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怡媛
(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古箏曲目內容及演奏技法的發展與展望
孫怡媛
(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古箏是中華民族傳統彈撥類樂器的典型代表,是中華悠久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得益于其優美的音色、寬廣的音域、豐富的演奏技巧以及表現力,古箏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隨著時代的發展及音樂無國界理念的盛行,古箏的曲目內容、演奏技法、教育等方面都在發生著巨大變化,尤其是古箏的創作以及演奏。本文主要回顧了古往今來古箏創作及演奏方面的變化,淺析其中的優點及不足之處,為未來的古箏的發展提供依據。
古箏;曲目內容;演奏技法;發展
據史料記載,最早的古箏出現在25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因其主要在先秦盛行也稱秦箏。也正是從先秦開始,不斷有膾炙人口的古箏名曲在歷史的長河中被孕育,而每一首古箏名曲的背后都有著其特有的寓意。例如:先秦名曲《高山流水》講述了伯牙與鐘子期之間的真摯友情,進而也表達了知音難覓、珍惜友情之意;漢朝名曲《漢宮秋月》描繪了古代長期幽于深宮的宮女們的凄涼生活,表達了對她們悲慘境遇深深的同情;而古曲《梅花三弄》則是借寒冬怒放、不畏風雪的梅花來歌頌那些不畏困難、頑強奮斗的勇士。總的來說,這段時期的曲目大多是借物或借事言志,也正是這個特點,箏樂在這個時期尤其受文人墨客及士人們喜好。但是,此時期的箏樂被定義為雅樂,面向的人群較小,在整個社會的普及程度較低,不利于其的推廣和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境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翻身做主人,整個社會生機勃勃,社會面貌的改變也直接導致了箏樂曲目內容的改變。新中國成立前箏樂僅面向統治階級及文人等,其曲目題材有明顯的限制性;而新中國成立以后則面向全社會,曲目題材則更豐富、更貼近生活。箏樂觀眾人群的擴大明顯影響著箏樂曲目的內容,該時期曲目內容主要是描述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后的豐收場景和幸福生活,體現出勞動人民的勤奮以及當家做主人后的喜悅,代表作品有趙玉齋老師的《慶豐收》以及彭修文、蔡惠泉老師的《豐收鑼鼓》等[1]。
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逐漸與國際社會接軌,包括音樂在內的整個社會都在經受新鮮事物的沖擊,而音樂無國界這個概念也被提出并越來越被接受。受國外文化及音樂形式影響,此時期的箏樂曲目內容再次發生很大程度的改變。此時期的箏樂曲目在繼承傳統箏樂元素的同時也或多或少的融入國外音樂元素,使得曲目內容更加現代化、多元化,更容易被年輕觀眾及國外觀眾接受。廣為流傳作品包括王中山老師的《溟山》、莊曜老師的《箜篌引》、王天一老師的《紅山魂》等。曲目內容的現代化使得箏樂能夠更好的適應整個社會的發展趨勢,也為箏樂走向國際舞臺并被認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曲目內容的現代化進程也存在很多隱患,例如傳統元素與現代元素比例的失衡、曲目內容的庸俗化、以及曲目內容過度商業化等,這些隱患足以使箏樂這么傳統技藝變質而失去原來的藝術及文化價值。未來箏樂的發展既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過度的現代化,其良好的發展需要在傳統及現代化之間找到平衡點。
古箏素有“東方鋼琴”之稱,其應用范圍極為廣泛,包括獨奏、重奏、合奏、伴奏等。除了應用范圍廣之外,古箏的傳統技法也極為復雜,包括右手技法和左手技法。右手技法演奏時涉及右手大、食、中、無名四指。右手技法演奏時的指法則更為復雜,其中單音技法(最常見的右手技法)主要是通過勾與剔(中指)、挑與抹(食指)、劈與托(拇指)、搖(無名指)等動作、動作力度、頻率以控制發音、音的力度、節奏[2]。而左手技法主要是通過按、滑、顫、揉等動作以配合右手達到飾音的效果,涉及左手的中指、食指(或無名指)。
隨著古箏技藝的代代相處,其技法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創新。技法的創新首先體現為指法的改變,例如在傳統的遙指技巧的基礎上,衍生出了勾搖技巧以提升演奏的速度;針對密集的音符又衍生出的快速指續同樣增強了彈奏的速度;此外還包括根據特定曲目創造特殊的指法組合等[3]。除了指法的改變之外,古箏表演藝術家們也在探索用通過古箏去模擬其他的樂器、人聲或者自然聲響以提高箏樂演奏時的層次感,提高作品的藝術表現力,例如模擬琵琶聲或木魚敲擊聲等。此外,趙玉齋老師也在雙手齊彈方面也做了很多的探索,趙老師的觀點是解放左手,讓左手和右手共同彈奏而不是簡單的按弦。但雙手齊彈法存在明顯的局限性,雙手齊彈后缺乏左手的補聲作用[4]。雖然箏樂專家們就這個問題進行了很多的嘗試,但是至今為止此問題也未被完全的解決。
總而言之,箏樂演奏時的技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創造性的根據曲目本身的節奏去創新技法,以提升曲目演奏時的藝術表現力。但是,改變演奏時的技巧不能隨意或者過度,需根據曲目特性、技法的實用性等去適度的改變,并通過彈奏反復驗證其可行性。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發展,古箏的各個方面也在進行中適應性的改變,這種改變尤其體現在箏樂的曲目內容和演奏方式上。這些改變對箏樂的未來的發展可以說是有利有弊,我們只有通過實踐對這些改變進行檢驗,以取其精華、去皮糟粕,促進箏樂向更健康、更現代化的方向發展。
[1]藺榮齡.當代古箏藝術的發展思考和建議[J].音樂時空,2015,(14):119.
[2]楊宏.古箏彈奏技法的發展與展望[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5,(6):190-191.
[3]馬語燕.古箏曲《春到湘江》的分析與演奏[J].北方音樂,2015, 35(19):162.
[4]王江莉.淺析古箏彈奏技巧的發展及應用[J].音樂時空,2015,(5):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