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宇
(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劉北茂二胡獨奏曲的文化內涵
李新宇
(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劉北茂的創作跨越“五四”新文化運動直至20世紀80年代,中國二胡事業正處于走向繁榮的關鍵階段,劉北茂以其得天獨厚的音樂背景和源源不斷的創作動力,為二胡獨奏曲目增添新鮮血液。本文從多元性、標題性、時代性三個方面,總結其二胡獨奏曲的文化內涵。
劉北茂;二胡獨奏曲;文化內涵
劉北茂是最早用民族器樂作品來直接表現和抒發各個歷史時期民族情懷的,在中國二胡事業發展之路上有著無法取代的位置。他共創作發表36首二胡獨奏曲,其音樂創作具有多元性、標題性、時代性的藝術特色,顯露出獨特且深厚的文化內涵。
音樂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具體形態,它也是物質、制度、觀念的綜合體。劉北茂的一生,受到多重文化的影響,其創作文化根基是多元化的。劉北茂的少年時代正值辛亥革命至“五四”運動期間,他受到長兄劉半農酷愛的西方語言文學影響,隨其開始了解西方文化。在音樂教育方面,他同時受到中國和西方音樂文化的雙重影響。青年時期的他是在有基督教文化背景的大學中度過的,29歲時成為北京大學英語教授,并作為名重一時的莎士比亞研究專家,“莎士比亞文化”是劉北茂文化積淀中的主要文化成分之一。
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新文化是劉北茂文化積淀中的另一主導成分。作為抗日戰爭文化運動中,戰斗在音樂界的一員得力干將。他通過一部部優秀的作品,來表達對祖國、對人民樸實、真摯的愛。劉天華的親傳弟子,著名二胡教授陳振鐸撰文寫道:“解放后劉北茂同志則是一位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而且又是一位爭取自我改造的人。”劉北茂的許多言行、論文及作品中也證明,在他的文化積淀中有一部分是屬于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文化范疇。在社會文化變更的大背景下,劉北茂經歷了不同的精神主流文化影響,制約和決定著他人生的所有實踐活動與理想抱負,也包括他的創作風格特征的形成。
劉北茂傾向于運用標題文字來闡明作品的思想內容,他的每一首二胡獨奏曲都有標題。筆者將其36首獨奏曲根據描述內容的不同分為六類:抗戰救國類、樂觀向上類、崇敬贊頌類、勞動生產類、理想勝利類、惜別思鄉類。抗戰救國類以第一首作品《漢江潮》為代表,該曲于1940年作于陜西城固。當時日寇大舉侵略中國,劉北茂隨學校流落到陜西,此曲是他在傍晚獨自徘徊在漢江邊時,滿懷憂國憂民之情醞釀而成。同屬于抗戰救國類的作品還有《前進操》、《和平民主進行曲》等。
樂觀向上類的作品如《小花鼓》、《歡樂舞曲》、《愉快之歌》等。《小花鼓》于1943年春節期間創作,通過對孩子們新春佳節時的歡樂歌舞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在艱苦環境中的樂觀主義情懷。《歡樂舞曲》則描寫了在新中國的陽光下,人民群眾載歌載舞歡慶節日的情景。惜別思鄉類的代表可舉《漂泊者之歌》,該曲表現了一個在抗日戰爭中離鄉背井的盲藝人流浪街頭的漂泊生活,曲調時而凄涼婉轉,敘述他不幸的遭遇;音樂時而激昂憤慨,刻畫出他堅強不屈的意志。
理想勝利類主要表現為實現理想、歌頌祖國、贊頌時代建設。如《迎朝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社會主義新時期的熱情謳歌和對人類美好未來的無限向往。此外,《太陽照耀到祖國邊疆》、《擁軍優屬小唱》等作品皆屬于此類。
崇敬贊頌類作品如《緬懷——敬獻給革命先輩》。當年中國人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朱委員長和毛主席相繼去世,劉北茂懷著極度悲痛與無限崇敬的心情創作這首樂曲,表達了人民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永世緬懷和繼承先輩遺志開創美好未來的堅定信念。此類作品還有《田野小唱》、《千里淮北賽江南》等。
標題與音樂的完美結合,提高了聆聽者對作品內涵的了解,實現了劉北茂曾說過的:“音樂和音樂家,首先是為不搞音樂的人們服務的。”
劉北茂的二胡作品雖與其同時代的作品相比略顯短小精悍,但也是“五臟俱全”,每一首成功的二胡作品,皆有一定的“情景設置”,能夠體現當時作者的創作心態、歷史環境、時代背景等。劉北茂的二胡獨奏曲,不僅開創了現實主義民族音樂創作道路,也發展了中國古代文化“文以載道”、“詩以言志”的優秀傳統。
自其處女作《漢江潮》開始,他的每首作品都是貼近生活,緊扣時代的脈搏有感而發。比如,反應抗戰時期中華民族的心聲的《前進操》、《乘風破浪》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的作品,則從正面或側面熱情而虔誠地描述了新中國在各個不同時期的不同面貌,如1949年,中國農村進行土地改革,劉北茂以《農民樂》表現了農民分得土地后的喜悅心情;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頒布,又以《愉快之歌》表現了人們歡悅的情景;1962年,為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二十周年,劉北茂寫下了《愉快的勞動》一曲……經過了“文革”十年長夜,創作出《緬懷》、《迎朝暉》、《流芳曲》。只要新中國社會發生了重大的事件和運動,劉北茂都會以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拳拳之心去表達對國家、對社會的忠誠。
綜上所述,劉北茂的創作推陳出新、洋為中用。在吸收西洋音樂的基礎上,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發展之路。這種融會古今、兼取中外、走綜合創新的藝術發展道路也是我們應該繼承和發展的。其藝術成就的價值遠遠沒有被我們所認識,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工作的深人,光彩將會愈加顯現出來。形象地說劉北茂的大量作品猶如一座剛剛被打開的敦煌藝術寶庫,琳瑯滿目的音樂財富有待人們去認識和欣賞。
[1]劉育熙主編.劉北茂紀念文集[C].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2]劉育熙.真摯的心聲——關于父親劉北茂先生的三首作品[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2,(04).
[3]育輝.劉北茂早期音樂生涯二三事[J].人民音樂,2003,(09).
[4]馮國瑞.大師風范,豐碑永存——劉北茂先生百年誕辰紀念[J].人民音樂,2003,(09).
李新宇,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專業,研究生二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