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杏 吳莎琪 徐添城
浙江傳媒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
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大學生村官就業行為研究*
——以浙江省為例
劉杏吳莎琪徐添城
浙江傳媒學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大學生村官”是近年來頻繁出現的一個全新詞匯,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村對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大學生村官”成為歷史的必然選擇。浙江省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與發展,為大學生到農村就業提供了機會,也為高等教育如何面向新農村建設提出了新的命題。本文將從美麗鄉村建設的大背景入手,立足浙江農村,通過文獻資料和調研走訪的形式探尋并驗證大學生村官就業意愿、離職傾向影響因素,以分析和解決大學生村官“下不去”和“留不住”的問題,為浙江省大學生村官政策的進一步完善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美麗鄉村;大學生村官;就業行為;浙江省
一、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大學生村官產生的背景與作用
(一)美麗鄉村建設背景
繼我黨于2005年首次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一宏偉歷史目標之后,浙江省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認真開展并完善美麗鄉村建設機制。近幾年來,浙江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在發展道路的推動下,農村對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迫切需要知識化、年輕化、創新化的大學生加入建設潮流。這為大學生村官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也為高校大學畢業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二)大學生村官政策背景
為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推動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為浙江省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證,近年來浙江省不斷加大了對大學生村官就業的政策支持。從2006年開始,浙江省委辦公廳和省政府辦公廳相繼印發了《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和社區工作的實施意見》,出臺了《關于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的意見(試行)》及相關實施細則、《中共浙江省委辦公廳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村官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為浙江省高校畢業生應聘大學生村官打下了政策基礎,提供了相應的保障。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服務保障機制,提高公務員定向招錄和事業單位優先招聘比例?!边@進一步為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至此,大學生村官這一崗位得到了系統的政策支持,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三)大學生村官在建設美麗鄉村中的作用
讓更多優秀的大學生進入農村基層單位,可以讓現在農村干部文化素質得到優化。現在,我國農村基層干部的年齡普遍較大、文化水平較低、思想觀念不夠先進等問題,挑選優秀高校畢業生進入農村基層鍛煉,可以很好的彌補目前基層干部層次不齊問題,給基層干部隊伍中注入新鮮血液,使其煥發新的活力,從而使農村基層干部結構得到調整,提升其在工作中的創造力和戰斗力。
二、浙江大學生村官的工作現狀與困境
截止目前,浙江省已累計選聘30222名大學生村官,13504人在崗,2588人擔任村兩委干部,其中擔任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的98人,進入鄉科級領導班子的114人,列入鄉科級后備干部的254人,自主創業的1221人。
(一)工資福利低,地區差異大,貧困地區“村官”扎根農村困難
大學生村官對自身生活狀況的滿意程度可以通過其薪資水平來衡量。從浙江省多個農村情況來分析,只有一些經濟較繁榮地區的大學生村官的薪資待遇相對較高,如義烏、富陽以及蕭山等省內東部區域的大學生村官月工資大約平均是2500元左右;而像衢州、麗水等省內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薪資待遇就非常低,只有1000元-2000元。關于這個薪資,村民和大學生村官都普遍認為待遇過低。通過走訪調查發現,有46.21%的大學生村官對其目前的薪資水平表示并不滿意。
(二)缺乏農村工作的專業技能,難以發揮自身優勢
當前大學生在高校學習的過程中,所掌握的專業知識,難以在農村工作中得到有效的應用,和農村工作的實際需求之間有著較大的差距,約有49.78%大學生村官認為在學校里所學的專業知識在實際工作中的作用甚微。
關于大學生村官專業調查的數據也顯示,發現僅有4%的大學生村官的本科專業是農學,而經管類專業的村官也僅僅只占到了21%的比例。人才供給類型和農村人才需求類型之間存在有一定程度的偏差。
(三)身份尷尬,缺乏歸屬感和安全感
較多大學生村官遭遇經濟窘迫、身份尷尬的難題。如果說工資水平說明了待遇狀況的話,那么身份問題則道出了待遇問題的實質。許多大學生村官在不同時間接受調查時,說出了幾乎同樣內容的訴求:他們需要一個明確的身份。身份尷尬的問題將產生兩方面不良影響:第一,妨礙大學生村官在農村有效開展工作;第二,尷尬的身份在較大程度上導致大學生村官的定位模糊。
(四)期望值高,功利性強,前途發展困惑
大學生村官往往有著遠大的志向和發展愿景,然后在晉升與激勵機制并不健全的情況下,在農村的未來發展方向前很不確定,有些大學生也會因此不得考慮放棄繼續留守,另謀其他出路。調查發現,27.08%的村官明確表示會選擇離開,而對此表示不確定的大學生村官比例也同樣高達34.69%,選擇留任的村官所占比例僅為21.23%。上述情況的客觀存在,對于農村地區的人才梯隊建設顯然是非常不利的。
三、探尋新農村建設和大學生村官合理充分就業的雙贏途徑
(一)強化政策與制度創新,解決“村官”身份困境
“大學生村官計劃”被認為是一項新農村建設在制度方面的創新活動,由于這個制度的“新”,很多機制還沒有完善,比如說形成機制、退出機制以及激勵機制,這些就需要在法律和政策上給與突破,為其在制度方面創造有利因素。政策要想獲得有效性、穩定性以及持續性,就必須保證其具有創新性和規范性,這也也是政策權威性的重要體現。第一步,要鼓勵大學生擔任村官,并且要為其建立制度上的和法性,還要健全村民自治法,賦予大學生村官以合理合法的一個管理者身份。第二步,將大學生村官政策明確化,在合理的范圍內增加其政治待遇和經濟待遇。
(二)健全大學生村官培訓體系,提高村官綜合素質
村官政策的實施同大學生村官本身的素質有著密切的關系,良好的個人素質往往能帶來良好的實施效果。提高大學生村官的綜合素質不但需要校方的努力,更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其建立健全大學生村官的培訓機制。從實際出發,學校應該主要從這幾個方面加強對大學生村官的培養:第一,加強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深化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第二,注重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鍛煉,特別應該多組織開展一些大學生到農村的實踐活動,加深大學生同農村之間的了解。地方政府則應該主要從這些方面做工作:第一,多舉辦參觀學習、知識講座、經驗交流等形式,提升其業務素質。第二,多對大學生村官進行引導。
(三)完善大學生村官待遇標準,提高工資待遇
大學生村官群體是一群剛走入社會不久的高校人才,他們一方面懷揣著實現自身價值的決心,一方面又承受著生活壓力。跟不上大部分大學生的工資水平,對這些優秀的大學生村官來說,是不公平不合適的。在調查中,很多大學生村官表示,正在或曾經因為待遇問題考慮過另謀出路,顯然工資水平已經成為影響大學生村官未來就業的一大原因。基于此,為了更好地留住人才,各級政府需要完善大學生村官的待遇標準,適當提高大學生村官的經濟待遇和政治待遇。借助市場經濟等手段,通過待遇吸引和留住人才,同時為大學生村官創造體現自身價值和實現理想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張維貴.論大學生村官與新農村建設[J].經濟體制改革,2010(1).
[2]呂書良.新農村視角下大學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J].中國農村考察,2008(3).
[3]李小彤.推進基層服務項目統籌協調發展[J].勞動保障世界,2014(14).
[4]呂洪良,呂書良.大學生村官政策需完善[J].農村工作通訊,2010(20):21-24.
[5]王娜.關于大學生擔當村官的幾點思考[J].商場現代化,2010(5):151.
[6]莫榮.健全促進就業創業的體制機制[J].中國老勞動,2013(12).
中圖分類號:F249.21;F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5-0040-02
作者簡介:劉杏(1985-),女,碩士,浙江傳媒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業教育、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學生管理等。
*浙江傳媒學院輔導員專項課題(2014FDY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