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有情
南昌大學法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
從消費者保護視野分析“天價消費”事件
胡有情
南昌大學法學院,江西南昌330031
摘要:“天價消費”事件引人熱議的在于“天價”,但并非所有“天價”都是不合法的。在“天價消費”中,往往存在經營者虛假欺詐行為,自然為法律所禁止。在市場對資源的配置存在缺陷時,需要政府發揮“看得見的手”的作用,通過對市場進行干預和監管,以充分保護消費者。
關鍵詞:“天價消費”;消費者;欺詐行為
今年過年期間“天價魚”事件,在全國范圍內引起熱烈的討論。去年國慶期間有網友在微博上稱,在青島市一家海鮮店點菜時就問清楚蝦是38元一份,可結賬時店家稱38元一只,一盤蝦要價1500元。事情結果是“青島大蝦”的店主以涉嫌價格欺詐,被責令停業整頓并吊銷營業執照,之后又有新聞報道段先生夫婦在長沙一家餐廳吃飯時,段先生口渴,卻被告知白開水8元一杯。無奈之下夫婦倆花24元為3杯白開水買單。對于“天價白開水”,長沙市發改委的態度是商家在提供商品前,已明碼標價且告知顧客,該行為即為合理正常的市場交易行為。同是遭遇“天價消費”,由于經營者行為性質不同,使得事情的處理結果截然不同。
一、“天價消費”中的虛假欺詐行為為法律所禁止
可見對于“天價消費”,不能一昧認為違反法律,應該理性分辨其中消費者是被“天價”情況下消費或者消費者愿意“天價”消費。在被“天價”消費的情形中,經營者受利益驅使,采用價格欺詐手段誘導消費者與之進行市場交易,侵害消費者的知悉實情權。
以“天價大蝦”為例,消費者點餐前詢問過服務員蝦是38元一份,可結賬時卻店家以在菜單腳注的價格是一只而不是一份為由,進行收費。從締結契約的角度,消費者在詢問價格時即是向經營者發出要約邀請,而經營者的答復構成要約,隨后消費者進行點餐視為承諾。此時經營者答復內容應作為所締結合同的內容,對雙方都發生拘束力,未經雙方合意,一方不能擅自更改合同的內容。在付款時,經營者卻以菜單上有標識為由,將大蝦一份的價格改至一只價格進行收費。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的相關規定,對欺詐行為的界定是在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下,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行為。從該司法解釋可以得知,經營者在故意告知消費者虛假價格,誘使消費者做出意思表示的行為為欺詐行為,根據合同法規定,屬于可變更或撤銷的行為。“天價大蝦”事件結果是青島市北區物價局以涉嫌價格欺詐為由進行處罰。
那何為價格欺詐?價格欺詐是指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使用欺騙或引人誤解的方法表示價格,通過虛假意思表示欺騙消費者而使消費者與其發生交易的行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中對價格欺詐從原則性的角度進行規定,并沒有對價格欺詐行為定義進行解釋。這無疑對實際運用增加難度,為加強認定價格欺詐實際可操作性,國家計委在《禁止價格欺詐行為的規定》中對價格欺詐行為的種類進行明確的界定,并可得知成立價格欺詐須有主客觀兩個構成要件:其一,主觀存在故意,即經營者具有價格欺詐的意思表示;其二,客觀上有欺詐行為,經營者利用價格手段進行欺詐。對價格手段形式不能局限于狹義角度即價格自身進行解釋,而應立足于市場中價格法律體系,考慮市場的活躍性和開放性,從有利于實踐的角度出發,從廣義上對價格手段形式進行解釋。在市場交易中,有的經營者對商品價格標示的形式、關鍵內容可能不清晰明確,使消費者發生誤解并完成交易行為。“天價大蝦”事件中,經營者在菜單上標示價格不明顯,且回答時沒有確切告知消費者大蝦價格及計價單位,其主觀方面具有故意;客觀方面,經營者做出虛假的意思表示且違反明碼標價的要求,誘導消費者與之交易,客觀上有欺詐行為,并利用價格手段進行欺詐。針對違反明碼標價規定的行為以及使用虛假、引人誤解的價格手段欺詐交易的行為,我國的《價格法》在第四十二條、四十條分別規定了沒收違法所得、罰款甚至責令停業整頓、吊銷營業執照等處罰措施。
二、企業虛假欺詐行為的政府行政監管
在市場對資源的配置存在缺陷時,需要政府發揮“看得見的手”的作用,通過對市場進行干預和監管,彌補市場調節的不足。[1]政府行使市場監管職能體現對市場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市場監管中以價格監管為其重要內容,有效的價格監管有利于政府正確行使職能。因此,需要依法享有職能的政府價格主管部門在依照相關的法律法規情況下,對價格行為實施監督管、服務,從而有效地維護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秩序以及保護市場交易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穩定的發展。這就表明,一方面,政府應保障經營者享有在合法范圍內行使自主定價的權利,嚴格限定政府對商品的價格進行宏觀調控的范圍,使定價目錄具有一定的確定性和穩定性,防止隨意擴大政府定價范圍,政府的相關物價部門也不得非法干預經營者行使自主定價權。另一方面,政府也應明確經營者行使自主定價權的范圍,以便對經營者權利濫用行為進行規制,發揮干預、監管市場的經濟職能,彌補市場自我調節的不足。
對于“天價消費”中所謂“天價”,是經營者行使自主定價權的表現,但若經營者采用價格欺詐等方式使消費者遭遇被“天價消費”時,此時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有職責加強市場價格監管,維護市場公平競爭和消費者合法權益。市場的活力源于競爭,政府在對市場價格監管,對違法行為進行處罰,其實質上仍是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為主要出發點,力圖克服市場自發調節的弊病為經營者營造一種公平競爭的市場氛圍,從而保障經營者在良好的市場環境中充分行使自主定價權等相關合法權利,也使得市場交易的相對方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得以保障。在青島“天價大蝦”事件中,政府物價監管局未能及時有效的履行職責,但事后仍就該問題對商家價格欺詐行為進行制裁,給予行政處罰并處以罰款,并積極幫助消費者討回公道。體現政府履行市場監管的經濟職能,即政府為確保市場運行暢通、保證公平競爭和公平交易,對商家的經營行為進行管理和監督以及及時對違法行為進行制裁,同時還得對交易中處于弱勢地位的消費者進行保護、指導與服務。
“天價消費”當事人發生消費糾紛關鍵在于消費行為環節,消費行為究其本質就是買賣行為即契約行為。誠實信用原則、契約自由原則作為民法的基本原則,影響著社會生活中的契約行為。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人們在追求契約自由同時更加重視契約正義。自亞里士多德著名的“長笛之例”以來,一般多將正義分為分配正義與平均正義,分配正義是由一個分配者將各種利益視分配者的情形而為相同或不同的分配,體現一種上下級隸屬的三人(或多數人)的關系;平均正義體現一種發生在二人或數人間的關系,居于平等地位形成其相互關系。[2]據此可看出,契約行為所追求的契約正義是一種平均正義,契約的成立與生效應該體現交易雙方所認可的關于主體地位、契約內容等相關方面的平等。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競爭的日益加劇,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地位已經出現不平等,經營者占據優勢地位,而消費者逐漸居于弱勢地位。在交易過程中弱勢地位的消費者合法權益易受侵害。此時契約行為所追求的平均正義已然不能在交易雙方的交易行為中體現,需要國家通過公權力的介入對消費者的權益進行傾斜性保護,對商家經營者經營行為進行規范,并對其違法行為進行制裁,從而達到一種平衡。[3]
隨著市場經濟深入發展,市場交易風險與日俱增,對于市場交易中的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不能僅僅是局限于對經營者義務及懲罰性賠償的設置,需要國家、社會的共同努力。對于國家而言,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體現在立法方面與政府履行職能方面。一方面,國家在制定有關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法律法規時應聽消費者的意見和要求,使得消費者希望的利益在法律中得以體現;另一方面,政府切實依法履行職責,加強市場誠實信用制度的建設,規制市場中經營者違法行為,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對經營者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違法行為進行懲處,且對于消費者的舉報或者求助應積極的受理并及時解決。[4]
三、沒有虛假欺詐行為的“天價消費”并不為法律所禁止
“天價消費”事件,往往引人熱議的在于“天價”,但并非所有“天價”都是不合法的。在市場經濟中市場機制主要包括供求機制、價格機制等等,其中價格機制是市場經濟中的主要機制。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具有較高的活躍性和開放性,且市場自我調節是配置資源的主要手段,這也就決定市場中大部分商品價格可以由經營者自主制定。我國《價格法》規定,“市場調節價由經營者自主制定,通過市場競爭形成的價格”,“經營者進行價格活動,享有自主制定屬于市場調節的價格的權利”,明確了市場主體在基于市場競爭下對商品享有自主定價權。但任何自由都是有界限的,否則也不能稱之為自由,故市場主體擁有自主定價權并不代表其自主定價權不受任何限制。根據《價格法》的相關規定可知,國家為維護正常的價格秩序,有權對市場中價格活動實行監管和必要的調控,從而維持公平、公開、合法的市場競爭。
在市場經濟競爭機制調節和供求關系的相互作用下,生產經營者普遍享有自主制定價格。根據我國《價格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經營者在應當遵循公平、合法和誠實信用的原則并依據生產經營成本和市場供求狀況進行自主定價,在向消費者提供商品或服務時,應當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意味著在市場交易過程中經營者負有明碼標價,保障消費者知悉商品實情權,對消費者提出的有關商品的問題應做真實、明確的回答的義務。“天價大蝦”和“天價白開水”事件處理結果的不同,本質原因就在于“天價大蝦”中經營者違反了其本應承擔的義務,利用價格手段進行欺詐行為,而“天價白開水”中經營者事先對消費者就商品的價格做出明確回答,雖然商品價格遠超出消費者的心理預期,但消費者仍然選擇購買商品,也就表明,交易雙方對交易商品的價格并無爭議。
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當前社會已進入個性化消費的時代,開放性和多元性的市場為滿足不同的個性化需求的消費者,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商品和服務,使得商品和服務價格參差不齊。經營者自主制定“天價”的行為從側面反映出個性化消費的特點,消費者可以結合自己個性化需求和支付能力選擇商品。[5]“天價白開水”事件給出的官方回答肯定了經營者的自主定價權,表明經營者在交易中對自主定價商品的價格進行明碼標識并明確提示消費者的前提下,消費者享有選擇是否交易的自由,這一市場交易行為是屬于合法范圍。換言之,當經營者自主定的價格屬于消費者所認為的“天價”時,其價格行為不屬于壟斷法所規制且在交易過程中做到明碼標價,并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的情形下,此時“天價銷售”具有合法性。
[參考文獻]
[1]馮果,戚瑩.社會整體利益實現機制探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2(4):531.
[2]王澤鑒.債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3.
[3]藍壽榮,周艷芳.論消費者傾斜性保護的邏輯[J].南昌大學學報,2015(3):98.
[4]藍壽榮.論社會信用體系中的市場機制與政府職能[J].政法論叢,2009(2):25.
[5]王博.消費轉型與消費者保護法重構的路徑選擇[J].商業研究,2014(10):182.
中圖分類號:D9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5-0100-02
作者簡介:胡有情,南昌大學法學院本科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