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巍
(赤峰學院音樂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探討民族聲樂的傳承與發展
周 巍
(赤峰學院音樂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民族聲樂的傳承和發展歷經了上千年的推敲,如今呈現給我們的表現形式則尤為豐富,在內涵方面較為多樣,在文化方面較為濃厚,其不但傳承了上千年以來傳統民族聲樂在唱腔方面的風格和技巧,還吸收了人們對人聲美感研究的果實,有效展現出中國風格與內在氣質的人聲表現形式。
民族聲樂;傳承;發展
民族聲樂作為我國歷史文明的見證,通過各種民族語言以及本身聲腔規律與參考外來人聲科學定位作為發聲的原理。展現出了民族的氣質,體現民族個性乃至長期以來人們所建立的欣賞習慣與審美取向。
我國現代民族聲樂的發展主要源于上世紀的美聲唱法,在歷經了一個世紀的發展歷程中,民族聲樂在傳統與現代兩個類別中展現出了發展的不穩定性與不確定性。在上世紀初,通過在國外引進老師與留學生,逐步對我國聲樂學生的理念與技能進行傳授,而且通過蔡元培先生的努力,已經建立了大量音樂專業及音樂學院,將歐美音樂教育體質當作重要的參考對象,傳導西洋音樂技法與知識內容,輔助于傳統音樂課程。經歷過五四運動以后,我國民族聲樂展現出尤為活躍的氛圍,在此間培養出大量的優秀詞曲作家,打造出諸多優秀的聲樂作品,這些作品大多呈現出傳統民族民間音樂方面的內容,也參考了西洋唱法的音樂技能,令歌曲均具有尤為鮮明的時代內容與民族品格,對中國現代民族聲樂形成了較大的影響。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階段,音樂家們又打造出近似于《兄妹開荒》等形式的秧歌劇,涌現出眾多民族聲樂歌曲家,可是因為當時正處在動蕩的階段,令音樂界不能研究民族聲樂方面的學術內容,因此大多將歐美唱法作為基本內容,對民族聲樂的發展具有一些推動作用。當新中國成立之后,全國音協與中央音樂學院創辦了音樂通訊部,提出全新的唱法,帶動了十分著名的民族聲樂的“土洋爭奪”,這一理念引發的共鳴乃至實踐探尋為我國民族聲樂迎來了全新的生機,從而音樂界具有了融合的理念,也就是需要把中外文化結合在一起,通過外來的技法結合民族氣派以及地方特點,為我國民族聲樂指引全新的方向。
當建國以后,中國音樂工作者逐漸擁有了時間與空間去開發傳統民族聲樂,透過整合與整理,持續提升民族聲樂的品質,民族聲樂的共性也逐漸顯露出來,提升審美,在聲音技巧方面注重真聲,大多展現出混音,而且通過調節口語化的發音,透過聲情并茂的方式呈現出生理調節與心理調節的完美融合[1]。
不存在傳承也就不存在發展。古往今來,每一位優秀的歌唱家均在傳承傳統民族聲樂的靈魂為根基持續進行提升,以此建立為自身特有的歌唱風格,打造出自身的歌唱藝術。不論是我國具有濃郁本土文化氣息的歌唱家,還是結合了不同唱法為一體的歌唱家,均在演唱中展現出我國民族聲樂在字、情、韻方面的美學體現。
(一)走多元化路線
目前,因為民族聲樂的作品較為不足,在民族聲樂的理念與發聲方式方面欠缺正確的認知,從而令我國民族聲樂展現出的腔調、聲音以及表現方法大致相同,沒有新意。為了改變這一單調的局勢,我國聲樂工作者一定要強化民族聲樂理論以及聲樂技巧方面的學習,從整體上掌握民族唱法的內涵,掌握所有民族歌曲的風格,令我國民族聲樂的演唱方式更加豐富,加快我國民族聲樂演唱風格朝著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前進。對民族聲樂理論知識的學習要不斷深入了解民族聲樂的演唱,還需要加快我國民族聲樂演唱風格邁向更加多元的方向。
(二)依照借鑒的路線
我國民族聲樂在長時間的發展當中,不但對表演、演唱的方法進行了探索,而且還傳承下來眾多聲樂方面的理論知識,這為我國民族聲樂在藝術方面的傳承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是必須承認的是,中國傳統民族聲樂在發展當中還具有諸多不能令人滿意之處,比如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則無法令后人直接連接到歌唱生理運動的所有過程。在聲部劃分、發聲體系等方面不具備系統的分析,不但令聲樂教學無法建立系統的理論依據,還令民族聲樂偏向于高聲部。傳統民族聲樂演唱技巧不能符合當前時期民族聲樂作品與觀眾聽覺美感的所需,這些欠缺之處對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與完善造成了影響。
中國民族聲樂在唱法方面參考了西方的美聲唱法,這一科學的方式不但有利于民族聲樂本身的持續完善與發展,還可以令其在當前時期獲得良好的成果。對歌唱發聲器官的掌握可以讓人們更加理性、更加直接的了解歌唱運動的所有過程,中國民族聲樂在參考這一理論時,不但有利于完善民族聲樂的歌唱理論,還有利于民族聲樂學派的創建。對美聲唱法里聲部劃分理論的參考提供了有利的依據,以便打造出更加優秀、風格不同的演唱人才,還能夠令民族聲樂的聲部領域更加豐富。借鑒美聲唱法的技巧,不但可以轉變傳統民族聲樂在共鳴單一方面的不足,還有利于音色與音區的統一。
在培養聲樂藝術人才時,需要牢抓創新培養,當前民族聲樂的發展必須注重時代性、民族性、科學性與藝術性。在20世紀50、60年代時,中央音樂學院聘請了民族歌手張天恩、朱仲祿等傳授陜北、山西民歌以及青海花兒。上海音樂學院聘請了京韻大鼓藝人王秀卿對曲藝唱法進行傳授,由民間藝人丁喜才傳授榆林小曲等。并且,大部分民間藝人也將自身的演唱技巧傳授給院校師生。因為民間藝人和院校的緊密溝通,打造出了眾多優秀的聲樂人才,而且為民族聲樂的傳承及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在聲樂教學當中,應當適時添加一些民族聲樂理論與實踐課程,以此讓聲樂學生可以透過不同層面強化民族音樂藝術方面的學習,令我們民族聲樂藝術能夠邁向更加輝煌的明天[2]。
綜上所述,當前作為全球不同文化共存的時代,想要將我國民族聲樂真正發揚光大,則需以傳統為根基,持續開發和分析傳統民族聲樂問題,從本質上加強民族聲樂的價值性與藝術性,將民族聲樂多元化的風格傳承下去。在實踐當中持續開發民族聲樂的發展與創新,從而令民族聲樂藝術的內涵更加豐富。想要令我國的民族聲樂與西方聲樂完美融合,則需本著求同存異、相互協調的方式進行,以便令我國民族聲樂與世界相結合,令發展之路更加寬廣。
[1]張世文.淺談民族聲樂藝術的傳承和發展[J].黃河之聲,2011,(16):16-17.
[2]李雪.民族聲樂的傳承和發展研究[J].戲劇之家,2014,(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