音程為窄音程外,其它三個音程均為寬音程。
下面,我們將介紹檢驗音程是怎樣在平均律分配中分步驟、分階段進行的。
我們將分律及檢驗的全過程分為三個階段:正文一中圖例中提及的1~6為第一階段;7~10為第二階段;11~13則為第三階段。之所以分階段進行,是因為有利于對分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更為及時準確、有效的分析、判斷和糾正。具體的操作及檢驗方法我以表格的形式歸納為表1。
如表1所示,在熟練掌握檢驗方法的同時,要積極運用這一手段對每一階段中出現的問題循序漸進的進行必要的分析、判斷和整合,才能將平均律的精度提升。
嚴格說來,平均律中的四、五度的拍音速度應是越往高音越均勻漸快的。當對平均律的分配達到一定的熟練度和精度時,我們也可以遵循這一原則進行分律,以求達到更高的精度要求。具體練習時可以通過對幾個特定四、五度音程拍頻的重點練習,對其它包含于其中的音程作對應的均勻漸快比較為基本方法來實施。因其對拍音速度的精度要求更高,就需要牢固的分律基礎為前提,不要輕易、隨意操作。
在平均律的學習實踐中,必須遵循其階段性的進程,牢固的掌握每一個環節中的重點和難點,才有可能達到對最終調律結果的把握。應循序漸進,不可一蹴而就。
[1][蘇]捷亞科諾夫.《鋼琴制造》[M],北京輕工業出版社.1960年版.
[2]陳重生著.《鋼琴調律原理與應用》[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