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倩文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浙江 杭州 310000)
淮上明珠的藝術瑰寶
——推劇的歷程探究
丁倩文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浙江 杭州 310000)
推劇,是淮河流域家喻戶曉的戲曲劇種之一,它來源于民間小調,廣泛借鑒和吸收地方戲曲和地方民歌之精髓,體現出了淮河流域與眾不同的人文特色和風土人情。2006年被列入了“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推劇對如何保護和傳承地方戲曲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和價值,本文擬對推劇的發展歷程做適當的梳理。
推劇;花鼓燈;四句推子
推劇,發源于淮河流域,是淮河流域家喻戶曉的戲曲劇種之一,從其誕生、發展至今,已足足經歷了百余年的歲月洗禮,這顆璀璨的藝術瑰寶于2006年列入“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說明一個地域長期以來逐漸形成的生活習慣、風俗民情,在這種土壤下也必然孕育出當地的人文情懷。安徽省鳳臺縣,這個推劇形成和廣泛流行的地方,處于淮河中游,四通八達,水陸交通便利。縣內地勢平坦,有焦崗湖等四湖,而經縣內流過的河流有永幸河等四河,盛產魚蝦蟹和水稻、小麥、花生、棉花、大豆等農牧水產品。素來就有“一麥抵三秋”、“不是江南勝似江南”之說,在鳳臺這片有著“鳳凰落地之臺”稱號的土地上,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信息發達,人口眾多,為各種文化元素的產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追溯推劇的起源,不可不提的便是花鼓燈。花鼓燈,是流行于淮河兩岸的一種載歌載舞的民間藝術活動。它是地方老百姓的主要娛樂活動,老百姓通常叫“玩燈”。它占據了當地老百姓的主要業余活動,同時,百姓也將花燈作為祈福、拜神、求子的一種方式。
“花鼓燈”這種民間歌舞,早期只有歌舞表演,在演出中分為“大場”,“小場”和“后場”三個部分。大場是花鼓燈的集體舞蹈,小場是雙人或三人舞,后場則是具有戲曲雛形的小戲。由于在花鼓燈的表演過程中肢體動作多,消耗體力嚴重,影響了演員表演持久性,不便滿足觀眾期望長時間觀賞節目的心理。另外,演出時較大的勞動強度也會影響演出內容的豐富性。因此,藝人們便拿出更多的精力在更加節省體力的后場小戲上。“所以,一批有影響力的后場小戲如《黑眼瘋》、《割肝救母》等久唱不衰,越演越精干。后來竟導致鳳臺流派在花鼓燈音樂、唱腔上的一系列發展。”[1]至此,后場小戲誕生。
花鼓燈后場小戲的基本框架依然是花鼓燈,不過增強了故事情節性,減少了舞蹈性。通常是由兩到三人表演的有故事有情節的生活小戲或是簡單的戲劇性對唱,初步具備了中國戲曲的基本要素。
三十年代初,日軍入侵,鳳臺淪陷,又接連遭受洪水侵害,顆粒無收、民不聊生,當地的很多人為養家糊口,外出逃荒,花鼓燈藝人也只能流浪在江淮一帶,邊流浪邊演出以果溫飽。在流浪演出中,“一條線”(即陳敬之)、“宋瞎子”(即宋挺香)等人結識了白玉山,也就是“白穗子”。此人演唱的是一種清麗婉轉的小調——“清音”,這一小調讓陳敬之、宋挺香聽后深感驚艷,便向白玉山請教學習,而后在不斷的摸索、嘗試中將其運用到后場小戲中。
經多次實踐,拓寬了“清音”音域,同時吸收借鑒“鳳陽歌”、“孟姜女小調”等使旋律更加豐富,委婉;節奏上也使用了圈內人稱的“垛句子”、“頭咬尾”,有了明顯的跳躍和起伏,更加婉轉;同時在演唱時,為了增強地方色彩和韻味,使用鳳臺當地的方言,更加親切易于流傳。而“一條線”陳敬之演唱的“清音”,被當地群眾稱為“一條線調”,此調便是“四句推子”的雛形。另外,在伴奏上,四句唱詞之前分別增加了前奏和間奏,伴奏樂器使用笛子、板胡等,這只伴奏隊伍被當地群眾稱為“弦子燈”班。隨后“弦子燈”吸收借鑒其他藝術舞蹈形式之長,充實自己。1945年后,開始有了簡單的道具和化妝,所到之處深受當地喜愛。當時流行的劇目有《白蛇傳》、《漁舟配》、《王清明投親》等。
1950年,鳳臺縣順應了時代和人民的要求,成立了鳳臺地方戲大眾劇團。這個大眾劇團就是在全縣范圍內挑選拔尖人才,從較成規模的“弦子燈”班、“推子社”中選才。當時的劇種成員有:陳敬之、宋挺香、樂手韓運輝、梁金傳等。
1951年,“首屆皖北戲曲研究會”在安徽省召開,在申報劇種名稱時,高光照、朱禹、梅薇等人詳細剖析“推子”的曲調,考慮過“清音調”、“一條線調”、“弦子燈”、“推子”等名字后,根據其唱腔為四句一反復推來推去的特點,同時結合鳳臺語音的實際情況,為其定名為“四句推子”。當時通過安徽省人民廣播電臺播出著名推劇藝人——宋廷香演唱的四句推子后,“四句推子”在淮河兩岸流傳開來。
1956年,在舉辦的安徽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這個廣為流傳的“四句推子”最終正式定名為——“推劇”。
解放前的推劇唱腔沒有板腔體,只有相對單調的唱腔,如“一條線調”或是小調類唱腔,演員演唱時也只是在潤腔、襯詞等方面進行變化。在伴奏人員方面,初期的推劇伴奏僅有三四人。
建國后,推劇的曲調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主要改革推進者是鳳臺大眾推劇團的第一代推劇音樂工作者——張羽。“保持原骨架基本不變的前提下,緊縮了旋律,增加了“三平、四板、一重音”(即:“四月平”、“麥黃平”、“臘月平”、“新原版”、“小快板”、“導板”、“快板”、“重音”)。”[2]同時對打擊樂也進行了改革,以京劇鑼鼓為主,僅在起唱和結尾處輔以花鼓燈鑼鼓,推據伴奏也更加規范起來,分有文場和武場兩組。文場的伴奏樂器有板胡、中胡、二胡、笛子、嗩吶、三弦等,而武場則更加側重采用鈸、鑼、大定音鼓、堂鼓等樂器伴奏,這樣的分工不僅可以烘托出文場、武場不同場景的氣氛,也使伴奏音色更加有針對性和豐富性。
20 世紀 60 年代,“推劇”開始在唱腔方面進行大幅度的改革,主要推進者是第二代推劇音樂工作者王亞。他嘗試在保持原本四句推子唱腔優勢的同時,學習眾多優秀戲曲之精髓,從京劇、評劇等姐妹藝術的聲腔中汲取了寶貴的養分,創編出新的四句聲腔,這種新唱腔又被稱做“新豆腐塊”。創編有“慢四推”、“快四推”,及在此基礎上創編的“反四推”。這些改革使“推劇”的聲腔表現力更加豐富。
隨后,在一代代的推劇音樂工作者的努力下,完善板式唱腔,創編了“散版”、“緊拉慢唱”等板腔體唱腔,創編各種曲牌體唱腔及氣氛音樂。同時加大發展男聲唱腔的力度,并在此基礎上很好的解決了男女唱腔對唱時的轉調問題。至此,“推劇”的唱腔音樂系統基本形成,并穩定了下來。
顯而易見的是,推劇藝術的形成發展與文化、經濟、政治、藝術密切相關,它來源于民間小調,廣泛借鑒和吸收地方戲曲和地方民歌之精髓,體現出了淮河流域與眾不同的人文特色和當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在如今快速發展的文化大浪潮中,如何保護與傳承地方戲曲顯得尤為重要。可喜的是,推劇已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政府的重視與支持。吾輩更應不忘初心,在地方戲曲的發展之路中貢獻自己的微薄力量。
[1]政協鳳臺縣文史資料研究會委員會、風臺縣文化局編.州來古今之三—鳳臺花鼓燈專輯.安徽省內出第(90)001號:29.
[2]周慶恬.推劇發展現狀研究_兼及戲曲進高校的可行性探索[D].南京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1,(5).
[3]政協鳳臺縣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輯.州來古今之三——鳳臺花鼓燈專輯[M].鳳臺縣印刷廠,1990,安徽省內出字第(90)001.
[4]周朝生,陳敬芝.推劇形成概述[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8,(6).
[5]周慶恬.厚 重 人 文 結 碩 果——探源“推劇”[J].銅陵學院學報,2012,(6).