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靜
(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淺談對中國舞蹈認識的新視角
黃 靜
(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舞蹈是一種形象性的人體文化,是一種四海相同的特殊情感語言。認識它,不應束縛在固定的規范內。中國舞蹈源遠流長,在我們面對“舞蹈視角”更新的問題上,應拒絕千篇一律的模式而融情于千變萬化的新思維中。無論是對于民間舞、古典舞還是芭蕾舞,都應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迎合時代的發展,保留歷史文化精神,以開放的胸懷,將歷史與現實融合。
中國舞蹈;視角;更新
認識任何事物都有一個觀察角度的問題,即視角問題。如幾何學里對一物體的正構圖、側視圖等,因觀察的角度有所不同,客觀對象所顯現的形象也不大相同。當代解釋學認為:“視界屬于視力范圍,它包括從一個特殊的觀點到見到的一切”。對于我們每一個人,對認知事物都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這一過程的時間性不得以個人的主觀意象來決定,由于認識的局限,常會出現類似于盲人摸象的情況,導致對事物的認識出現偏差。此類問題的要害在于他們把自己可能看到的當成了事物的全部真相即鐵定物證,而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弊端所在。
對中國舞蹈的認識也存在相仿的情況。暫且不說中國舞蹈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有著無可爭議的改進與發展,就目前一段時期內能代表我們國家風格的典型性優秀舞蹈作品來看,我們對中國舞蹈的認識是非常有限的。在世界藝術迅速發展壯大的今天,我們那一點點知之甚微的了解是可憐的,我們急需擴大視野,更新視角,從而更好的認識中國舞蹈的本質,建構起一個新的中國舞蹈體系。
舞蹈是一種形象性的人體文化,是一種四海相通的特殊情感語言,它可以突破語言文字的羈絆,運用形象生動的動作語言來傳遞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人民之間的情感信息。從“客體”的視角來認識中國的舞蹈是一個非常有價值、有新意的重要角度,是一個可以給我們帶來許多有益啟示的角度。舞蹈無言,蘊涵卻深,從浩瀚的歷史煙云中,從傳統意識與現代意識的碰撞中,營造出一部部的優秀舞蹈作品充滿了無窮的魅力,萬語千言融匯在舞蹈的姿態與律動中,使我們領略到各國的風土人情,這些帶給中國舞蹈創作新的源泉。
印度舞蹈作為世界傳統舞蹈的研究起點,不僅是廣為播遷的文化,也是最能與西方比較并具有傳統東方色彩的舞種。手勢語言、腳步技巧及豐富的表情是印度舞蹈的顯著特征;歐洲舞蹈又以芭蕾最具代表。在這樣一個有著多元化舞蹈語言的環境中,隨著社會的發展,到了近代,舞蹈或派生或整合或擴張或消匿,逐漸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模式。
原俄羅斯的文化是一種開放的文化,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古典舞蹈——芭蕾經由意大利傳入俄羅斯,產生了《睡美人》、《天鵝湖》等舞劇。在這些題材的表現中,異國風情舞蹈的展示成為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這時的芭蕾藝術,脫離了當地文化藝術發展的總趨勢,即舞蹈面向現實,深入剖析當代社會問題。芭蕾似乎也只是一種不足輕重的娛樂,一種脫離現實的虛無縹緲的表演。當然,這使得芭蕾也為今后以現實題材的創作提供了可能性。
對中國舞蹈,芭蕾是一個新物種。如何很好的吸收引進,把她充分的融入中國傳統的舞蹈當中,使二者有機結合?試問,我們能把西方這一典型的舞蹈創編法融合進中國舞蹈中嗎?它能成為一種怎樣的新形勢呢?更新原有的舞種該如何進行?這些問題是我們必須解決的。可喜的是,在短短的數十年時間里,中國舞蹈家成就出了多部中國的芭蕾舞劇。如《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優秀作品。但畢竟我們的認識還很淺薄,融入世界的舞蹈大家庭是必然的趨勢,如何在融合中根據個性又能得到舞蹈界的普遍認可和接納,這就要求我們的創作思維和審視視角要有所改變和創新。
中國的芭蕾在當今時代精神風貌的影響下,在不斷調整視角的更新下,另辟蹊徑,如:我國遼寧芭蕾舞團繼《梁祝》之后,又推出了歷史劇《孔雀膽》。這是一部具有濃厚當代意識的芭蕾舞劇,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創作的歷史舞劇,其創造精神顯得難能可貴。此劇故事情節曲折,人物關系及人物內心活動都比較復雜,如何利用芭蕾舞蹈語言把故事情節交代清楚?如何利用芭蕾特有的表現手段,把人物個性刻畫出來?這就給改編帶來了的一定的難度。《孔雀膽》在編排中,刪人物,改主題,編結構,使整個舞劇有了一個嶄新的生命力重新展現在人們面前。
中國的舞蹈源遠流長,就是這樣一個曾經有著輝煌歷史的舞蹈卻在現代社會中面臨嚴峻的考驗。曾幾何時,這門原本植根于人類社會生活的人體文化形態卻漸漸疏離了她的母體,鉆進了象牙之塔,造成了舞蹈從早年的輝煌到中年的孤單,我們難道還能坐以待斃嗎?中國舞蹈對世界如何面對及挽回,更新舉措又當如何呢?我們要防止在舞蹈觀念上自我束縛,舞蹈自有人類以后就產生了,數千年來雖幾經枯榮但終未衰敗,其永葆青春的魅力和風采,源于舞蹈本是一種生命情調的悅動,是一種繼語言文字但卻有豐富內涵的動態人體文化,是一種可以溝通五湖四海的情感語言。她所創造的飛舞流動,千姿百態的人體律動美,具有強烈直觀的傳感力量,積極主動的滲入現代社會的各種層面,成為人體藝術和人體文化的載體。中國傳統舞蹈的博大和精深,主要表現在民間舞蹈之中。民間舞蹈以其原始思維結構和原始造型規范,更主要的是以其固有的內在精神力量,而永葆人類的真、善、美,并通過集體傳承的復現而生生不息。但也正因如此,我國的民間舞蹈被束縛在了一個有著固定動作規范內的死框子里,難以施展出什么新的作品。我們對此是如何改觀的呢?
在第六屆“桃李杯”的舞蹈創作中,我們不難發現一個特點,參賽的相關民間舞,其表現民族特色特點的動作不是很多,其中滲入了許多模糊不清、辨不明其風格的異類動作,這就是我國對我們悠久民間舞蹈的一個大膽更新舉措。如果從民間舞原生態因素拆解和重構的視角來看,創作對于民間舞觀念形態有所偏離,“桃李杯”獲獎作品《一片綠葉》從形態上看,它源于膠州秧歌這一傳統民間舞種舞扇的繞與舞步的擰、碾,這些是用于塑造舞蹈形象的重要手段。相比較《扇妞》和《一片綠葉》,前者由于“原生態因素”,新的建構邏輯的缺失,使作品過于“啞劇化”了;而后者卻添加了“詩意”。因為用扇,同為一舞種卻有了不同的視覺感受,這一切都源自“結構”還是“建構”。
相對于中國的民間舞而言,中國古典舞的舞種風格參照,更是舞蹈藝術家的“人為約定”。推陳出新是舞蹈創作的關鍵所在,中國古典舞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迎合時代的發展,保留歷史文化精神,以開放的胸懷將歷史與現實融合。中國古典舞通過近年來的不斷探索有了新的超越與發展。從反映“當代中國古典舞”現實精神的《踏歌》到《秦王點兵》、《秦俑魂》等展現民族精神與氣魄的新體,都是令人鼓舞的。
現今,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已成為勢不可擋的趨勢。雖然各國都有各自的個性風格所在,但發展的目標是融匯其精髓,無論是何種舞,必有共同之處。
隨著社會生活的進步,我們正在用開放的眼光看世界任何一部優秀的、具有深刻內涵的書籍,并加以評價贊揚。任何一首動人的音樂都被傳播與收集,并以學習鑒賞。今天,凡是具有深刻思想、富有崇高精神、體現民族風格的一切內容都將融入世界互通的整體之中。“融匯東西,匯和今古”將是一切藝術文化的方向。新世紀,面對“舞蹈視角更新”的問題,拒絕千篇一律的模式而鐘情于千變萬化的新思維中,這就要在變革中求發展,舞蹈事業亦將如此。
中國舞蹈的視角更新目前突出的問題是什么呢?從吳曉邦先生高舉反對“形式思維”的創作方法的旗幟時起,當代中國舞蹈就開始了其“思維更新”的漫長過程,到今天,舞蹈創作早已摒棄了公式化、概念化或雷同化的舊模式,從基礎的資料束縛中解脫了出來,中國舞蹈的更新正如火如荼的向多元化、多思維的角度邁進,創作主體豐富多彩,舞蹈在實踐中不斷更新發展,已經同世界文化藝術緊緊的連在一起。
總之,認識中國舞蹈不應局限于單一視角,要順應歷史發展趨勢,接受更新勢在必行的潮流。我們所處的時代,每個人都應擔起歷史賦予的責任,為全方位、多角度認識中國舞蹈的體系做出貢獻!
[1]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上海音樂出版社,1984.
[2]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3]李春華.古典芭蕾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黃靜(1979—),女,山西大同人,碩士研究生,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民族民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