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斌
(寧波大學音樂學院,浙江 寧波 315000)
普通高校音樂心理輔助干預治療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徐志斌
(寧波大學音樂學院,浙江 寧波 315000)
隨著競爭的激烈,當代大學生承受著心理壓力也日趨增加,本文根據最新音樂治療,音樂審美心理學理論,提出建立高校音樂心理輔助干預治療活動中心,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學化多元化,提供一個新的途徑。
音樂治療理論;大學生;治療方案
隨著社會競爭更加激烈,大學生所承受的壓力也日趨加大。由于身心發展還未成熟,自我調控能力相對較弱,面臨著新舊價值觀念的沖突、學業上的競爭、人際關系不良的苦惱以及戀愛中產生的心理困擾等各種心理健康問題。集中反映在社會社交恐懼和焦慮情緒兩大方面問題。教育部辦公廳2011年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的通知》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強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學化建設,以及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重要性。
在我國高校中一般都建有學生心理健康三級保健網。“一級保健網由有經驗的、專業的心理咨詢師組成的校級心理健康咨詢輔導中心,二級保健網是由經過心理咨詢資格培訓的輔導員教師組成的院系一級的保健網,三級保健網是由學生心理衛生班干部,并在學生中建立學生心理衛生協會。”
建立大學生音樂心理輔助干預治療活動中心,是對第二、三級心理健康保健網的重要補充,使其成為心理健康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團隊干預治療和個別心理疏導,降低、減少大學生由于壓力過大而出現的心理問題幾率,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及自我應對修復能力。據筆者網上與實踐調查,在普通綜合性大學中,尚無專門針對普通學生設置開放的音樂心理輔助干預治療活動中心。因此,建立高校音樂心理輔助干預治療活動中心,貫徹國家教育部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精神,發揮學校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音樂治療是一個系統的干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治療師利用音樂體驗的各種形式,以及在治療中發展起來的,作為治療的動力的治療關系來幫助被治療者達到健康的目的。”
音樂治療1940年在美國卡薩斯大學正式成為學科。經過七十多年的發展,已成為臨床治療方法多達上百種,形成了眾多的理論流派學科。
在我國,中國音樂學院在1988年設立音樂治療專業。高天教授留美11年,獲得音樂治療專業碩士學位,創建中國第一個音樂治療研究機構——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治療研究中心,招收音樂治療專業本科與研究生,我國也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音樂治療專業的教育體系。
通過文獻的搜索,在如何及時干預、預防治療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方面,有部分學者已經做了卓有成效的理論研究和實證實驗,如張曉敏的《團體音樂治療對緩解大學生心理壓力的干預研究》、王小露《音樂療法對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干預研究》、王一卉的《音樂團體治療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實證研究》、晁懷翔《音樂治療在大學生心理輔導中的應用》、白紅的《論音樂治療學在綜合大學中的定位》,史瓊的碩士學位論文《音樂療法及其在大學生心理輔導中的應用研究》,胡濤的《團體即興音樂治療對大學新生社會交往狀況的影響》等,研究成果表明在普通高校采用音樂心理干預治療音樂治療方法,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干預輔導,將其消滅在萌芽階段,遏制重型疾病發生是可行的,是一種大學生心理健康建設的一種新的趨勢。
音樂治療對人的治療作用分為“生理/物理作用、人際/社會作用和心理/情緒作用”三個方面。作為針對大學生這個特定的人群,筆者認為應著眼于后兩種治療作用。音樂治療的層次有“支持性層次、認知和行為層次、心理分析與體驗層次”三種,同樣,筆者認為重點應考慮實現前兩種治療層次。治療形式上,有“個體音樂治療和集體音樂治療兩種”,針對高校特點,群體特征,治療效率,后者較為適合開展。在集體治療當中,針對以改進學生社會交往能力為治療目的的,應該采用“異質小組”形式,而以治療焦慮為主要治療目的采用“同質小組”形式為佳。
治療方法上大致分為“接受式、再創造式和即興演奏式”三種,根據推廣難易和高校實際,筆者認為接受式音樂治療適合推廣,適時嘗試即興演奏式。而在“接受式音樂治療是強調聆聽音樂以及聆聽音樂所產生的各種心理體驗,”如“歌曲討論、音樂回憶、音樂同步、音樂想象、音樂肌肉放松、音樂強化、音樂震動、音樂感知覺刺激、音樂鎮痛、音樂系統脫敏”等手段,筆者認為前五種是我們經常采用的手段。
綜上所述,在音樂審美心理學、音樂治療學的理論指導下,通過分析研究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和焦慮現狀,創建高校大學生音樂心理輔助干預治療活動中心,使其成為大學生心理壓力緩解的新場所和新方法,從而拓展音樂治療方法的應用領域,豐富大學生心理壓力干預技術,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融入學校三級心理健康保障體系
在學校的學生心理健康三級保健網中,音樂心理輔助干預治療中心,應該是隸屬于校一級保健網,心理咨詢輔導中心指導下的一個常設機構。可以承接心理咨詢中心推薦的有心理問題學生進行音樂干預治療,也可以在全校招收有此需求的學生,進行音樂心理輔助干預治療。
(二)固定場所
確定一個專門音樂心理干預治療場所,添置包括具有多媒體設備的教室(不要階梯教室和固定桌椅),簡單的心理、情緒測試儀器,和相對舒適的靠椅或躺椅,以便適應開展多樣性的活動形式。
(三)制定治療中心的活動章程
1.治療活動小組成員守則
隱私保密守則:在團體治療中所發生的事不許在團體外討論,對成員的隱私必須保密。
團隊協作守則:在團體治療中發生的沖突和問題在團體內部解決。每個人必須對自己在團體內發生的行為負責。
真誠相待守則:避免傷害性的語言和行為。活動治療中力求做到真實。
2.音樂心理集體治療警示說明
音樂集體治療是艱辛心路歷程,體驗矛盾沖突和受到他人的攻擊,是迎來自身的成長,體驗自己最終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愉悅感受過程。
3.對在治療中引發的心理危機應及時送往專業醫院進行治療,不可拖延或放棄
4.治療目標的說明
音樂心理干預治療是對成員的心理問題進行疏通和轉移,建立正確的社會認知和行為,緩解社交恐懼與焦慮情緒。
(四)建立治療干預方案
1.對前來參加的同學進行心理評測評估,以及基本信息填寫,以確定其實際情況
2.根據基本信息和心理評測建立起不同小組(改進人際交往或改善焦慮的治療小組)
3.進入治療療程
在眾多的治療方案中,根據可操作性和普遍適用性的,筆者提出以下兩種方案。
第一種,改善焦慮的治療(以下是治療的幾個過程,可以分幾次完成):
受于課時所限,留學生對先天性心臟病的理解難以深入,這還需要他們對理論知識進一步梳理及消化及更多的臨床實踐。
組建團隊。由主持干預治療的老師,介紹本次活動的內容方式,以及說要達到的長短期目的。學員間相互自我介紹認識,建立友情。
歌曲討論。首先由治療師選擇歌曲,以確定和引導討論的主題和方向。組員通過選擇歌曲,透露出他們的想法以及內心的情感狀態,并與組員交流分享。通過集體聆聽,并對歌詞和旋律進行討論,以改變自身不正確的情感認知,引導成員回歸正常者的社會認知。同時,治療師通過觀察成員對歌曲的題材體裁和風格演唱形式的偏愛,更加了解起內心的心理問題,以及心結所在,為今后的集體討論時的心理糾偏做好準備。
音樂回憶。請成員提供幾首有關起人生成長過程中有代表性的歌曲,使其充滿情感地回憶過去的人生歷程,達到與他人分享他的情感歷程,達到宣泄情緒,相互撫慰,相互鼓勵的目的。
音樂同步放松練習。治療師根據成員焦慮的心理狀態編制音樂,以及即興演奏音樂。音樂首先要與成員的心理狀態一致,取得共鳴后,再逐漸轉變音樂的情緒色彩,引導他們的情緒達到陽光、樂觀、積極向上的狀態,完成治療的目的。
引導式音樂想象。治療師從一開始就引導團隊成員進行音樂想象。可以是想象美好的生活場景,以及自己人生成功的自我高峰體驗,或者結合肌肉放松訓練,從生理和心理上減輕成員負面、消極、緊張的感知體驗,逐漸擺脫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的狀態。
集體小結。對每次治療進行總結,肯定學員的積極行動,提出注意事項與建議,以便下次更加配合投入地治療。
第二種,改進人際交往的治療:
挑選樂器。由主持老師介紹示范各種樂器(主要是打擊樂)的音色和使用方法,讓團隊成員執行挑選樂器。并請演奏者談談為什么選擇這種樂器,并說明喜歡的理由。由此了解成員的性格個性,如在人際交往中退縮的往往是選擇音量小的樂器,喜歡支配他人的或者具有攻擊性的人喜歡音量大的,喜歡情感表現的選擇旋律樂器等特點。
即興演奏。由主持老師開始演奏,其他成員可以在任何時間和任何方式進入演奏,同時表達自己的情緒。完成演奏效果從諧和到不諧和,再到諧和的過程。剛開始大家可能會收斂自己的個性,表現得彬彬有禮的,隨著熟悉環境后會有各自的性格表現,產生不和諧音響,而后會變得傾聽別人的演奏,已達到合作和諧的音響效果。
主題演奏。主持老師以標題的形式來規定本次治療的主題,如“童年”、“友情”“愛情”“媽媽”“傷心”等等與人際交往有關的話題。在不同主題的演奏中表現成員各人的情感宣泄和情感認知觀。
總結。請演奏者談談自己當時的感受和對別人演奏的感受。治療師始終在團隊中起到引導、支持啟發輔助的角色。經過多次治療活動,讓成員從中學會如何融入他人世界和容忍他人,提高人際交往時的心理承受能力。
以上兩種治療方案,通過筆者的實踐,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它具有操作相對簡單,易于推廣實施,并有著鍛煉、培養學生和教師進行自我教育、自我心理調整的特點。在促進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開展中起到了推動作用,有著較廣闊的應用前景。
參考資料
[1]高天.音樂治療導論[M].世界圖書出版社,2008,(05).
[2]王琳.接受式音樂治療對緩解大學生心理壓力的干預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3]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的通知,教思政廳[2011]1號.
浙江省教育規劃(項目編號:2014SCG275),寧波大學學校科研基金(文) XYW1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