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梁
(重慶市江津區享堂小學校,重慶 404100)
如何踐行農村小學的合唱入門教學
黃 梁
(重慶市江津區享堂小學校,重慶 404100)
本論文探討了農村小學合唱教學中的一些適用方法和教學的體會。
農村小學;音樂合唱教學;適用方法和教學的體會
筆者是多年從事農村小學的音樂教學的音樂教師,在2015年9月起參加了市教委組織的小學音樂教師置換脫產培訓,根據學習要求對我區內的農村小學的音樂教學情況做了深入了解和考察,對如今農村小學的音樂教學,特別是合唱教學現狀堪憂。現在農村孩子在音樂學習上存在的一些比較普遍而嚴重的問題,如很多學校不夠重視音樂學科,專職音樂教師師資配備嚴重不足;許多學?;虬嗉壍暮⒆觽冇捎跊]有經過系統訓練,唱歌是喊唱,不懂咬字吐字和發聲,不懂氣息運用,更談不上合唱的技術技巧;再則不懂樂理連基本的節奏意識都沒有,不懂視唱沒有音高概念,更有甚者連簡譜的7個阿拉伯數字唱名都分不清。據我了解農村學校如我所說的情況在農村特別是偏遠一些的更為嚴重,我想可以通過一些學校的現狀映射我們農村小學的普遍存在的音樂現狀。
下面,我就這些年我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特別是農村小學合唱教學這一塊的一些適用方法和教學的體會談出來,與各位音樂教師特別是戰斗在農村一線教學的音樂教師分享與共勉。
首先;從簡單視唱學起,培養音高、節奏意識及基本樂理基礎。對于剛接手如音盲一般的班級,要想培養成能唱出多聲部的合唱水準,以體現合唱應有的藝術特色,難度可想而知。對于這樣的班級這就需要我們打破常規。于是我首先想到的不是按部就班的將出版社出版的音樂教材的歌曲貫徹下去,而是如何如何弄懂淺顯樂理,學會簡單的視唱。為進一步的奠定音樂素養打下基礎。
我專門為基礎差的班級選取一些從三度視唱如《瑪麗有只小羊羔》、五度如《粉刷匠》、《劃船歌》到八度《字母歌》,《上學歌》然后逐漸擴充音域,孩子喜歡的如外國的《豐收之歌》以及我國一些朗朗上口的民歌旋律等等。節奏也從易到難、耳熟能詳的一些小歌曲編成視唱入門教材發給學生。重要的是在教學后隨時跟進檢查,讓學生重視課堂學習和課后自我練習,在學生覺得既有趣又有壓力的狀態下學會視唱,從而學會識譜懂得節奏,并有一定音高意識。
其次;教會學生正確發聲,當然這不是單一的一個課題,在視唱教學的練習中就得不停強調。在發聲上我一般分為三步走:
先杜絕喊唱,對出現的喊唱給予嚴厲的批評,讓學生從主觀上認識到喊唱的對于自身的危害性和對合唱音色的破壞性。從輕聲唱歌入手,但這里的輕與虛有著區別。我和區音舞協會主席陳和昭老師在給老年大學輔導合唱時,陳老師曾提過輕聲唱的觀點就像小偷間的對話音量弱但有穿透力,而不是生病時奄奄一息地虛脫的話語,這個比喻很恰當,我覺得很受用。大家不妨試試。多用輕聲唱歌容易讓全體的音色達到協調和統一。并且讓學生徹底明白口腔白聲與氣息發聲有著本質的區別,讓學生明白兩種聲音不同的發聲原理,以及不同的音響效果,并及時強調糾正隨時出現的口腔白聲,示范口腔白聲與氣息發聲的區別,在不斷的練習中,逐漸領會和把握通過氣息發聲的方法。
再則,領會合唱與獨唱的區別,如最初階段用“U”韻母統一音色入手,在逐漸往開口呼過渡。杜絕個人英雄主義,化整體成為統一。讓學生真正懂得合唱音色統一的重要性。
第三;對于有了一定的音高節奏意識了,單聲部齊唱基本不成問題,能夠基本把握通過氣息發聲方法的班級,就可以貫入一些難度較小的合唱曲。
先前進行一些非主旋律的和聲聲部盡量避免與主旋律聲部同節奏出現合唱曲,如非旋律聲部唱為長音來對主旋律起的烘托作用的,為旋律聲部的長音時加花或為長音添加后綴出現的非旋律聲部。
下一步再逐漸滲入與主旋律聲部同節奏出現的和聲訓練,低聲部旋律也朗朗上口的和聲等。在音程度數上,從一些高低聲部是和諧音程度數訓練入手,如8度、5度、3度而較易唱的和聲,有一定基礎后再進行如6度4度以及不協和音程的訓練 。在進入和聲聲部與主旋律聲部同節奏出現的和聲訓練時,根據后攝抑制影響稍弱的特點,不妨先學旋律性稍差相對難些的的低聲部,后進入高聲部的學習,這樣聲部感容易建立些,有助于避免聲部被同化,對獨立聲部效果有幫助。
如第二部都能做的很好話就可以進行的和聲音程度數稍低些難度稍大的合唱曲訓練。
最后;當我們的同學們能夠演唱一些難度較小的合唱作品后,就可以試著進行提高訓練。如加強視唱中的音程的卡農訓練以及變化音的訓練;進入到復雜呼吸運用以及音量控制擴充音域的訓練;聲部間交替換氣的訓練,以及添加到三個甚至更多聲部的訓練等等。使得我們的合唱水平逐漸向高層次發展,邁上高水準的臺階。
以上墨筆僅是筆者長年在從事農村小學音樂的合唱教學中的一些體會,以及教學中摸索的一些心得,僅供大家參考,如有不當之處歡迎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